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事业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江西省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义务教育进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重要跨越,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省教育总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为江西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一、全省“两基”的全面实现树起了光耀千秋的丰碑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最宏伟的计划、最伟大的壮举和最艰巨的工程。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中小学校舍破烂不堪,尤其是小学大多在破庙祠堂中办学。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中小学危房比例曾高达21.7%。1978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15%,其中入学率达到95%的县仅43个,90%至不足95%的县39个,85%至不足90%的县7个,不足85%的县2个,青壮年文盲率高达36%。
  1986年1月,我省在全国较早制定了地方性教育法规《江西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由此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走上了法制轨道。二十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两基”工作,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坚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全省各地以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力度和举措来抓教育,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首先解决“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校舍等基础设施改造,随后又进行了学校标准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在筹划实现江西崛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教育特别是对“两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国务院领导,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用更大精力、更多财力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全面实行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专户管理、统一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调配已划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80%以上的县(市、区)教育经费实行了县级统筹,并建立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保证了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使用。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课桌椅更新和改水改厕)、大中专院校结对帮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等八大工程。加快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7年5月全省“两基”工作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验收,并经教育部审定公布,“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两基”全面实现,全省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8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04%,15至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率仅为1.1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树起了光耀千秋的丰碑。
  
  二、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使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协调发展
  
  江西中等职业教育五六十年代曾闻名全国。经过十年动乱,中等职业教育深受重创,成为我省教育发展的一条短腿。1978年,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9所,仅占高中阶段学校数量的8.24%;招生29162人,仅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14.09%;拥有在校学生63163人,仅占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14.04%。整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26%。
  20世纪80年代,为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薄弱状况,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实施改革,变政府一家办为“大家办”,同时将一批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并实行学生初中毕业后分流。为解决办学中的“统筹规划”问题,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全省各地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行业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职业高中由教育部门办学和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的部属学校由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双重领导,以部委为主;省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由主管部门为主。
  9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一方面采取“政府统筹,部门办学,教育协调,一校多制”的措施,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建县(市、区)职业教育中心,统一人才预测与规划,统一学校设置与布局,统一教师调配与调剂,统一招生,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质量评估,统一安置毕业生,统一基地和仪器资料使用,统一经费筹措与分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职业学校,并借鉴民办学校好的办学经验,对办学质量差的职业学校实行“国有民办”、“招聘校长”的改革试点,促使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需要办学,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出现三年滑坡。为了遏制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明确提出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全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把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对接作为重点突破的抓手,推动职业教育适应我省新型工业化需求,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优化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建立校企对接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完善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目前,全省普通中专和72.3%的职业高中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实行了“订单式”培养,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29.84万人,是1978年的10.2倍;在校学生达到73.73万人,是1978年的11.7倍。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普通高中的发展,实施了“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出台了16项优惠政策,调整了高中“择校生”收费标准,并落实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金10亿元,为55所重点高中改善了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评选了114所省级重点中学和97所重点建设中学。为强化省级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普通高中的内涵建设,积极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创新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全省普通高(完)中学校由1978年的1660所调减到2008年的549所,在校生由38.69万人增加到85.37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改革中协调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比达到52∶48,在校生比提高到46∶54。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59.11万人,为1978年的3.5倍,毛入学率达到64%,比197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三、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跨越
  
  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使得江西高等教育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加上十年动乱更是元气大伤。1978年,我省普通高等院校17所,在校研究生仅17人,在校本专科学生21830人,没有重点院校,没有博士点,教授也仅有28人。
  从90年代起,为了改变高等教育的薄弱状况,省委、省政府首先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将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实施强强联合,进行强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地方院校中率先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将省属医科院校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划归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对部属院校实行了中央与省共建、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将为地方服务的高校办学权和管理权交由地方,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宜春、上饶和吉安等三个设区市通过学校合并,分别组建了宜春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和井冈山师范学院等三所普通本科院校,南昌、新余、萍乡和景德镇四个设区市创建了四所地方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了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尤其是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省第一所有资格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其次构建各类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通过选拔优秀专科生进入本科学习、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向高专推荐“保送生”和高职院校招收“三校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相互沟通,改变了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大大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和专科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再次实施本专科招生并轨和缴费制度改革,实现了学生由国家包上大学、毕业时由国家包安排职业到由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自主择业的转变,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扶困制度。同时在高校进行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并在教学改革中实施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机制,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改革带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甩掉了无院士、无博士点、无重点大学的帽子,普通高校发展到32所,其中本科高校17所,在校研究生人数2118人,为1978年的124.6倍;本专科在校学生数14.43万人,为1978年的6.6倍。
  新世纪以来,我省高等教育锐意进取,抢抓机遇,一年一个跨越,一年一个变化。为了克服资源严重不足、校园狭窄、办学条件差等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新路,利用有限资金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投资百亿元,建成了教学生活设施500万平方米,接纳新生20多万人的南昌高校新校区。同时设区市的高校也相继建成新的校区。通过新校区建设,全省高教资源在新中国建立50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接连获得优异成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南昌大学实现了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建,成为第一所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南方冶金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东华理工学院、井冈山学院升格为大学,使全省本科大学达到9所,其中南昌航空工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和井冈山大学也实现了省部共建。另外,吸纳社会资金在本科院校举办13个独立学院和7个软件学院。组建了一批高职院校,其中1所高职院校成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全省普通高校达到69所,为1978年的4倍,其中本科高校达到20所。民办普通高校也由90年代的1所增至1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所。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到4个,博士点达到34个,硕士点达到564个,研究生招生数达到4686人,其中博士生145人;在校研究生数达到13688人,其中博士生510人。通过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在90年代解决无院士、无博士点、无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又解决了无国家重点学科、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无国家工程中心的问题,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和省级重点学科20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0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9个。同时南昌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结束了我省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历史。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全省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已达到16542人,科技年经费增加到6.26亿元,承担科技课题数5144项,签订技术合作及转让合同1036项,合同金额2.9亿元。在“十五”期间,全省高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0项,其中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的“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于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省进入国家“973”计划的项目全部为高校所拥有;进入国家“863”的项目,高校占全省80%左右。高校科技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全省高校科技经费的60%来源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组建了6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一批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大量毕业生走向生产第一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9.73%,已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数达到24.07万人,在校学生数达到78.17万人,分别为1978年的20.9倍和35.9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首次与全国水平持平,越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5%标志线8个百分点,稳步走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轨道。
  
  四、专任教师学历全面向较高层次晋升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历次运动的冲击,尤其是十年动乱影响,全省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且青黄不接。1978年的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为29.32万人,其中民办教师就达17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98%。其中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仅为74人,只占专任教师的1.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91人,占专任教师的2.1%;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率为63.0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率为50.99%;,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率为14.62%;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高中学历的比率为49.72%。
  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坚持每年对校长进行全面培训,同时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为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先后将江西师范学院升格为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赣南师范学院,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并在江西农业大学中设立职业师范学院。另一方面,加快培训步伐,建立培训网络体系,在江西师范大学设立高师培训中心培训高校教师,由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培训高中教师,由地(市)教育学院培训初中教师,依托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小学教师。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偏低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创建了函授、卫星电视教育和自学考试并举的培训模式,组建省、地、县、乡四级培训管理网络及教学网络,大力开展教师学历培训,共培训各类学员15万余人,8.1万教师通过考试获得了毕业证书,中小学学历不合格师资由15万余人降到3.86万人。同时,通过“关、招、转、达、辞、退”的方式,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并逐步加大民办教师选招和中等师范学校招收民办教师的力度,到2000年,民办教师已减少到3.1万人。
  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79.78%、64.18%、95.75%和98.33%,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比1978年分别提高28.77、81.13、48.61个百分点。此外,51.91%的小学教师具有了大专以上学历,38.42%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的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在2003年,全面启动了民办教师选招公办教师工作,在剩下的1.3万名民办教师中,将符合条件的1.1万名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其余的予以退养,使民办教师成为了历史。通过实施高等教育“领军人才工程”建设,全省高校拥有博士生导师180人、硕士生导师290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2067人,35.53%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1978年提高33.43个百分点。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原江西大学聘请了第一位外籍教师,派出了第一位公派留学生。随着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大开放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全面实施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十百千工程”,促进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质性进展。2007年,教育出国访问、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及教师进修已达1000多人次;外籍教师聘请学校也有112所,长期在赣任教外籍教师达到408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发展到45个,拥有在校学生3000人;招收来华留学生1527人,南昌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被教育部定为来华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定点学校。目前,全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中大多数已具有国外进修或学习经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走上了校院级领导岗位。
  
  五、教育投入不断跃上新台阶有力确保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障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为了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新路子,我省在1994年制定并出台了地方性教育法规《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确保了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大大促进了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197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仅有1.81亿元,1999年达到62.2亿元,是1978年的34倍,其中多渠道筹措的经费就达10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连年迈上新台阶,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突破100亿元、150亿元、200亿元,2007年又突破250亿元,达到285亿元,为1978年的157倍。
  为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逐步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世纪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义务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2007年,我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了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省建立了“奖贷助免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各级各类教育济困助学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制度,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同步、城市子女与进城务工子女同步、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公办与民办同步”的四个同步;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助学金制度,普通高中建立了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助学金和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并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济困助学政策体系。仅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济困助学资金达20.02亿元,资助大、中、小学生640万人,约占全省在校学生总数的80%。济困助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蓝天学院)
其他文献
有时候,某优秀教师从甲校调到乙校,一些仰慕他的学生紧跟着就转学过去,这些学生就是这个教师的追随者。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间长达14年,一批弟子一路相随,侍奉左右,这就是孔子的追随者。晏阳初,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留学美国回来后,放弃北京的城市生活,来到河北定县乡下,开展平民教育实验,不只他一个人来了,他动员他的家人也来了;不只是他一家人来了,有500多个大学本科生、专科生甚至有大学教授也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人才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好形势,既要抓住难得的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上颌第一磨牙在余留不同量的牙本质肩领情况下,用全瓷材料桩核冠修复,观察全瓷冠以及剩余牙本质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方式,指导临床如何合理的选择
介绍了一种新的重构三维折射率场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一个共焦检测系统对被测对象的像面全息干涉图进行三维扫描,并记录干涉强度,通过对强度数据的处理,可以重构出三维折射率场
目的:本实验运用患者治疗前后照片测量分析正畸治疗对青年女性患者面部的影响,比较不同生长方式的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面部轮廓的变化。探讨正畸治疗
目的: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s,ABs)是最常见的上皮性牙源性肿瘤,好发于下颌骨后方。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其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在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