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所以,词语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近年来,我对词语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让词语教学“厚实”起来,让词语所承载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一、借助背景 领略内涵
孟子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教学时我们可紧扣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等,深入里层,前后勾连,从而触摸词语的深度,认识词语的内涵。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我抓住“宣布”一词,先让学生思考伽利略宣布时的心情如何,再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伽利略将如何宣布?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伽利略做这样的宣布简单吗?教师相机拓展:在那个时代,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人常会受到迫害,如哥白尼,布鲁诺(师简要介绍事情经过),最后进一步深入讨论:这样的结局,伽利略宣布前想过吗?思考过吗?此时,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至此,伽利略追求真理所具备的特殊勇气已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他的高大形象牢牢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如此教学,从词入手,联系时代背景,换位体验,学生可以感悟到词语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
二、圈画强调 想象画面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学习的阶梯。在阅读中,读者通过想象可以入情入境体验文字,真真切切与文本内涵融合,从而引起思想共鸣、精神共振。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圈画出关键词,展开想象时,这些词语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几幅画面,是人物的情感、作品的精神以及形象的品质的深化。这样一来,这些词语立在了学生的心中——它们变得厚重起来,并化为一种形象植根于学生精神世界。教学《纪昌学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我先引导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体现纪昌下工夫练眼力的句子,再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词句,展开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夜晚蚊子叮咬着纪昌,但他仍然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有的说,听到妻子叫他吃饭了,可纪昌充耳不闻,依然……最后,我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这句话,如此,刻苦练习的纪昌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三、读中品悟 渐入意境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音、形、义,进而感受文意,升华情感,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教学《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幽静”,进入小路幽幽、满野宁静的意境,我先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鼓励读好“幽静”一词,再相机引导:现在正是夜晚,有着皎洁的月光,贝多芬所处的地方是小镇,不是大城市,所走的是小路,不是大路,这时候,远处还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请同学们再读词语——幽静。教师指名多位同学朗读词语,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如此,适度引导,读中品味,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拉近了学生与词语的距离,抽象的词语化为真切的意境,学生对词语深刻理解,萌生感情,有利于今后“学以致用”。
四、比照品评 感受内心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足见,“比较”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就词语教学而言,可以通过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或去词比较,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词语,沉浸其中,品味再三,厘清差别。在这一过程中,词语便有了亮度,形象便能扎根于内心。如教学《狮子和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紧扣文中的语气词,引导学生感受角色形象,进而理解寓意。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小鹿说的三句话:①咦,这是我吗?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③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再引导学生将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发现三句话开头都有一个语气词,表达了小鹿不同的心情:“咦”流露出小鹿发现自己美丽倒影的惊喜之情;“啊”让小鹿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情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唉”,则难掩小鹿抱怨、叹气之情……在学生畅谈了三个语气词蕴含的情感后,我让学生去掉语气词对比读句子,学生明显感觉句子色彩黯淡了,角色形象瘦削了。这样,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语气词的增删比照,学生看到了小鹿心情的变化,感受到了课文词语的奥秘:原来这不起眼的语气词表达的是这么丰富的情感啊!
五、恰切勾连 感悟品质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思考,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中的“静静”一词,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静静地看”;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想想青年人静静地看了多久?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以后,我进行引读:
师: 春日融融的星期天——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接着教师以“烈日炎炎的星期天” “秋风飒飒的星期天” “寒风呼啸的星期天”为引导句,让学生接着读上述的句子。再问学生:青年动摇过吗?间断过吗?最后教师进行了深情的小结:静静地看,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这就是——静静。这就是专心致志,这就是持之以恒。心静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这样,抓住一个词,勾连一段文,感受了一个人。词语,让形象“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一、借助背景 领略内涵
孟子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教学时我们可紧扣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等,深入里层,前后勾连,从而触摸词语的深度,认识词语的内涵。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我抓住“宣布”一词,先让学生思考伽利略宣布时的心情如何,再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伽利略将如何宣布?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伽利略做这样的宣布简单吗?教师相机拓展:在那个时代,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人常会受到迫害,如哥白尼,布鲁诺(师简要介绍事情经过),最后进一步深入讨论:这样的结局,伽利略宣布前想过吗?思考过吗?此时,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至此,伽利略追求真理所具备的特殊勇气已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他的高大形象牢牢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如此教学,从词入手,联系时代背景,换位体验,学生可以感悟到词语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
二、圈画强调 想象画面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学习的阶梯。在阅读中,读者通过想象可以入情入境体验文字,真真切切与文本内涵融合,从而引起思想共鸣、精神共振。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圈画出关键词,展开想象时,这些词语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几幅画面,是人物的情感、作品的精神以及形象的品质的深化。这样一来,这些词语立在了学生的心中——它们变得厚重起来,并化为一种形象植根于学生精神世界。教学《纪昌学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我先引导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体现纪昌下工夫练眼力的句子,再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词句,展开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夜晚蚊子叮咬着纪昌,但他仍然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有的说,听到妻子叫他吃饭了,可纪昌充耳不闻,依然……最后,我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这句话,如此,刻苦练习的纪昌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三、读中品悟 渐入意境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音、形、义,进而感受文意,升华情感,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教学《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幽静”,进入小路幽幽、满野宁静的意境,我先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鼓励读好“幽静”一词,再相机引导:现在正是夜晚,有着皎洁的月光,贝多芬所处的地方是小镇,不是大城市,所走的是小路,不是大路,这时候,远处还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请同学们再读词语——幽静。教师指名多位同学朗读词语,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如此,适度引导,读中品味,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拉近了学生与词语的距离,抽象的词语化为真切的意境,学生对词语深刻理解,萌生感情,有利于今后“学以致用”。
四、比照品评 感受内心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足见,“比较”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就词语教学而言,可以通过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或去词比较,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词语,沉浸其中,品味再三,厘清差别。在这一过程中,词语便有了亮度,形象便能扎根于内心。如教学《狮子和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紧扣文中的语气词,引导学生感受角色形象,进而理解寓意。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小鹿说的三句话:①咦,这是我吗?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③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再引导学生将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发现三句话开头都有一个语气词,表达了小鹿不同的心情:“咦”流露出小鹿发现自己美丽倒影的惊喜之情;“啊”让小鹿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情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唉”,则难掩小鹿抱怨、叹气之情……在学生畅谈了三个语气词蕴含的情感后,我让学生去掉语气词对比读句子,学生明显感觉句子色彩黯淡了,角色形象瘦削了。这样,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语气词的增删比照,学生看到了小鹿心情的变化,感受到了课文词语的奥秘:原来这不起眼的语气词表达的是这么丰富的情感啊!
五、恰切勾连 感悟品质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思考,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中的“静静”一词,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静静地看”;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想想青年人静静地看了多久?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以后,我进行引读:
师: 春日融融的星期天——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接着教师以“烈日炎炎的星期天” “秋风飒飒的星期天” “寒风呼啸的星期天”为引导句,让学生接着读上述的句子。再问学生:青年动摇过吗?间断过吗?最后教师进行了深情的小结:静静地看,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这就是——静静。这就是专心致志,这就是持之以恒。心静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这样,抓住一个词,勾连一段文,感受了一个人。词语,让形象“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