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最大的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师生围绕着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探究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以送别诗为例,抓住“送别”这个议题,我们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由景及情,将其分为晓背景、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四点,运用比较和迁移的阅读策略,将具体的教学定为群诗送别之因的知晓、群诗送别之法的理解、群诗送别之景的对比、群诗送别之情的体会,深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明白送别诗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便以这几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送别之因——对群诗写作背景的知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友情甚为珍重,“多情自古伤离别”,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别之后,真的是此去经年,不知何时才能相逢,因此创作出了许多的经典送别诗篇。朋友间分别的原因多种多样,导致诗人在作品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了不同的情愫。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对比梳理背景的方法,让学生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分别、作者表达的不同思想和情感特征进行初步感知。
  例如,在以送别诗为主题的群文教学模式下,我将《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作为阅读对象,在初步阅读和小组交流作品后,学生小组合作可以总结出:《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友人到偏僻荒凉之处为官;《别董大》是友人被贬离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友人到繁华之地为官;《赠汪伦》是受到朋友热情款待,踏歌相送之后所作。在此之后,学生对离别原因各异、情感基调的不同分别概括:诗人抒发友人被贬或去偏僻之处时的惆怅之情;友人去繁华之地或受到热情款待离别后的愉悦之情。如此,学生对古人在不同情境下离别所具有的不同感怀有了初步感知,深化了其对古诗之情的一体性理解。
  二、送别之法——对群诗蕴含诗意的理解
  古詩以其短小精悍的写作特点勾勒出一幅幅隽永的图画,送别诗则浓缩地描绘出朋友间相送之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产生了诗意的多样化。正如同一件衣服着于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风格,同样是分别,因不同时期、不同原因,诗人心随情动则会采取不同的送别之法。因此,在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将其对送别之景想象对比,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感受到送别情谊的深切。
  在这五首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知晓写作背景后,我先让学生根据诗意分别说出五首诗的创作位置,概括为路边、水边,让学生知晓: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远行采用水运和陆运的方法,因此送别之地也常在歧路、长亭、水畔等地。然后,在诗意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对比:“离别容易相见难,诗人又会用什么独特的方法送别,让朋友在这最后一面中深深记住友情呢?”学生回答道:《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以酒送别,《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中高适和王勃以话送别。我再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重构李白与汪伦、与孟浩然送别的情景,得出结论:汪伦热情好客,以歌送别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以目送别。在此之后,让学生迁移讨论:在古代,还有什么送别方式呢?这个开放性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议,互相补充,这也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考量,最终补充出还有以柳送别、以乐送别、以花送别等方式。从对比到想象,学生体会到了古时送别的隆重,对送别之意有了进一步理解。
  三、送别之景——对群诗写作意象的分析
  作为诗歌灵魂的情由景生,不同的景物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具有不同的外貌,代表着不一样的含义,从而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寄托着作者别样的情怀。因此,在送别诗的群文组文教学中,对其中所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加以关注、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送别诗的特性。
  在送别诗教学中,让学生知晓写作背景,理解送别之意后,对群诗中景的描写横向比较,对表达形式比较,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可以找出诗中“柳、酒、落日、流水、烟”等景物,体会到这些景物常在诗人表达送别友人离愁别绪之情时所用,古代诗人在与友人送别时,常常借助这些经典意象寄托自己离别的独特体验。进一步探究,李白的两首送别诗中皆出现了“流水”这一意象,但却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在《赠汪伦》中,水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对朋友的祝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则通过水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虽未言情,但情融景中,更显情意浓厚。在此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每首诗中的图片,尤其是经典意象的细节补充图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积累,认识到“雨、山、云、草、雁”等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柳、酒、月、水”四大意象,让学生建立意向群,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独特离别情感的把握。
  四、送别之情——对群诗抒发情感的体悟
  送别诗的情感内涵十分丰富,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对送别诗中的共同情感和个性情感的对比、思辨,就成为古诗学习最重要的模块和情怀提升环节。
  以上述五首送别诗群文教学为例,在诗意理解、意向建构之后,我让学生们结合二者对诗中表达的离别之情进行简单概括,可分为共同情感和个性情感两个方面。这五首送别诗的共同情感都表现为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表达了真挚的友情,但因寄寓不同呈现出多样化,所以有着其个性情感。学生在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阅读、思辨、对比后发现:《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关切牵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失意的鼓励安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朋友间充满诗意的离别和内心向往;《赠汪伦》是对友情的赞美,是乐观之别。最后,我总结道:诗人依据自身经历,送别时情感亦多种多样,“一样离别几多情”,这正是送别诗的魅力所在,让我们至今在阅读时仍能激发起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古代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多种多样原因导致朋友之间分别,在离别之际,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倾诉心声,传递友情。在群文阅读教学背景下,以“晓送别之因—解送别之法—析送别之景—悟送别之情”这样的教学链可以成为送别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迁移,丰富学生的情怀。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终于投入使用了。作为首批使用教材的教师,我感觉既新鲜又愁闷。新鲜的是,新改版的教材编排与设计科学而富有情趣,不仅学生喜欢读,大人也津津乐道,直呼这样的教材传统与开放相守,双基与生活相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儿童味、生活味、文化味。愁闷的是,因为新,所以无,相关的资源、教案、课件以及可参考的资料几乎没有,需要教师自行开发,给备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多样活动中学会生字,会写“票”“队”,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宝岛”“合影”“留念”“邮票”等词语的意思。  3.借助拼音,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熊猫“团团”“圆圆”的可爱,懂得“团团”“圆圆”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体会两岸同胞热切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说说喜
记者:曾老师,您好!了解到您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习作课程的研究,而且带领工作室成员编写了《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丛书。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套丛书中的相关理念吗?  曾海玲:我们的这套丛书,书名中有个核心概念“项目化学习”。所谓项目化学习,英文全称为project-based learning,通常简称为PBL,其价值追求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让探究目标明确具体。(2)让探究内容基于真实问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心目中的好课标准逐渐明朗起来,概括起来为六个字——单纯、秩序、鲜活。  一、单纯  何谓“单纯”?若用于对语文好课的标准,“单纯”是一种对语文课简约化的追求,它不是簡单,也不是单一,而是摆脱语文课冗繁、洗尽铅华之后的一种教学境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纯粹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
一、回顾导入——初步  感知人物形象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  习了《刷子李》这篇课文,初读了课文,解决了字词,还写了初读感受卡。回想一下,文中的刷子李都给你留下了哪些不同的印象?  生:他的技艺高超,当别人怀疑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去批评别人,还会给别人讲道理。  生:他刷墙很厉害,说明他是很有功底的。这种功底是因为不断练习。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学习,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会成功。  
一、声音导入,激活思维  师:同学们,听,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风吹动风铃,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师:是呀,风来啦。(板书课题:风)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风呢?  生:我在草原上看到过风。  师:风吹过草原,会怎么样?  生:风吹过草原,绿油油的小草会随风摆动。  生:下雨的时候风很大,雨丝会被风吹得斜斜的。  生:我看到过台风,呼呼地刮过大海,卷起很大很大的浪。  
童话,是小学阶段要教学的重要文学体裁,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童话究竟该如何教,很多教师都比较模糊,往往把童话当成一般的叙事类作品来教,没有紧扣童话的特点。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在教学童话作品时,特别注重“体验、想象和表达”。比照周老师童话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在听了我校陈彭凤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也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关注阅读体验  童话阅读的体验有很多种,比如,扮演角色的体验、经历奇异幻境的
以研促教,是促进课堂教学提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转为“研究型”的必经之路。为提升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扎实课堂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上有效成长,最终走向高效课堂,近两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以“领衔教研”为依托,坚持开展“领衔教研”活动,教研效果良好。  何谓“领衔教研”?这是我校语文科组校本研修、教研活动的一个专有名词。即六个年级备课组,在科组的统筹安排下,一个学年内要承担一次领衔教研的活
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对我们获取新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对“思考”这样阐述:“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着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能成立,再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构成思考。思考一旦开始,它就是一种自觉的和自愿的思维活动,是在可靠理由的基础上树立起信念。”不言而喻,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目的在于获取信念,继而收获更多
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影响,从而建立起的生生、师生双向的信息输入、双向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相长的作文评改新机制。评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面评、交换互评、小组互评等途径,逐步养成学生的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 集体面评,传授方法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