现代社会的一曲人文主义悲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说《自由小姐》讲述了一段怪异荒诞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探讨了现代压抑对人的束缚与人对现代压抑的反叛这一西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命题,它是一曲西方现代人在现代压抑重压下追求个性解放,意图重获自由却不得的人文主义悲歌。
  关键词: 荒诞爱情 追求自由 现代文明 人文主义 《自由小姐》
  一、自由对文明的反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唱出了人们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文明的出现昭示着人类从动物界提升成为万物之灵,这是人类的进步,但现代压抑以各种形式限制和约束着每一个西方社会成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窒息人类的枷锁。可以说,本能冲动是产生自由渴望的动力,自由是对一切约束限制的挣脱和率性而为。人的本能沖动与对它的抑制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最终导致人持续不断地追求自由和遭受阻碍两者之间不断的冲突。人为了自由而拼死挣扎,于是悲剧便产生了。许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倾向的文学作品证实了这一规律,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对现代压抑的揭露广泛而深刻。
  法国作家亚历山大·雅尔丹的小说《自由小姐》,评论界大多认为它借荒诞的故事探讨幸福的真谛,有人认为它在探讨畸形的爱情,还有人认为它只是一本畅销于少女青春症候群的爱情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自由小姐》讲述怪异荒诞的爱情故事只是一种手段,实际上是在探讨现代压抑对人的束缚与人对现代压抑的反抗这一哲学命题,它是一出西方人在压抑重压下追求个性解放、意图重获自由却不得的人文主义悲剧。
  二、小说故事梗概
  一位名叫自由的中学女生疯狂地爱上了校长贺拉斯,她写匿名信逼走了原配,然后两人之间展开了一系列带有荒诞性和探索性的爱情追寻,最后,自由小姐绝食致病,死在了贺拉斯的床绷下面;贺拉斯发现了自由的尸体之后,也吞食安眠药死在了自由的身边。
  从故事脉络看这只是一段婚外恋,甚至可以看成是性丑闻,但作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由小姐与贺拉斯先生之间真诚的、激情澎湃的、冲决成规的爱情的赞美和歌颂,而对简单平庸地维持现状的条规成俗或向世俗妥协的人或行为充满嘲讽和抨击。这可从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上进行分析。
  1.关于女主人公。
  自由是在“真空”中长大的实验品,是她父亲劳伦斯·拜伦的杰作。劳伦斯·拜伦勋爵是个失意厌世的英国贵族,他身上集中了狂放不羁的浪漫诗人拜伦和冲破禁欲主义、歌颂自由性爱的小说家劳伦斯的个性特征,他教女儿冒险,为女儿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充满人文主义气息的“岛屿”,在这个别样的桃花源、另类的乌托邦里长大的自由小姐,俨然是个不食人间烟火、不受一切世俗的约束的自由女孩。“由于极想做个不受腐蚀的人,她宁可死也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由于缺乏折中的观念,她从未想过有节制地爱一个人并以这种方式被爱”。“她不想活很久,因为她不愿看到自己的身体和情感衰老”。“她绝不容忍自己一秒钟的俗套或平庸”。她拥有“始终饱满的激情”,但又不愿“按自己的欲望去限制”所爱的人,而愿“躲在暗处,不断地给他创造空间和自由度”。这样一个蔑视一切定规、追求极端、无限和享乐的贵族后裔,在追求爱情时,自然不会循规蹈矩,而是在爱情理念、追求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均有其独特性和自由性。她行为的思想基础是“生存就是不顾一切地爱”。为实现这一理想,她把生活中的一切——痛苦或快乐——都推向极端。不同寻常的观念导致她违背常理、惊世骇俗的行为,所谓不同寻常的观念,正源于她对一般成规的破坏和超越。为了表示她对爱的执着和与众不同,自由只吃贺拉斯事先尝过的食物。当贺拉斯问她“万一哪一天我离开了你,怎么办”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我将死去”。在对绝对完美的爱情追寻里,生死相许是这种极端爱情的必然结局。
  2.关于男主人公。
  青年时代的贺拉斯·德·雷是一个“没有真实感、行为放纵的男人”。他“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般崇尚爱情,奔放如雷霆万钧,血管里奔涌着不安分的血液,对一切都渴望冒险,渴望尝尽生命的所有滋味”,“他精力旺盛、喜欢冒险,只有像杂技演员那样走在钢丝上时才会安分些”,“他从心里憎恨平庸的生活”,他是“一个故事集,一部描写放荡生活的精选集,一个堆满禁书的书架”。青年时代的贺拉斯就是西方现代社会那类蔑视定规、行为无所顾忌、在世人眼里犹如疯子的年轻人的代表。他终于穷愁潦倒,陷入了人生的困境。在经历了一场为躲债而自找的车祸后,他收起无节制的天性,“将自己幽禁于安逸富裕的婚姻牢笼里”,“在贫乏的生活里逍遥度日”。他与上流社会的新贵应酬,并“摆出权威者的架子处理学校有关规章条例之琐事”,像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的贺拉斯,是按照社会要求煞费苦心地压制本性而“制造”出来的“社会化假象”,他“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平庸中”。如同“谁也阻挡不住太阳放射光芒,掩盖其真实面目的那套制服的针脚迟早要绷裂的”。自由小姐一闯入他的生活,贺拉斯内心破坏成规的“野性”立即被唤醒,并反弹出巨大的能量,开始放开手脚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全新的爱情使贺拉斯日渐远离生活的轨道,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欢愉的他更有想象力了。然而,自由小姐对爱情“以最纯正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的奢侈要求,使贺拉斯渐渐感到沉重而萌生退意,但是分离的苦果难以下咽,自由死后,他毅然饱食死亡。
  三、人文主义是内核
  男女主人公双双死亡,这似乎宣告了一出爱情悲剧的诞生。但这篇小说的内涵绝非如此肤浅,标题为“自由小姐”可见一斑,几个人物的命名也别有深意。女主人公名为“自由”,原本就具有某种象征性: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是如此不受约束,为追求精致完美的爱情,不惜向一切社会规范挑战——举凡社会对师生、爱情、婚姻、家庭的伦理要求和准则约定,在自由这里统统丧失了效力,她放肆任性,无所顾忌,所到之处都是对一切成规的破坏,她象征着自由,“幸福,真实,就是自由”。自由小姐的自由天性引发了贺拉斯内心对被压抑的自由的渴望和冲动,他对自由小姐的追求与其说是追求爱情,不如说是追求自由本身。
  渴望挣脱束缚达到自由境界是人所共盼的,亚历山大·雅尔丹借助爱情故事这一躯壳,揭示了人类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天性,但是这人人渴望的自由之花在西方社会的土壤里却无法得到生存的养分而最终枯萎凋谢,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悲剧,是现代压抑束缚和重压下的西方人追求自由的本性遭到扼杀的人文主义悲歌。“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性是表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审美范畴”。“它所表现的都是社会生活中崇高事物被毁灭。或普通人身上的某些崇高品质,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显示出人类的尊严和未来必达的自由)被扼杀”。《自由小姐》揭示了西方社会压抑对社会个体的束缚甚至是窒息,展现了个人的反抗与重压之间的矛盾,这是西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自由小姐和贺拉斯先生的悲剧不仅是爱情悲剧,更是西方现代社会人想挣脱重压、获得人性自由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的象征。
  四、小结
  自由小姐恪守“铁的行为准则”——“享受精致的爱情,否则宁可无”,并勇敢地向一切违背这一原则的因素宣战,在某种意义上她成功了,她享受到了所期盼的完美而又精致的爱情。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她又是失败的,她对爱情的极端要求吓退了贺拉斯,最终失去了爱情,并走向死亡。在临死之前自由意识到“真正的爱是无所求,无所期待的”,放弃对自由的极端化理解,才真正解放了自己。小说表面写爱情的得与失,骨子里却是关于自由本体及人与自由的关系的问题的深沉思考。它告诉人们,在西方社会,渴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自由,当你找到它的时候,你已经不存在了。这不仅是自由小姐的悲哀,而且是西方社会的悲哀。这,值得我们认真剖视。
  参考文献:
  [1]邱华栋.自由的限度和代价——对《自由小姐》的评析[N].中华工商时报,2004-2-6.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12:文明及其缺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06.
  [3]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周刊,1925(15).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出建议,作者于2016年10月对南京地区高校的32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建议政府和高校采取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信息 安全意识 安全行為  随着网络诈骗的出现,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研究已刻不容缓。国内外的研究多是针对如何构建网络安全
摘 要: 慕课开创了在线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几年广泛应用于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改革当中。本文以“运营管理”双语课程为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慕课与传统大学教育方式的区别,结合我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出一种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双语教学新模式,以期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学生参与国际交往与竞争、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条重
摘 要: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教育要重视促进特殊儿童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进行触及心灵、发展心智、倾诉心声、精励心志、敞亮心怀的全人教育的普特融合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全人教育 普特融合 课堂教学  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要求:“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
摘 要: “互联网 ”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制约。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正确引导,因地因校制宜,制定章规,形成合力,严格管控,应是解决互联网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的危机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互联网 ” 大学生 学习
摘 要: 信息技术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以其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特色,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开辟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新天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輔助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表现特征,同时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摘 要: 社区教育是让社区居民轻松愉快地融入社区学习生活,激发热爱社区的美好情感,从而获得生活社区的满足感、幸福感。本文以江苏省宜兴市宜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宜兴市宜城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实践为例,论述如何有效利用社区大环境开展一系列社区教育工作,以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资源服务社区教育模式,不断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推动社区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使社区教育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的发展需要。
摘 要: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品牌研究已深入文化教育领域。国防教育是学校思想意识形态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国防教育更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新时期国防教育迎来了新发展新机遇,塑造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本文从品牌的内涵出发,分析品牌的类型及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展开定位思考。  关键词: 品牌 国防教育 品牌定位  一、品牌与校园文化
摘 要: 本文以严译《群学肄言》为研究对象,考查严复对西方社会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融会贯通,主要表现在文体、换例、增译、评注等方面。本文通过细读群学肄言,探讨严复通过翻译会通策略,以西方社会学思想反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传统经典 西学 文化会通 群学肄言  一、引言  作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及译著对中国翻
摘 要: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 要: 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从“量”到“质”的提升,是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分析制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相关因素,重点探索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各种渠道,并以厦门工学院的就业工作为实例进行阐述。厦门工学院出色的就业策略: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实行学历职业“双证书”制度,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