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仅仅是个例子。很多语文名师也表示,单靠语文课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限的,课外还要有大量阅读辅助。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课外又难以完成阅读任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还是不够,课堂效率低。于是,我们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4年来,教师和学生都有可喜的进步。大家深刻地体会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我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起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倡导者李希贵校长提出“先行动起来,再完善实验”“把课堂上2/3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让我们找到了语文教学的大道。我们在实验中摸索,在学习中成长。
  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阅读,我们借鉴实验开展较成功的学校的做法,摸索出两种教学模式,即单元整合式和以一篇带多篇式。单元整合式是根据教材主题对单元文章整体把握、整体设计、整体推进,然后集中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及其他选文;一篇带多篇式是学一篇有代表性的教材精读文,带一串教材略读文、丛书文章及其他选文,这种模式我们使用多些。两种模式都要求教师精讲,不能像以前那样过于注重文本分析、满堂提问,要集中课堂1/3时间学教材、2/3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教师通过精读文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和点拨,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略读文和拓展文,不要求探究每个字、词、句的意思,跳过细节抓文章的主旨,使课堂增容、提速。
  我们还设计了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阅读检测课等,把握单元重点,定期检测阅读效果。质从量出,学生看书多了、积累多了,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这从平时课堂上就能看出。实验教师赵艳磊和宋广宇所带班上的学生参加市作文比赛,有一半的学生获奖。有人曾问鲁迅写作有什么妙法,他说,哪里有什么方法,不过是大量读书、认真思考罢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诚不我欺也。
  二、主题的确定灵活多样
  在实践中,根据教材和学情,教师对主题的理解可以灵活一点。语言特点、课文主旨、表达方式、文章体裁……不管哪一方面,只要主题突出,就可以围绕拓展。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其所在单元主题是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备课时我认为,学生了解异国风情途径比较多,如电视、网络、广播、旅游等,只要有兴趣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而这篇短小隽永的文章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单是作者季羡林的人品、文品就值得探究学习。所以,我把主题定为了解德国、德国人及作者的思想内涵两方面。我先从学过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出季羡林,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如他的文章语言多质朴而富含哲理,又介绍了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民俗文学大师钟敬文对本文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这位国学大师、东方学者。接着,我们走进文本,学习作者如何写文,深入了解德国风情及德国人。我还精选了4篇关于德国的文章:《只砍有记号的树》《德國人处处与人方便》《德国人的抠门儿与大方》《德国公交很贴心》,同时提出问题——文章分别具体写出了德国人的哪些品质或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梳理文章内容,对德国的国民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能够迅速崛起,有赖于德国人民普遍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格,还有他们举世闻名的做事认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最后,我推荐学生课下阅读季羡林的《故乡十月》《留德十年》《重返哥廷根》等相关作品,使主题课堂内容丰满、扎实并得到升华。
  三、预学是一种学习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主题学习中,学每一单元都依据单元导语、课前提示及课后问题先设计导学案、预学单。学生根据导学案、预学单中的问题自己先学习、感悟。预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多读、多悟,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3篇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单元导语,再结合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白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然后边读课文边读认生字,解决预学单中的问题。经过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预学方法,养成了预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
  四、利用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崔峦老师提出,教材、课外书籍、语文实践活动、日常的语文生活是学好语文的四大支柱。因此,我们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过程中,很注重根据教材需要设计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我爱你,汉字”这一主题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探究汉字文化。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使学生和教师在读书中不断丰厚自己,学生的世界变大了,视野开阔了;教师成长了,教育素养提升了。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儿童时代应该让学生多读些大善、大美的书,为他们铺好人生的底色,这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目标不谋而合。今后,我们会继续陪着孩子们多多读书,打牢他们的人生之基。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想每位校长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小学阶段来讲,如何做到让六年影响学生一生,是每位校长都应面对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灵宝市三小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从小处入手,从细处着眼,全方位挖掘、多维度展示、立体化选树一批身边的优秀人物,努力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不断强化大家的角色认同,努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有效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  一、找准教师成长的落脚
【案例回放】  博是个慢吞吞的男孩儿,做事从来是不急不躁。大约因为性格的缘故,博在我班里一直属于不引人注目的那类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游,参加班级的各类活动也不太积极。  上到四年级,博有一段时间忽然变得更沉默了,甚至精神都有些恍惚。好几位老师向我反映,博最近经常不能完成作业,成绩也下滑得很厉害。博妈妈着急地找到我:“老师,我也问他怎么回事了,可他就是不说话。”  “在家里,你们除了问孩子的学习和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怎样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从而实现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教师需要围绕"读"字做文章。在一次
通过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的比较,介绍了PVC-U双壁波纹排水管的物理化学特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强调了该种管材的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
在小试和中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并回用的工艺路线,完成了工程设计和建设.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将混合液的COD从40 mg/L降至12mg/L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一直追随中国教育的改革步伐,从教育的“知青下乡”到“过独木桥”式的高考,从“下海经商”到“教育的产业化”,从“洋思”“杜郎口”等多元教学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