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中西文化会通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严译《群学肄言》为研究对象,考查严复对西方社会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融会贯通,主要表现在文体、换例、增译、评注等方面。本文通过细读群学肄言,探讨严复通过翻译会通策略,以西方社会学思想反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传统经典 西学 文化会通 群学肄言
  一、引言
  作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及译著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研究成果主要从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目的论、生态翻译学等角度考查其翻译,译界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演论》上,而对于其他译著尤其是《群学肄言》的研究很少见。
  作为国人学习社会学的启蒙读物,严复对《群学肄言》的翻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译著不完全忠于原文,而是夹叙夹议甚或改写。在《群学肄言》中,严复是如何融会贯通中学和西学?会通中西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处理方式有何意义?本文以严复的《群学肄言》为研究对象,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群学肄言》的译作背景与目的
  19世纪末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魏源和李鸿章先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器物)以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然而甲午战争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国人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还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先驱,严复夹叙夹议地翻译了斯宾塞的“The Study of Sociology”,中文译名《群学肄言》。
  严复在“译余赘语”中指出《群学肄言》与中国传统经学宝典《大学》《中庸》有相通之处:“窃以为其书实兼《大学》《中庸》精义,而出之以翔实,以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矣。每持一义,必使之无过不及之差,于近世新旧两家学者,尤为对病之药。”[1]当时严复已经了解sociology被日本学界译为社会学,而他使用“群”代替“社会”的翻译是他在中华文化元典中找到的最能对应sociology一词的比较结果。
  群,有聚集、会合、组织之意,源于《荀子·王制》:“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社会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社”和“会”的结合。“社”指土地神,“会”指代器物的盖子。“社会”这一概念合用古义多指迎接土神的祭祀和集会,并非斯宾塞所指的社会概念。荀子学说论述民群的成立,分工与以礼法防争、君群关系等确有特色,为严复理解近代西方的“社会”观念提供了重要基础[3]。正如他在“译余赘语”里写道:“荀卿曰: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所不能外也。群有数等,社会者,有法之群也。尝考六书文义,而知古人之说与西学合。”严复明确把该词的词源及其意义,与儒家中一重要学派荀子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将西方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会贯通,从而促进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
  三、《群学肄言》译著中的会通表现手段
  1.先秦文风,华丽文辞,以汉语文体承载西学思想。
  任何翻译活动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严复当时所处的社会主流诗学仍是以曾国藩、吴汝纶为代表的桐城派古文。严复想在译著中阐发的政治诉求被上层知识分子所重视则必须迎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只有模仿先秦文风而作的古雅美文,才能使上层知识分子在吟哦传颂中渐渐熟悉并最终认可严复想要表达的观点。他的《群学肄言》文字极富美感,讲究对偶,与原文朴实无华的行文风格大相径庭。
  如原文第七章[4]:“This emotion which is excited by the forms of governmental power,and makes governmental power possible,is the root of a faith that springs up afresh however of ten cut down.”
  译文:然则彼之所以为此者,徒怵于上之权势而已,怵权势而心习成焉,其发现也如蔓草之荣枯,虽经霜雪,根株自若,春阳既融,甲乇斯见,上固无如民何,民亦无如其心习何也。
  原文用语朴素,简洁明了,严谨平实,说明这种情绪无论怎样频繁地消除都会重新涌现。作者旨在对上文所举的例子做总结,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严复的译文则要生动华丽得多,增加了形象化的比喻和描述。遣词造句方面四字一组,对仗工整,说理的同时在读者的脑海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不仅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还强调了国民怵权势之心习根深蒂固的普遍心态,以致出现即便“上固无如民何”,而“民亦无如其心习何”的典型的封建社会现象,增强读者的认同感。
  再如同一章中这样一句:“水浑则不可以鉴物,情瞀则不可与议是非。”实际上斯宾塞的原著仅仅提及情感强烈会使人们难以均衡地认识政治事务。严复却以原文没有的比喻开头,先言他物,以彼物比此物,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这种语言特点在《荀子》《庄子》中比比皆是,尤以《庄子》为最,“引物连类,取相深厚”。严复的译文虽然增加了原文没有的比喻,却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反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认为严复在翻译中采用古雅文体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士大夫的阅读习惯,还说明严复深深认同汉语在思想表达上的审美观,认为这种语言上的美学应该得以传承。
  2.换例。
  中国古典诗學观强调“文以载道”重理而轻文,在文辞方面不重视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意义上的对等关系。严复认为信于西学的关键是历史通达而不仅仅是形式逻辑的连贯。因此,他找出传统经典著作中能对应的词汇,采用换例加入国人熟知的事例。如《喻术第三》中有这样一句:“其见于动物者,如陂塘之蛭,海中之鰂,苟横分之为数段,而因段成形,悉如其本具。”严复把原文里国人不熟悉的珊瑚虫的例子换成了蛭和鰂。《智絯第六》里“任其蜉蝣之智,而以为不变焉”。这里的“蜉蝣之智”是严复自己加上去的,取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情暓第七》里,严复把原文的“The conquering chief”具象化,加上了国人熟知的典故译为“不世出之英君,若蒙兀之成吉思”。可以看出严复的译作大量使用古典文化对比斯宾塞的思想,拉近译本与初涉西学的士大夫们之间的距离,打破读者的接受隔膜,加快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3.增译。
  原文第七章有这样一段话[4]:“The individual citizen,imbedded in the social organic mansion of its units,moulded by its influences, and aiding reciprocally tore-mould it, furthering its life while enabled by itto live,cannot so emancipate himself as to see things around him in their real relations.”
  譯文:民生在群,为拓都中之么匿,拓都么匿,势常相需,民受范于群者也,而群亦受范于民,民资于群而得生,而群亦倚民以为进。是故言圣人铸世运者固非,而言世运铸圣人者,亦未尽也。惟知二者相为消息,而后得之。
  斯宾塞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单个公民是其中一个组成单位,二者相互影响制约。严复以拓都代指总会,以么匿代指单个,清晰地论述了二者关系。他深为认同斯宾塞的观点,有感而发假借斯宾塞之口驳斥了世人对时势与英雄之间关系的狭隘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解,实际上是在译著中汇入自己的解读思路与批判思想,开拓国人认知世界的视角。
  4.注评。
  《群学肄言》共184145字,其中注评四千余字。作为严复话语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注评是他会通中西学术的另一重要手段。《群学肄言》注评的内容层面,除去部分解释国外专有人名、地名之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该书相关内容与中国类似历史案例相联系,发表自己的评判见解。在《物蔽第五》有一脚注:“王介甫(王安石—笔者注)所云新法,坐不知此,遂为天下后世所诟病。”严复从原文中举出的英国议员的案例联想到王安石变法,说明当权者们提出政治动议时即便不是存心也常会忽略某些种类社会问题的根据,从而造成法案不切实情,损害绝大多数国人的权益,而这种社会研究上的失误乃古今中外世人所共有。《喻术第三》反复出现类似的评注:“呜呼!此吾国变法之所以难也。”“呜呼!观于此,而知吾国变法当以徐而不可骤也”。借注评表明他对当前维新变法的看法。
  (2)对译文里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或点明中西学术的相通之处,或提醒读者注意中西学术语言对应的相异之处。为了更易被国人接受,严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表达从西学中接受过来的思想。正像冯契先生所言:“严复在这方面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他在翻译西方名著时,精心选取甚至创造概念,用心良苦,表明了一位学者的严肃的科学态度。”[5]
  如《物蔽第五》有一案语:“以下言物蔽之起于以谟知为接知者。案接知、谟知出《庄子》,接知者直接之知,谟知者间接之知。”严复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帮助国人理解观察结果不能与推论相混淆。他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有共同的义理,可以相互沟通和发明,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认识可以增进对西方学术的认识[6]。与此同时他通过肯定中国传统学术中与西学相通的观点,借宣扬西学肯定中学精髓。另外提醒读者注意中西学的区别。如《成章第十六》一段注评,严复从西学术语定义之精确联想到中学汉字一字多义:“谨案中国所谓天字,乃名学所谓歧义之名,最病思理而起争端。以神理言之上帝,以形下言之苍昊,至于无所为作而有因果之形气,虽有因果而不可得言之,适偶西文各有异字,而中国常语皆谓之天。如此书天意,天字则第一义也;天演,天字则第三义也。皆绝不相谋,必不可混者也。”严复把原文中的evolution译作天演,super natural interpositions译作天意。不同语境下,天字作不同解。
  (3)概括下文大意,对原作者的论点做清晰的推理。这类注评出现的次数最多,通常出现在段首。如《喻术第三》:“以下言读史而但现古人之事迹,虽考之綦密,必不足以得盛衰治乱之由。惟知求群学,籀其公例者,乃能据往事知来者耳。”这段话告诫读者,不仅要熟悉考据史实,了解文明历史,更要从社会经历的结构与职能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公例),这样才能判断应支持建立什么样的机构,应反对什么样的立法变更,政治机构的发展是否合理。这一注评能够帮助读者认同,群学确实是一门科学,必有其规律可循,认识规律才能获得对政治行为的合理指导。斯宾塞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严复翻译该书,更在于借群学肄言的翻译提供一个改造社会的方案。严复高明的会通翻译手段将斯宾塞的思想和中国儒家的观念在译本中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原作中对社会科学的合理性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探讨的重点变成了严复笔下的讲解社会天演进化公理的政治学教科书,表达了严复强烈的政治诉求。
  四,《群学肄言》中翻译会通的意义
  会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学术范式。一指会合变通,即会和疏通异说异义而调和其矛盾,以呈现其间真正之意义。一指融会贯通,如《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餘者,晓会通也。”翻译会通是指译者通过翻译把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以求超胜[7]。译者对于异域文化进行理解、消化与吸收,通过类比和对比中西文化异同找到共通点,增进对异域文化认知的同时反观本土文化,从而领悟并重新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严复会通翻译的目的是吸取异域文化为中华文化所用,取长补短[8]。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会通,既不是用西方文化代替本国传统文化,又不是把两者简单地糅合。他在《与外交报主人书》中提出了会通思想:“阔视远想,统新旧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9]他承认古人的“精义微言”与西方思想有“暗合”之处,认为需要借助新的意识形态重新发现和理解固有文化的魅力。“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10]。“四子五经,故(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11]。可见他倡导的是将西方的思想学说和科学的方法论导入中国的儒家框架,求同存异,以实现传统思想的自我改良。严复力图以相对平等的态度与西学对话,认为“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12]。先秦语言美学应该得以传承,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五、结语
  严复是第一位尝试从学科全局引进西学,是在融合中西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第一人,开创了此后中西文化交流,促使以传统经学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向近代转化。前人在研究严复及其译著时,总是称赞严复在介绍和翻译西学以启蒙大众,却忽略了在学术的发展问题上,他其实是想通过对中西学术的会通继承和发展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严复立足于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取舍,以及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国传统经学的自我更新,以求超胜西学。一国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根本还是要把这棵大树栽培在本国历史的土壤之上。中华文化的基因何在,不正是这些传统经典吗?从这个角度而言,严复《群学肄言》的翻译会通在堆砌文化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值得国人深思。
  参考文献:
  [1][4]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肄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2]荀子.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8(24).
  [5]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3.
  [6]韩江洪.严复翻译中的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60.
  [7]张德让.翻译会通论[J].外国语,2010(68).
  [8]熊辛格.严复翻译会通研究——以《社会通诠》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3(88).
  [9][10][11][12]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18)《严复会通式翻译之研究——以西方社会学变身群学的过程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荆州市江陵中学,湖北 荆州 434020)  摘 要: 历史教学是用语言的形式将历史学的成果展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知识和启发。现有历史教材概念多,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文史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借助小说、散文、诗歌甚至自我创作,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无疑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历
摘 要: 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凝结着丰富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具有超越时空、职业、语言、性别等界限的折服人心的巨大力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立足湖北省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进行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现代解读、转化和利用,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博物馆、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 教
摘 要: 本文分析当前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以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为例,从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两个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给出中高职衔接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案改革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酒店管理  中高职衔接,是指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下,出于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目的,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
摘 要: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出建议,作者于2016年10月对南京地区高校的32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建议政府和高校采取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信息 安全意识 安全行為  随着网络诈骗的出现,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研究已刻不容缓。国内外的研究多是针对如何构建网络安全
摘 要: 慕课开创了在线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几年广泛应用于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改革当中。本文以“运营管理”双语课程为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慕课与传统大学教育方式的区别,结合我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出一种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双语教学新模式,以期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学生参与国际交往与竞争、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条重
摘 要: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教育要重视促进特殊儿童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进行触及心灵、发展心智、倾诉心声、精励心志、敞亮心怀的全人教育的普特融合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全人教育 普特融合 课堂教学  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要求:“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
摘 要: “互联网 ”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制约。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正确引导,因地因校制宜,制定章规,形成合力,严格管控,应是解决互联网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的危机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互联网 ” 大学生 学习
摘 要: 信息技术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以其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特色,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开辟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新天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輔助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表现特征,同时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摘 要: 社区教育是让社区居民轻松愉快地融入社区学习生活,激发热爱社区的美好情感,从而获得生活社区的满足感、幸福感。本文以江苏省宜兴市宜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宜兴市宜城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实践为例,论述如何有效利用社区大环境开展一系列社区教育工作,以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资源服务社区教育模式,不断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推动社区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使社区教育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的发展需要。
摘 要: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品牌研究已深入文化教育领域。国防教育是学校思想意识形态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国防教育更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新时期国防教育迎来了新发展新机遇,塑造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本文从品牌的内涵出发,分析品牌的类型及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展开定位思考。  关键词: 品牌 国防教育 品牌定位  一、品牌与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