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元时期福建建阳建窑所生产的黑釉茶盏,以其瑰丽的釉色变化,精湛的工艺水品,卓越的艺术水准而扬名于世,它的出现将中国古代黑釉艺术的研制与生产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所取得辉煌的成就,不仅在当时是空谷之音,即便是在科技相当发达的今天,在某些方面我们仍然难以望其项背。这篇文章期望通过对建盏釉色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全面认识建窑瓷盏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了解我国古代黑釉瓷盏所特有的美的质地、美的形式、美的精神。
[关键词]建盏斗茶兔毫油滴 曜变天目 鹧鸪斑 龟裂纹
建窑是我国宋元时期福建省的一个著名黑瓷生产基地,在当时遍及全国的黑瓷生产中建盏因其典雅别致的釉色之美而独领风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茶盏艺术风格。建窑所生产的器皿中尤以黑釉盏的产量特别的大。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习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茶前将膏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斗,茶中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
宋元时期建阳生产的黑茶盏又名“乌泥盏”,“黑盏”。“紫建”等。建盏之所以受到“斗茶”者们的喜爱,除了上面提到的,黑色茶盏易于观察冲茶时所引起的白色汤花外。建盏胎体较厚。也是一个原因.较厚的胎体在一定时间内可使碗内茶水保持较高的温度,这也适合斗茶的需要。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是建盏无以伦比的釉色之美所呈现出的典雅的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品茶者的珍视。宋代黑色茶盏在当时南北都有生产,如河北的定窑,曲阳窑,耀州窑:陕西的铜川窑山西的临汾窑:江西的吉州窑等,这些产地生产的茶盏使用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比如河北耀州窑生产的黑瓷盏。几乎在整个黄河中下游省份都有出土,但它的影响力远远没有建窑的深远,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窑器皿的釉色变化没有建窑的丰富,也没有建窑釉色特征明显。在当时,建盏这种别具一格的釉色特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被时人津津乐道。并屡见于多种文献记载。这是其它窑址黑釉盏所没有的优势。宋初陶毂《清异录》:“闺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苏东坡在《送南坪谦师》中有“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以及黄山谷的“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和“兔褐金丝宝杭,松凤蟹眼新汤”等,这些文字不仅真实的记录了建盏的产地,形状,釉面特征,同时还道出了它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深受欢迎的情况。
建窑的黑釉盏之所以呈现出丰富而瑰丽的釉色变化,这由于建盏胎体与色料均是采用当地含铁量很高的泥土配置而成,这些高铁质的原料经过高温的烧造后,瓷胎胎体及釉面的金属化合物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器表形成美丽的异形花纹,这些花纹的自然组合构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纹样,形成建盏特定的艺术风格。传统上,对宋代建窑黑釉盏的釉面纹理的认识大体局限于黄兔毫,油滴,曜变,银兔亳,银晶等一些类型,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新的品种:笔者也曾多次前往窑址考察,收集到一些以前曾未见过的新的类型,数量虽然很少,但却独具特色。如龟裂纹理,白羽纹理。雨滴纹理等等,这些器皿虽然出土不多但风格各异,为我们全面深入的认识建窑黑釉盏的整体艺术面貌,对探索中国黑瓷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还是有着相当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的。现在我们就目前所发现的建窑黑釉盏逐一分析,系统整理,尽可能对这类茶盏有个全面的了解。
在整个建窑黑瓷盏中,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的釉色类型大致有一下十几种:黄兔毫,银兔毫,雨滴,油滴,龟裂,曜变,蓝晶盏,鹧鸪盏,拉丝,白羽等,现就这些类型逐个认识。
黄兔毫,北宋政和二年,徽宗皇帝在皇宫内太清楼宴请权臣蔡京,蔡京享受到了其时列入“三绝”的“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蔡京对此殊荣颇感荣幸,便书《太清楼特宴记》一文。将其记录下来。其中文章中提到的“建溪异亳盏”就是我们常说的兔毫盏。这类茶盏因釉面拉丝条纹类似野兔黄褐及灰褐色的细毛,故称之。其中色泽上乘,纹理清晰者又往往被冠以“金兔亳”的美誉。
这种呈黄色或黄褐色泽的兔毫盏是建阳众多黑釉类型中最为流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茶盏了,其体量有大有小。外观也有漏斗型马蹄形等诸多造型.但不论外形如何,茶盏内外都有细长细长的条状纹路。色泽以黄褐色为主,在阳光的照射下兔毫纹往往呈现出银亮的色调,幻化出迷人的金属光泽,相当美观。宋代早期,这类黄色兔毫盏多集中出现在建阳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些窑场,受其影响,后来在其它省份如四川,山西等地也有生产。但这些地方的器物质地及釉面效果都不及建阳的出色。
银兔毫:银兔毫是兔毫釉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谈的既是银毫盏。银兔毫烧成比较复杂,工艺难度大,所以成品率极低,传世数量非常少。银兔毫的基本特点是在黑色的面釉上出现一排排银白色细密纹线,纹样形状与上面提到的黄兔毫略有不同,银兔毫的纹线形状较长,但没有黄兔毫的纹路流畅:再者,银兔毫纹样色泽比之黄兔毫更为明亮,也更为醒目,釉面的色相对比也更为丰富。
油滴盏:油滴盏也是建窑的一个珍贵品种,按照油滴的呈色,可分为金(黄)油滴和银油滴两种,其中金油滴又被称为黄兔斑。目前由宋代流传下来的油滴盏在日本有几个精品,国内倒是非常少见。建阳本地多年来的窑址发掘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金油滴瓷片,但银油滴的数量却是少之又少。笔者曾经多次前往建窑遗址进行考察,收集到了几个类似银油滴的茶盏残片,从胎体的形状,厚度.色泽以及釉面的特点来看,与日本所藏器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釉面效果的差异,传世银油滴盏釉面分相特征显著,碗盏的底色深沉玄静,椭圆形油滴浮在面上,对比强烈:本人在窑址采集的瓷片因经年饱受风化侵蚀,部分釉面漶漫不清,油滴与底釉的色泽对比不甚明显。
曜变盏:所谓的曜变盏,既是在茶盏的深色釉面之上聚集三五一簇的浅色油滴。一簇之中油滴大小比一,色泽也不尽相同。完整的曜变茶盏均流失在海外,其中以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最为精美。这件茶盏内侧蓝黑色的底面之上聚集着一簇簇的釉斑,釉斑的边缘则形成一圈圈蓝绿色光环,流光异彩,极为精湛。日本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称之为“建盏内无上之品,天下稀有之物”。另外一本日本文献《能阿相传集=池提及“曜变,天下稀有物也,釉色如豹皮,建盏中之上也。”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有传世之品。 窑址也不曾发掘出土这类瓷器。笔者曾经在建阳水吉镇芦花坪窑址发现过类似的残片。黑色底色之上,散布着发出银蓝色金属光泽的油滴,油滴呈簇状分布,但因为长年深埋地下,在泥水的侵蚀之下,整体釉面的其光泽度较低,质感也不可与静嘉堂藏品同日而语。但这也不能够否认瓷片自身的价值。因为它毕竟还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对于佐证曜变天目的出处可以提供一些认识的线索。(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曜变天目茶盏并不是出自建阳,而是出自浙江天目山,或是河北的定窑。)关于曜变天目的形成工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其中有一种说法值得关注。明代沈德符《敞帚轩余谈》“景德镇所造,常有窑变云。不依造式,忽为变成,或显鱼形,或浮果影……”就这段文字,笔者颇有感触。在多年的烧窑玩陶的过程中.深知外界因素对成瓷的影响。有些器物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因受到天气,湿度。风力,窑位,时间,温度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常常会出现某些预料之外,不可思议之效果,形成奇绝之物。在过去,这类器皿因其色泽瑰丽,玄妙某测而常常被人们视为“妖器”。对于这些器物的流向,除了个别小件被富家之人以数倍黄金的价格私下买走外。其它因“恐禁中不时索取”而“人多碎之。”近几十年以来,在利益的驱使下,业内很多人在原料配制,烧成工艺上竞相仿制。试图重新试制出曜变天目一类的器皿,但收效甚微。可见这些器皿实为天工所致,而非人巧所为。
蓝晶盏:在建窑窑址中,笔者还收集到一种釉相不同于上面介绍到的瓷片:深蓝的底色上,均匀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晶体,晶体呈蔚蓝色,泛出多种金属光泽。这类瓷片发现极少,就其釉色,晶相特征来看,类似曜变天目的某些特点,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晶花的分布,曜变天目以三五。甚至十多个聚成一簇分布,而蓝晶盏上的晶花则单独出现.大小不一,且分布均匀:曜变天目晶簇周围往往出现一圈蓝色光环,而蓝晶盏则没有:并且蓝晶盏的椭圆形晶花一端向盏底下滑,上下长稍长,左右短,呈现出拉丝的倾向,而曜变天目则没有这种特点。它釉面上的椭圆形晶体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此外,两者的晶体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这种具有蓝色晶花的茶盏既不同于兔毫一系的,与当地出土的油滴也不尽相同,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品种。
雨滴盏:在建窑遗址的考察中,曾经在当地居民手中收到几个釉色特别的瓷片:在浅褐色的釉面上均匀分布着大小一致的灰黑色釉斑,斑点稍微凸出,如同夏雨打到地面上的效果。这种器物同样很少,就其形状与色泽。分布特点来看,应是当时窑工们有故意点画到黑色釉面上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装饰行为。
白羽盏:在建窑窑址中还有极少数的瓷片,釉面呈灰白色,上有分布均匀的网状黑色纹路,将灰白釉面分割为大小不一的菱形图案,类似鸟类的羽毛。
鹧鸪盏:鹧鸪斑盏是建窑生产的又一个名贵品种,其最早见录于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其后在黄庭坚《满庭芳》中也有记载:“纤纤棒,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这些文字说明在当时这类器皿不仅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因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深受珍爱,成为人们把玩,炫耀的对象。鹧鸪斑盏的实物极其的稀少,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传世之品,能够确定为此类器皿的仅有几个在窑址发掘出的残片而已。如图所示。在漆黑色的底面上,分布着大小近似的白色圆点,越近碗底圆点越密集,整个碗面黑白相间,色泽对比强烈,宛如散落在夜空的明珠,璀璨夺目!
龟裂盏:在建窑遗址,我们还采集到数量不少的釉面呈现龟裂纹样的茶盏,当地村民称之为“鱼鳞纹”。这类茶盏色泽大都呈现出灰褐色或灰白色,釉面开裂如同久早的大地。古朴苍然。这些因烧成温度不足而导致釉液没有完全熔融,出现龟裂现象的茶盏,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废品遗弃。但以今天人们的审美来看,这些茶盏却是一些很不错的器类,尤其是器表那些裸裂的釉面的奇特形状,斑驳的肌理,不合法度的釉相,似乎充满着不尽的奥妙与玄机,耐人回味,引人深思。
上面所列举的十种左右的建盏釉色类型,除了传统的兔毫,油滴,曜变等名贵釉色外,其余大多是近些年考古发现,或是笔者在长期的住点考察中所收集到的新标本资料,但因时间以及学识的限制,对其理解与认识上难免会有纰漏,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大家的指正。同时,历经唐宋元数百年的生产,建窑釉色类型也不仅仅限于上面提到的,随着今后考古发掘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到时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器皿出土,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关键词]建盏斗茶兔毫油滴 曜变天目 鹧鸪斑 龟裂纹
建窑是我国宋元时期福建省的一个著名黑瓷生产基地,在当时遍及全国的黑瓷生产中建盏因其典雅别致的釉色之美而独领风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茶盏艺术风格。建窑所生产的器皿中尤以黑釉盏的产量特别的大。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习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茶前将膏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斗,茶中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
宋元时期建阳生产的黑茶盏又名“乌泥盏”,“黑盏”。“紫建”等。建盏之所以受到“斗茶”者们的喜爱,除了上面提到的,黑色茶盏易于观察冲茶时所引起的白色汤花外。建盏胎体较厚。也是一个原因.较厚的胎体在一定时间内可使碗内茶水保持较高的温度,这也适合斗茶的需要。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是建盏无以伦比的釉色之美所呈现出的典雅的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品茶者的珍视。宋代黑色茶盏在当时南北都有生产,如河北的定窑,曲阳窑,耀州窑:陕西的铜川窑山西的临汾窑:江西的吉州窑等,这些产地生产的茶盏使用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比如河北耀州窑生产的黑瓷盏。几乎在整个黄河中下游省份都有出土,但它的影响力远远没有建窑的深远,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窑器皿的釉色变化没有建窑的丰富,也没有建窑釉色特征明显。在当时,建盏这种别具一格的釉色特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被时人津津乐道。并屡见于多种文献记载。这是其它窑址黑釉盏所没有的优势。宋初陶毂《清异录》:“闺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苏东坡在《送南坪谦师》中有“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以及黄山谷的“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和“兔褐金丝宝杭,松凤蟹眼新汤”等,这些文字不仅真实的记录了建盏的产地,形状,釉面特征,同时还道出了它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深受欢迎的情况。
建窑的黑釉盏之所以呈现出丰富而瑰丽的釉色变化,这由于建盏胎体与色料均是采用当地含铁量很高的泥土配置而成,这些高铁质的原料经过高温的烧造后,瓷胎胎体及釉面的金属化合物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器表形成美丽的异形花纹,这些花纹的自然组合构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纹样,形成建盏特定的艺术风格。传统上,对宋代建窑黑釉盏的釉面纹理的认识大体局限于黄兔毫,油滴,曜变,银兔亳,银晶等一些类型,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新的品种:笔者也曾多次前往窑址考察,收集到一些以前曾未见过的新的类型,数量虽然很少,但却独具特色。如龟裂纹理,白羽纹理。雨滴纹理等等,这些器皿虽然出土不多但风格各异,为我们全面深入的认识建窑黑釉盏的整体艺术面貌,对探索中国黑瓷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还是有着相当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的。现在我们就目前所发现的建窑黑釉盏逐一分析,系统整理,尽可能对这类茶盏有个全面的了解。
在整个建窑黑瓷盏中,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的釉色类型大致有一下十几种:黄兔毫,银兔毫,雨滴,油滴,龟裂,曜变,蓝晶盏,鹧鸪盏,拉丝,白羽等,现就这些类型逐个认识。
黄兔毫,北宋政和二年,徽宗皇帝在皇宫内太清楼宴请权臣蔡京,蔡京享受到了其时列入“三绝”的“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蔡京对此殊荣颇感荣幸,便书《太清楼特宴记》一文。将其记录下来。其中文章中提到的“建溪异亳盏”就是我们常说的兔毫盏。这类茶盏因釉面拉丝条纹类似野兔黄褐及灰褐色的细毛,故称之。其中色泽上乘,纹理清晰者又往往被冠以“金兔亳”的美誉。
这种呈黄色或黄褐色泽的兔毫盏是建阳众多黑釉类型中最为流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茶盏了,其体量有大有小。外观也有漏斗型马蹄形等诸多造型.但不论外形如何,茶盏内外都有细长细长的条状纹路。色泽以黄褐色为主,在阳光的照射下兔毫纹往往呈现出银亮的色调,幻化出迷人的金属光泽,相当美观。宋代早期,这类黄色兔毫盏多集中出现在建阳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些窑场,受其影响,后来在其它省份如四川,山西等地也有生产。但这些地方的器物质地及釉面效果都不及建阳的出色。
银兔毫:银兔毫是兔毫釉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谈的既是银毫盏。银兔毫烧成比较复杂,工艺难度大,所以成品率极低,传世数量非常少。银兔毫的基本特点是在黑色的面釉上出现一排排银白色细密纹线,纹样形状与上面提到的黄兔毫略有不同,银兔毫的纹线形状较长,但没有黄兔毫的纹路流畅:再者,银兔毫纹样色泽比之黄兔毫更为明亮,也更为醒目,釉面的色相对比也更为丰富。
油滴盏:油滴盏也是建窑的一个珍贵品种,按照油滴的呈色,可分为金(黄)油滴和银油滴两种,其中金油滴又被称为黄兔斑。目前由宋代流传下来的油滴盏在日本有几个精品,国内倒是非常少见。建阳本地多年来的窑址发掘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金油滴瓷片,但银油滴的数量却是少之又少。笔者曾经多次前往建窑遗址进行考察,收集到了几个类似银油滴的茶盏残片,从胎体的形状,厚度.色泽以及釉面的特点来看,与日本所藏器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釉面效果的差异,传世银油滴盏釉面分相特征显著,碗盏的底色深沉玄静,椭圆形油滴浮在面上,对比强烈:本人在窑址采集的瓷片因经年饱受风化侵蚀,部分釉面漶漫不清,油滴与底釉的色泽对比不甚明显。
曜变盏:所谓的曜变盏,既是在茶盏的深色釉面之上聚集三五一簇的浅色油滴。一簇之中油滴大小比一,色泽也不尽相同。完整的曜变茶盏均流失在海外,其中以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最为精美。这件茶盏内侧蓝黑色的底面之上聚集着一簇簇的釉斑,釉斑的边缘则形成一圈圈蓝绿色光环,流光异彩,极为精湛。日本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称之为“建盏内无上之品,天下稀有之物”。另外一本日本文献《能阿相传集=池提及“曜变,天下稀有物也,釉色如豹皮,建盏中之上也。”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有传世之品。 窑址也不曾发掘出土这类瓷器。笔者曾经在建阳水吉镇芦花坪窑址发现过类似的残片。黑色底色之上,散布着发出银蓝色金属光泽的油滴,油滴呈簇状分布,但因为长年深埋地下,在泥水的侵蚀之下,整体釉面的其光泽度较低,质感也不可与静嘉堂藏品同日而语。但这也不能够否认瓷片自身的价值。因为它毕竟还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对于佐证曜变天目的出处可以提供一些认识的线索。(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曜变天目茶盏并不是出自建阳,而是出自浙江天目山,或是河北的定窑。)关于曜变天目的形成工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其中有一种说法值得关注。明代沈德符《敞帚轩余谈》“景德镇所造,常有窑变云。不依造式,忽为变成,或显鱼形,或浮果影……”就这段文字,笔者颇有感触。在多年的烧窑玩陶的过程中.深知外界因素对成瓷的影响。有些器物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因受到天气,湿度。风力,窑位,时间,温度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常常会出现某些预料之外,不可思议之效果,形成奇绝之物。在过去,这类器皿因其色泽瑰丽,玄妙某测而常常被人们视为“妖器”。对于这些器物的流向,除了个别小件被富家之人以数倍黄金的价格私下买走外。其它因“恐禁中不时索取”而“人多碎之。”近几十年以来,在利益的驱使下,业内很多人在原料配制,烧成工艺上竞相仿制。试图重新试制出曜变天目一类的器皿,但收效甚微。可见这些器皿实为天工所致,而非人巧所为。
蓝晶盏:在建窑窑址中,笔者还收集到一种釉相不同于上面介绍到的瓷片:深蓝的底色上,均匀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晶体,晶体呈蔚蓝色,泛出多种金属光泽。这类瓷片发现极少,就其釉色,晶相特征来看,类似曜变天目的某些特点,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晶花的分布,曜变天目以三五。甚至十多个聚成一簇分布,而蓝晶盏上的晶花则单独出现.大小不一,且分布均匀:曜变天目晶簇周围往往出现一圈蓝色光环,而蓝晶盏则没有:并且蓝晶盏的椭圆形晶花一端向盏底下滑,上下长稍长,左右短,呈现出拉丝的倾向,而曜变天目则没有这种特点。它釉面上的椭圆形晶体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此外,两者的晶体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这种具有蓝色晶花的茶盏既不同于兔毫一系的,与当地出土的油滴也不尽相同,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品种。
雨滴盏:在建窑遗址的考察中,曾经在当地居民手中收到几个釉色特别的瓷片:在浅褐色的釉面上均匀分布着大小一致的灰黑色釉斑,斑点稍微凸出,如同夏雨打到地面上的效果。这种器物同样很少,就其形状与色泽。分布特点来看,应是当时窑工们有故意点画到黑色釉面上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装饰行为。
白羽盏:在建窑窑址中还有极少数的瓷片,釉面呈灰白色,上有分布均匀的网状黑色纹路,将灰白釉面分割为大小不一的菱形图案,类似鸟类的羽毛。
鹧鸪盏:鹧鸪斑盏是建窑生产的又一个名贵品种,其最早见录于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其后在黄庭坚《满庭芳》中也有记载:“纤纤棒,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这些文字说明在当时这类器皿不仅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因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深受珍爱,成为人们把玩,炫耀的对象。鹧鸪斑盏的实物极其的稀少,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传世之品,能够确定为此类器皿的仅有几个在窑址发掘出的残片而已。如图所示。在漆黑色的底面上,分布着大小近似的白色圆点,越近碗底圆点越密集,整个碗面黑白相间,色泽对比强烈,宛如散落在夜空的明珠,璀璨夺目!
龟裂盏:在建窑遗址,我们还采集到数量不少的釉面呈现龟裂纹样的茶盏,当地村民称之为“鱼鳞纹”。这类茶盏色泽大都呈现出灰褐色或灰白色,釉面开裂如同久早的大地。古朴苍然。这些因烧成温度不足而导致釉液没有完全熔融,出现龟裂现象的茶盏,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废品遗弃。但以今天人们的审美来看,这些茶盏却是一些很不错的器类,尤其是器表那些裸裂的釉面的奇特形状,斑驳的肌理,不合法度的釉相,似乎充满着不尽的奥妙与玄机,耐人回味,引人深思。
上面所列举的十种左右的建盏釉色类型,除了传统的兔毫,油滴,曜变等名贵釉色外,其余大多是近些年考古发现,或是笔者在长期的住点考察中所收集到的新标本资料,但因时间以及学识的限制,对其理解与认识上难免会有纰漏,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大家的指正。同时,历经唐宋元数百年的生产,建窑釉色类型也不仅仅限于上面提到的,随着今后考古发掘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到时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器皿出土,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