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德育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x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小学品社教师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 角色扮演 情境创设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
  一、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提高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一花一世界”,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环境培养出不同个性。因此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能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一)激發学习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1.不同角色扮演
  《品德与社会》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形式体现出来。如《56个民族是一家》中,学生通过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体验成功的快乐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所有经验和智慧,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时合理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特点: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实施教育时要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安排整理活动。教学活动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活动过程中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在活动过程中分析是方法的问题,还是环节的问题。希望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教给学生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二、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首先,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教育。现在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很好,学习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片的。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因素。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停留在说教显然是不行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如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教育学生“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等。
  其次,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如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举行“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方面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好其他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百花齐放的效应。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标。我们应该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形成品德,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保障学校安全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在学校安全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来各大媒体不断地报道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给学校体育教学敲响警钟。目前,在学校体育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体育课堂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信息时代,它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高中信息技术的教育者怎样树立全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意识?以怎样的教学方法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这个角度为出发点,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继续探究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应策略,希望对各位同僚有帮助。  关键词:
现代社会,上班、上学,不管去哪都有交通工具代步。在学校,学生总是坐着上课,锻炼的机会很少,在学校锻炼的机会应该就属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参加让学生稍稍减轻学习的压力,使身心都得到释放。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意志力,有助于学生坚强性格的塑造。体育的上课形式相对轻松,所以学生上体育课都会比较自在,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技能,在兴趣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一、渗透健康意识,使学生逐步
摘 要: 时代发展引领着科技进步,新型教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被视为学生科技意识的萌芽,并且这门课程具有无限创新和潜力,传统老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方式在这里已经不再受推崇,并且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大多数信息技术教育专家认为,这门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而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于是,探究式教学很自然地被引入这门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与研
摘 要: 兴趣感恩与责任意识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让他们知道在人生道路上与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将要遇到的险阻。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如何让初中生重拾这种宝贵的品质,让老师掌握更多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關键词: 愉快教学法 感恩意识 责任意识 初中思品教学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所以在
细胞移植是近年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肝脏干细胞移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由动物实验向临床过渡。初步结果显示,来自于骨髓的干细胞,在体内与体外均能分化为功能完备的肝细胞,细胞移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只要能上高中基本就能上大学的思想,所以上中专的学生只占少数。除此之外,现在社会上许多私立中专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拉了不少生源,中专学校要树立自己的学校形象,全方位发展,扩充生源,就要想办法研究自己的专业教学体系,把自己的特色专业办好、办精、办出名气,就不得不借助计算机,积极引入计算机教学活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道路上大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需要,教师必须跟紧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充实课堂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同时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學方法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已经无法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