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保险精算课程是精算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分析我国高校保险精算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给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精算学 实践教学 高校精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072-01
保险精算课程作为金融数学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是已经掌握了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保险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本科学生。保险精算是运用概率统计学原理以及多种金融模型对保险业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的学科。它是集精算学、风险分析技能和保险实务为一体的一门金融保险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保险精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精算理论在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保险中的相关问题,把握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现代保险决策的核心是如何精确地度量保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规模,为使保险决策做到科学和精确,必须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现代保险体系不断加剧的市场波动性对数学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提出了强烈的现实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险精算获得了迅速发展。作为数学与保险学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保险学由定性的理论阐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为主的转变。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步伐的加快,实际上已为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保险精算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利用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保险创新,为我国迎接金融保险业的国际挑战,培养适应21世纪保险业发展的专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精算教育缺乏实践性
精算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刚刚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这使得我国的精算教育与我国蓬勃发展的保险业背道而驰,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保险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一是保险公司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学生缺乏保险业务实际操作的经验;二是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实用型精算人才的培养,理论学时过多,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三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的精算教师大都没有保险精算业的从业经验,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力不从心。因此,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应该更多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成果,不断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积极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精算教育的实践性,以培养出适合我国精算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 加强精算教育实践性的几点建议
2.1 拓宽课程,突显“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保险精算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它与金融,统计,数学和人口等科学息息相关。我国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相关学科课程开设的过少,使学生知识面过窄,知识的融通性不够,造成精算人才缺乏丰富的金融知识,无法应对精算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因此,高校应拓宽专业课程,采用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主辅修课程和第二学位制。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以及关联性拓宽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形成合理完整的科学体系,以培养出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精算人才适合社会需要,充分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2.2 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精算实务是精算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教学目标,也是培养适应激烈竞争精算人才的需要。传统的精算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学,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精算教学应使学生熟悉现代精算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实验或实践使学生掌握精算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精算课程的实验教学应划分为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为了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应采取课程设计和职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又使学生在相关软件上实践精算实务,模拟精算业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精算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提高实验教师素质,加强与业界的交流
目前我国高校精算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精算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因此,应在精算教师中选拔理论基础好的,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其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鼓励实验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管理;或聘请相关企业的精算技术骨干充实到实验队伍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精算教育的实践教师能力,进一步提高精算教育的实践性。
高校还应继续加强与业界和职业组织的联系。可以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将业界中的理论基础好和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请到学校来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或作报告,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建议;在选派优秀精算教师到企业内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有条件的还可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交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精算考试,以提高精算能力,增强与同行的交流,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提高精算教学水平。
3 结语
精算教育的实践性探讨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要不断考察精算业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在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作为精算教育的一个主要基地,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时与业界交流,设计出满足业界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精算专业人才,振兴我国的精算事业。
参考文献
[1] 吴岚.我国高等学校精算教育的现状和关注的问题[J].精算通讯,2007,4(2):19-23.
[2] 张志强.中国精算教育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2(4):28-30.
[3] 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 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6.
[4] 杨贵军.关于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J].统计教育,2006(6):4-5.
[5] 刘占国.利息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 卢仿先,张琳.寿险精算数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精算学 实践教学 高校精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072-01
保险精算课程作为金融数学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是已经掌握了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保险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本科学生。保险精算是运用概率统计学原理以及多种金融模型对保险业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的学科。它是集精算学、风险分析技能和保险实务为一体的一门金融保险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保险精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精算理论在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保险中的相关问题,把握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现代保险决策的核心是如何精确地度量保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规模,为使保险决策做到科学和精确,必须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现代保险体系不断加剧的市场波动性对数学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提出了强烈的现实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险精算获得了迅速发展。作为数学与保险学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保险学由定性的理论阐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为主的转变。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步伐的加快,实际上已为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保险精算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利用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保险创新,为我国迎接金融保险业的国际挑战,培养适应21世纪保险业发展的专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精算教育缺乏实践性
精算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刚刚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这使得我国的精算教育与我国蓬勃发展的保险业背道而驰,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保险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一是保险公司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学生缺乏保险业务实际操作的经验;二是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实用型精算人才的培养,理论学时过多,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三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的精算教师大都没有保险精算业的从业经验,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力不从心。因此,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应该更多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成果,不断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积极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精算教育的实践性,以培养出适合我国精算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 加强精算教育实践性的几点建议
2.1 拓宽课程,突显“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保险精算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它与金融,统计,数学和人口等科学息息相关。我国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相关学科课程开设的过少,使学生知识面过窄,知识的融通性不够,造成精算人才缺乏丰富的金融知识,无法应对精算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因此,高校应拓宽专业课程,采用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主辅修课程和第二学位制。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以及关联性拓宽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形成合理完整的科学体系,以培养出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精算人才适合社会需要,充分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2.2 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精算实务是精算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教学目标,也是培养适应激烈竞争精算人才的需要。传统的精算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学,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精算教学应使学生熟悉现代精算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实验或实践使学生掌握精算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精算课程的实验教学应划分为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为了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应采取课程设计和职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又使学生在相关软件上实践精算实务,模拟精算业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精算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提高实验教师素质,加强与业界的交流
目前我国高校精算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精算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因此,应在精算教师中选拔理论基础好的,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其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鼓励实验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管理;或聘请相关企业的精算技术骨干充实到实验队伍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精算教育的实践教师能力,进一步提高精算教育的实践性。
高校还应继续加强与业界和职业组织的联系。可以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将业界中的理论基础好和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请到学校来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或作报告,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建议;在选派优秀精算教师到企业内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有条件的还可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交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精算考试,以提高精算能力,增强与同行的交流,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提高精算教学水平。
3 结语
精算教育的实践性探讨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要不断考察精算业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在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作为精算教育的一个主要基地,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时与业界交流,设计出满足业界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精算专业人才,振兴我国的精算事业。
参考文献
[1] 吴岚.我国高等学校精算教育的现状和关注的问题[J].精算通讯,2007,4(2):19-23.
[2] 张志强.中国精算教育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2(4):28-30.
[3] 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 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6.
[4] 杨贵军.关于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J].统计教育,2006(6):4-5.
[5] 刘占国.利息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 卢仿先,张琳.寿险精算数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