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正处于人才特区的建设过程中,重庆市的人才特区建设有其独特优势。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只有通过制度改革,突破现有束缚,将人才特区建设与人才柔性流动结合起来的结论。
【关键词】人才特区;人才柔性流动;高层次人才;制度改革
一、人才特区建设的意义
重庆市在国家“十二五”指导下制定了自身的“十二五”规划,着力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人才承载能力,通过战略提升将人才集聚到重庆,发挥重庆市的各种优势。概括来说,建设人才特区对重庆市的意义主要有:
1.发挥人才集聚作用
人才合理流动是开发人才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市的人才特区建设有利于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有利于人、财、物的最佳配置,从而不断聚集人才,发挥人才集体智慧。
2.发挥产业聚集作用
人才特区建设就是要吸收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会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专利等,他们的参与会加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通过他们的“人际吸引”作用引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这样在高层次人才集聚过程中,也会逐步带动产业集聚,从而缩小产业成本,增加收益。
3.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
目前不仅是重庆市就全国而言也存在着产学研脱节现象,现在通过人才特区建设给予人才流动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人才柔性流动到被需要的地方,不但能将其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还能够使人才对自己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学习,这样就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
二、重庆市人才特区建设和人才柔性流动结合的措施
人才特区直接来讲就是指在人才工作方面要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质,人才柔性流动又是为了使人才在最佳年龄段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用好精英人才的精英段,两者结合必然会带来人尽其才、各取所需的效果。因而有必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宏观来讲主要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创新:
1.机制創新
重庆市要建设人才特区就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改变传统的计划配置方法,克服现行的人才引进机制的弊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得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智力的共享。
2.理念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重庆市要在人才特区建设中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就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理念、人才竞争国际化理念,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和部门所有的观念,实现从“先养才后用才”到“不养而用”,从“储才待用”到“用其当时”,从“人才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转变。
无论是用人单位、借人单位还是高层次人才,都需要在重庆市建设人才特区过程中突破传统观念,清晰定位人才作用而不是固守传统。用人单位和借人单位要善于发现潜在的人才,从而使得人才在闲置时借人单位能够鼓励人才流动,用人单位能够激励流动人才。
具体而言,解决重庆市人才柔性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3.对柔性流动人才进行明确定位
用人单位柔性流动进入的人才与单位原有人才的关系之所以不顺畅,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者的具体职权和责任没能清晰界定。通过对柔性流动人才进行明确定位,就可以使得双方由竞争斗争状态变为合作团结状态。用人单位可以制定一套柔性管理办法,协调好柔性流动人员与单位原有人员的关系,既使柔性流动的人才“为我所用”,发挥“鲶鱼效应”的激励作用,又不能影响单位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精心培育人才市场服务环境
重庆市应该努力创造环境使其成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人才要实现自由畅通的流动就要为人才流动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人才市场是直接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才中介组织的作用。人才中介组织应该在人才柔性流动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充足的信息,如人才和流动单位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岗位要求、薪酬等相关信息,通过双向选择使得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人才服务机制的市场化,最终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
5.尽快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的法律法规
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人才资源配置由政策规范向法制规范转变。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人才流动要求、劳动报酬、人才流动争议仲裁、人才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把人才柔性流动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借人单位和柔性流动人才的权益。
三、结论
对人才而言,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生命力,待遇是吸引力,感情是凝聚力,制度是保障力。其中困扰重庆市人才特区建设和人才柔性流动得以实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工作体制障碍,因而实现人才特区建设和人才柔性流动结合的关键就在制度改革,最终通过重庆市的人才特区建设实施特殊政策,逐步探索并形成利于人才柔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任志霞.聚焦人才柔性流动[J].人力资源,2002,(3):26—28.
[2]张贵英.论重庆人才开发与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10):34—36.
[3] 牛冲槐.人才聚集现象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及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 17.
[4]陈萍.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然选择[J].当代经济,2007,(10):156—157.
[5] 熊莎.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聚集的认识与评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123- 124.
[6]人才特区何处最“特”[J].领导决策信息,2011,(7):24—25.
【关键词】人才特区;人才柔性流动;高层次人才;制度改革
一、人才特区建设的意义
重庆市在国家“十二五”指导下制定了自身的“十二五”规划,着力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人才承载能力,通过战略提升将人才集聚到重庆,发挥重庆市的各种优势。概括来说,建设人才特区对重庆市的意义主要有:
1.发挥人才集聚作用
人才合理流动是开发人才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市的人才特区建设有利于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有利于人、财、物的最佳配置,从而不断聚集人才,发挥人才集体智慧。
2.发挥产业聚集作用
人才特区建设就是要吸收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会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专利等,他们的参与会加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通过他们的“人际吸引”作用引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这样在高层次人才集聚过程中,也会逐步带动产业集聚,从而缩小产业成本,增加收益。
3.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
目前不仅是重庆市就全国而言也存在着产学研脱节现象,现在通过人才特区建设给予人才流动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人才柔性流动到被需要的地方,不但能将其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还能够使人才对自己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学习,这样就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
二、重庆市人才特区建设和人才柔性流动结合的措施
人才特区直接来讲就是指在人才工作方面要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质,人才柔性流动又是为了使人才在最佳年龄段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用好精英人才的精英段,两者结合必然会带来人尽其才、各取所需的效果。因而有必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宏观来讲主要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创新:
1.机制創新
重庆市要建设人才特区就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改变传统的计划配置方法,克服现行的人才引进机制的弊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得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智力的共享。
2.理念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重庆市要在人才特区建设中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就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理念、人才竞争国际化理念,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和部门所有的观念,实现从“先养才后用才”到“不养而用”,从“储才待用”到“用其当时”,从“人才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转变。
无论是用人单位、借人单位还是高层次人才,都需要在重庆市建设人才特区过程中突破传统观念,清晰定位人才作用而不是固守传统。用人单位和借人单位要善于发现潜在的人才,从而使得人才在闲置时借人单位能够鼓励人才流动,用人单位能够激励流动人才。
具体而言,解决重庆市人才柔性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3.对柔性流动人才进行明确定位
用人单位柔性流动进入的人才与单位原有人才的关系之所以不顺畅,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者的具体职权和责任没能清晰界定。通过对柔性流动人才进行明确定位,就可以使得双方由竞争斗争状态变为合作团结状态。用人单位可以制定一套柔性管理办法,协调好柔性流动人员与单位原有人员的关系,既使柔性流动的人才“为我所用”,发挥“鲶鱼效应”的激励作用,又不能影响单位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精心培育人才市场服务环境
重庆市应该努力创造环境使其成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人才要实现自由畅通的流动就要为人才流动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人才市场是直接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才中介组织的作用。人才中介组织应该在人才柔性流动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充足的信息,如人才和流动单位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岗位要求、薪酬等相关信息,通过双向选择使得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人才服务机制的市场化,最终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
5.尽快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的法律法规
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人才资源配置由政策规范向法制规范转变。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人才流动要求、劳动报酬、人才流动争议仲裁、人才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把人才柔性流动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借人单位和柔性流动人才的权益。
三、结论
对人才而言,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生命力,待遇是吸引力,感情是凝聚力,制度是保障力。其中困扰重庆市人才特区建设和人才柔性流动得以实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工作体制障碍,因而实现人才特区建设和人才柔性流动结合的关键就在制度改革,最终通过重庆市的人才特区建设实施特殊政策,逐步探索并形成利于人才柔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任志霞.聚焦人才柔性流动[J].人力资源,2002,(3):26—28.
[2]张贵英.论重庆人才开发与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10):34—36.
[3] 牛冲槐.人才聚集现象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及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 17.
[4]陈萍.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然选择[J].当代经济,2007,(10):156—157.
[5] 熊莎.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聚集的认识与评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123- 124.
[6]人才特区何处最“特”[J].领导决策信息,2011,(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