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e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本文探究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26
  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民主和諧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自由发问,即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学生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标新立异”具有创新意义的质疑,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质疑的价值,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
  二、课堂上营造“多问”的环境,多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学生有质疑的天性,只要多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就能在质疑这条路上走得更广、更远。
  1. 从课文题目质疑: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以课题为着眼质疑,展开教学,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
  2. 在关键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如《孔乙己》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3. 在结尾处留疑:许多教师认为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问题了,就是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好课。实际上,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一点想法也没有,没有一点想继续深入探索的欲望,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课的结尾如果能提出一些激发兴趣的问题,特别要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课就显得余味无穷。实际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结尾语止而意未尽,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延伸点质疑遐想,必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不要漠视学生的问题
  “疑”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处理好质疑和释疑的关系。
  质疑需要勇气,继续探索问题更需要勇气。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抑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要漠视学生的问题,而要好好保护他们这份可贵的勇气。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不能辜负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让学生掌握探索方法;如果学生问倒你了,不要生气,而要先表扬学生,然后再想办法,找答案。这样,学生就认为你对他的问题很重视,有的问题连教师都不知道,这样激发他们好问的积极性。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质疑→释疑”这个探索、解决问题过程的作用,这样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给学生方法,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习惯,没有掌握必要的方法,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胆量,并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不一定就能问在问题的重点处、点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语文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常运用到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语文问题。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确立学生主体观念,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共同提高,不断进步。
其他文献
若尔盖高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平均海拔3,400-3,600m,是长江和黄河的自然分水区,区内发育了大面积的草本沼泽以及高寒沼泽化草甸、高寒湖泊。由于它所处的位置海拔高、气
抗生素污染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半静态法养鱼,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磺胺嘧啶的水环境中,分别研究磺胺嘧啶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的生物富集与清除规律,磺胺嘧啶对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磺胺嘧啶对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磺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鲫鱼养殖过程中
学位
目的:纤溶酶通过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组织重构和血管发生等促进肿瘤的进展。烯醇化酶1(Enolase, ENO1)是主要纤溶酶原受体之一,在纤溶酶的激活和活性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柴科夫曾经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由此可知,初中英语教学应该设计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让英语渗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总体属高原型地貌,是亚洲中部蒙占高原的组成部分。海拔多在600m以上,四周是低山丘陵,地面起伏不平。从东向西由半湿润气候到半干旱气候过渡,表现为水
人类冠状病毒HKU1属于冠状病毒亚科β属A组群冠状病毒,主要引起人类自限性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免疫系统受损或低下的人群中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哮喘病人和新生儿童。冠状病毒基因
肌醇磷酸神经酰胺合酶(inositolphosphorylceramide synthase,IPCS)是鞘脂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在鞘脂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存在于酵母、原生生物、植物等生物体中。植物鞘脂及其代谢产物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和程序性死亡等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基因组中存在三个OsIPCS基因,即O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