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院校的发展定位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校事业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发展定位是关涉民族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落实新要求、实现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民族院校办学立校的基本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民族院校只有立足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两个大计”,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明确历史方位,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践行宗旨使命,精进培养“四个特别”时代新人这一主业落实根本任务,面向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这一主场担当社会责任,才能答好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答卷,扎实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各族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的韧始,这个有别于历史上各时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族平等的立国之本,也是打造“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基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坚持不懈地在制度建构、话语建构的同时,绵密而持续地通过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建设基于民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基于多民族国情而重构现代国家的努力与坚持.以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大检查是一个不断发现偏差、高位推进、词语调整、政策强化、立法入宪的累积和累进过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决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以下简称“同步小康论”).同步小康论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国情以及民族地区多“区”汇集、对外开放的前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等现实状况而提出,其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价值意义.同步小康的实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中华各民族平等团结、美美与共的生动展现,为各族干部群众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前景.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从理论和逻辑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理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精神实质研究,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建构中国话语实现对西方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的超越,同时借鉴和吸收其合理成分;以跨学科视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逻辑,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
宪法效力问题是宪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理中拟构的具有根本性的宪法在实施中受到主权和国际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为理性的制度设计和广义的法律,宪法实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制度环境和社会背景.宪法的效力在当今时代仍然面临利益冲突和实践检验,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最能体现这一冲突.对宪法的空间效力所涉及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不同情况仍需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推动历史争端解决,回应现实中的国家主权与宪法效力间的新矛盾新状况.
《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综合文化经典,其礼乐教化功能在历史上一直倍受重视,梳理与中国《诗》教之源《诗经》相关的音乐文献,溯源《诗》乐之教中教与学的重点内容,阐释《诗》乐的社会功用,把握《诗》乐之论的伦理道德内涵,考论历代歌《诗》传承,可对古代《诗》教的音乐传播提供新的认识,大有裨益于古代文学史、音乐史的研究,从而推进当代社会的《诗》教普及,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在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正在面临严峻挑战.为走出困境,应当从博爱主义转向基于权利的分析路径,以《多哈宣言》为起点,在四个方面深化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法律基础:在精准性上,明确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中关于权利与义务主体及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具体内容;在有效性上,逐步硬化大量存在的非强制性规定,并进一步拓展强制性条款的法律空间;在实用性上,通过明确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适用条件,增强在规范意义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性上,可以通过规范修正、权威解释和评估监测来提升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社会效能.
基于劳动力迁移理论,从推普的个体收入效应及推普的社会资本效应两方面,透析了推普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在机理.基于2017-2020年广西边境八县市0-3公里范围内,农村居民的全样本调研结果及《广西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普通话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话推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且两者之间呈现性别、年龄的差异.基于实证分析结果,重点从普通话推广与提升居民信息获取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多语能力培育等相结合,及坚持分类施策与全面提升质量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最大化推普的
影响通用语推广的语言自身因素有:方言、民族语言和历代官话不一.“方言岛”就是历代官话不唯一而导致的结果,而方言和民语与通用语之间又存在语言接触的现象.在接触的过程中,民族语言一般是受惠语言,而通用语为施惠语言.语言接触伴随着语言的竞争,一般自身价值较高的语言会在竞争中胜出成为高层语言,而操其他语言的群众会学习和使用高层语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各族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被林纾先生盛赞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的《游黄溪记》,虽然写出了黄溪之美,但文章点睛之笔却落在“黄神”之“传”上,文眼在于“黄神”“有道”,体现出柳文“以史记游”的史笔特色,而其所传“黄神”为王莽后裔之说也颇有深意.据考,“黄神”之称古已有之,可以说,“黄神”形象实为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与王莽革新精神的结合,乃黄帝崇拜和王莽形象的合体;“黄神”之于柳宗元,无异于又一座“特立”之“西山”,一位特殊的精神知己,使“孤臣”不孤.如此,较之《永州八记》,柳宗元《游黄溪记》的精神隐喻不仅有黄溪之山水,还有黄溪之神
“中国”是一个发展、成长的序列进程,也是区域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的结果,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先秦时期的游牧、农耕文明互动状态,在神话、诗歌和历史中皆有留痕.游牧、农耕文明的长期共存与互动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先秦游牧、农耕文明互动历史可以看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着共同开端的历史记载和相关的历史记忆,成为双方彼此认同的深层心理源头;汉民族古老的信仰体系与游牧诸民族的神灵具有某些渊源;中国地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有着一个并生、共生进而一体化的从“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