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地:党建村的嬗变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yun99a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黑龙江党刊《奋斗》杂志举办的“地方党刊全面振兴走龙江”联合采访8月在哈尔滨启动。此行2000多公里,辽阔的黑土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小点——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它的前世今生记载了时代变迁中一个党建村村情村貌与民众生活的嬗变。
  党支部的诞生地
  很多人一听到“七里地村”会以为村里有七里土地,但其实是因为从村子到横道河子镇有七里地远。小村庄四周群山环抱、高山险峻、森林茂密,两条清澈见底的山溪从村里穿过,风光优美。虽然没有七里平地,可名气却一点也不差,因为它是黑龙江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五四运动后,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来吉东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在海林地区产生一定影响。1926年,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成立,海林便有了党的组织和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当年10月,8名铁路工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七里地村组建了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横道河子党支部,革命的烈火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这块土地。他们看重这片林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建了当时牡丹江地区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把七里地村的空闲地带都作为堆放原木和板材的场所,将村民撵到四周山坡居住。最多的时候,这里的伐木工人曾达1万多人,每天加工板材300多立方米,这些材料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
  为了有效扼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行径,在横道河子党支部直接领导下,当地人民利用山区森林为掩护,炸毁了运材专用小火车道,焚烧了火锯场,给日军以重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七里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帮助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特务、日伪残余组成的土匪武装展开了殊死斗争,以杨子荣为代表的无数剿匪英雄就曾战斗在这片土地上。至今在七里地村旁的山坡上,仍留有东北抗联秘营地和楊子荣剿匪小分队秘密集结地等旧址。
  从一穷二白到找准出路
  新中国成立后,七里地村人民陆续从山坡搬回村中居住,走上有组织的集体生产、自力更生的道路。但四面环山,人多地少,气候寒冷,仅有一条山路与外界相通,这些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村里经济发展,村民人均收入多年处于海林地区最低水平。
  村党支部虽然为村里致富费尽心思,但受当时经济体制制约和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始终没能根本性扭转局面。靠着单一的传统经营模式,七里地人民生活水平勉强维持在温饱状态,大部分村民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2006年时,七里地村只有100亩旱田,全村住房大都是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和油纸房。人心散,士气低,这个仅有86户,210口人的小村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债务却高达40多万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但也就在这一年,七里地村被列入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成为七里地村的重要转折点。
  新上任的七里地村党支部书记郑太胜有着憨厚质朴的品格。面对七里地村一穷二白的状况,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发展之路。“当时感觉真像是接了个烫手山芋,天天考虑寻找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郑太胜带领村“两委”深入分析,意识到七里地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优势。于是,把发展的出路定位在生态旅游上。
  “基础设施太薄弱,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谁家娶媳妇,要先把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铲铲、垫垫,要不新媳妇就接不进村。车都进不来,谈何发展旅游产业?”就这样,修路成为郑太胜上任以来谋划的第一件大事,他发动群众,按每家人口划分长度,包干到户。
  路修好,郑太胜又开始琢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为了引山泉水上山,给全村安装自来水,他弄来风镐,找来炸药,通过“打眼下药放炮蹦、风钻打石连夜转”的方式,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铺就了一条通往山上的管道。
  七里地村一点一滴地变化,在以郑太胜为首的班子成员和党员身上,党的先进性不断体现。为把党员作用发挥出来,村党支部打造了“红色先锋在行动”党建品牌,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载体,将31名党员分成了文明新风倡导、带动群众致富、环境卫生管护、邻里纠纷调解4个党小组,划分了党员责任区。党小组做的件件实事,让群众打心眼里叹服。
  党组织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每年,七里地村党支部都要新发展2名党员,并始终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党员学习日”活动,组织党员利用工闲时间学习,不断提升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意识。
  向“生态旅游第一村”迈进
  经过几年发展,七里地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帮建单位的支持下,村里整治环境,依托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建设了8000平方米的抗联纪念广场、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基地、廉政文化长廊,丰富了七里地村的旅游文化内涵。此外,还建设了4公里佛手山环线游项目,并对杨子荣剿匪小分队旧址、日伪水力发电站管道旧址等进行了恢复性修缮。
  七里地村群众也摆脱了单一种植农作物的束缚,开始从事养殖、垂钓、采集山菜、开办家庭旅馆等产业。村民们修建垂钓池,种植时令蔬菜。特别是在佛手山旅游栈道贯通后,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意越来越火。
  春郊游、夏避暑、秋赏叶、冬戏雪。如今,山清水秀的七里地村四季有美景。在佛手山旅游栈道上,游客们沿陡峭山崖而上看宜人景色;在农家旅店的小院里,三三两两地静听溪水潺潺、蛙鸣阵阵,好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从每年4月份开始,专程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和团体络绎不绝。
  经济发展起来了,七里地村没有忽视对生态的保护。目前,村里有830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97%,属于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红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黄菠萝、桦木等东北地区的树种这里都能见到。除了山参、五味子、满山红等200多种药材,这里还生长着山葡萄、山莓、猕猴桃、猴头、松子、山核桃、木耳等山货,2013年该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
  此外,七里地村对全村的产业进行了统一规划,近20户畜牧养殖户在村外集中圈养,村民利用林地种植黑加仑300多亩,村里组织劳务队在周边打工,春天采摘山野菜,秋天收蘑菇,冬天在林场打工,一年四季闲不着,收入年年上台阶。2015年村人均收入达11377元。
  把实现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立村之本,七里地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升级产业发展。这个有着深厚红色背景的村庄摆脱了贫困的桎梏,正朝着龙江“生态旅游第一村”迈进。(责编:张微微)
其他文献
本文对长白山常用食用真菌的种类、分布、生境、药用价值等做了介绍,为开发利用这一药膳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让中国的焊接事业攀登世界巅峰,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技艺精湛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队伍贡献力量,是周树春一直恪守的信念。
用"肠炎康"治疗98例慢性结肠炎,治愈63例,占64.4%,好转25例占25.5%,总有效率89.9%.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拍摄下来,也许仅需几十分之一秒,瞬间而已。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人生的成功、人间的奇迹,就可以在瞬间出现和完成呢?  美国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名叫弗兰斯,当有人问他那幅成功的作品是怎样拍摄出来的时,他回答说:“这张照片的曝光是43年又1/30秒!”  弗兰斯拍摄的那幅成功作品,用的仅是1/30秒,但如果没有弗兰斯43年来对摄影事业的孜孜不倦追求和探索,他怎能在1/30秒的瞬间捕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巴中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核心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汇集强大力量。  突出深学细悟、着
经典推荐工作在经典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其他推荐主体相比,图书馆有着独有的优势。其经典推荐策略首先应是经典书目的编制与发布,"目录明,方可读书",其次是图书馆与经典、读
12月12日,入冬后的苗乡大地寒意正浓,走进位于兴文县石海镇的石菊古地景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加紧完善基础设施,修剪景观树,管护花草。  刚安装完护栏的顺河村村民熊有云闲不住,走过来拉起家常:“我们村以前交通不便,又穷又落后,外面的人都说‘有女不嫁顺河沟’”。说起前几年的光景,熊有云深有感触,因为条件差,年轻人都出门打工挣钱了,村里没有规划发展产业,村集体空有“花架子”,班子无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