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立场,体验思辨与致用的圆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致用”与“思辨”的圆融。要使“致用”与“思辨”圆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学以致用。
  一、思辨:顺应儿童立场组合文本
  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表明: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他们的智力会在短期内有一些效果,但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优势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自然发展的智力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要顺应儿童的立场进行排列组合。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时,顺应儿童立场,采用了“三读名言,层推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在自读中逐渐提升对诺贝尔的了解。
  1.激情设境,自读自悟
  一读名言,知其人
  看诺贝尔图文并茂的简介,读诺贝尔的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思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2.读议结合,披文入情
  二读名言,感其情
  让学生读全文,提问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用你想到的一两个词写出来,能写出成语来更好。
  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理由对他们自己总结的答案进行说明,并通过读把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如何读得精彩,读出自己的心声。
  学生在多次悟读中很自然地思辨起课文为什么那么样去表达。
  接着再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学生深深地被诺贝尔对科学的不悔追求所感动。
  思辨: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是小学习作常用的写法。
  3.质疑解惑,探究合作
  三读名言,爱其品
  当学生读到课文“……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一句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诺贝尔专设这五个领域的奖项呢?”
  “为什么?大家再读,会发现哪一个奖项有点与众不同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和平奖。”
  “是啊,为什么他要设和平奖?”
  学生在猜测中,在谈到过去和今天的战争时,被诺贝尔爱好和平的精神深深感动。
  三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的人品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的心。
  思辨:写人往往既写人的“才”更写人的“品”。
  二、致用:从语文的视角解读儿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读懂生本,站在生本已有的认知前沿,去眺望离他们最近的语文发展区,从语文的视角解读儿童。
  1.了解儿童生活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了解他们,并将这些特点和文本对接。
  如我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诵读与感悟”中的《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解构文本
  在学生分段读、悟中,回答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坚实?(小草生命力顽强、知道感恩、小草谦虚)
  (2)文本与生本对接
  讲述学生感恩的故事。当时我结合我班一个留守儿童孝敬奶奶的故事展开对接,讲到动情处我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每个人都有故事,但不一定都那么动人。有的学生联系古诗里的内容,也讲得头头是道。
  2.体味儿童困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自我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教师只有找准儿童的真困惑,才能对症下药,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 。
  如我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修改习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是这样操作的。
  师:你们平时作文写好后,是怎么改的?名家告诉我们,一是自改,读中改;二是他人听改,两者结合会改得更好。
  接着出示学生作品开头部分,请学生自读自改,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人帮着改。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反思:儿童的真困惑到底是什么?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开头的是好的。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我引导学生发现,精炼、精彩、切题的开头就是好的开头。
  三、圆融:通过说、写将“思辨”与“致用”无缝接轨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最易成为圆融“思辨”与“致用” 的契合点。所以,说、写更易让学生触及语文的肌肤、结构直到灵魂,获得语文上的真正发展。
  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思辨:“傲慢的冷冰冰的”是骚塞的感觉吗?是什么人的心态?骚塞他真的是看不起夏洛蒂·勃朗特吗?他为什么会这样说?面对成功之后的夏洛蒂·勃朗特,骚塞又会说些什么呢?
  致用:请你代表骚塞给夏洛蒂·勃朗特写一封或两封回信。
  圆融:一说,进行口头训练。对思辨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二写,写回信。不要求写得多长,每天练点,日久出功效。通过说、写让“思辨”和“致用”圆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长大的儿童,站在儿童立场上,打开“致用”和“思辨”自由转换的价值通道,使语文教学在“圆融”中开出灿烂的花朵。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复习课旨在通过对同类文本的综合考量、概括提炼,以提升学生综合感知与深入分析的能力。复习时,教师要抓住文体特征,巩固复习效益。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总结,提炼相通之处;联系印证,丰富感知渠道;对比辨析,更新语言体系;实践运用,提升语用能力,从而提升说明文的复习效益。  [关键词]文体意识 复习课 说明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那我们又该如何用足这些“例子”,帮助习作起始年段的学生掌握习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呢?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课文特点,及时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分析语言特点,指导模仿练笔    
[摘 要]阅读教学设计只有从儿童本位出发,才能全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实现有效阅读。对《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准确把握儿童需要,课前做好充分预设;课中尽显教师智慧,坚守儿童至上原则;课后延伸完善补充,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4  
[摘 要]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描写一种自然现象。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内容。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没有必要刻意为之,而是让学生在玩耍、观赏、聊天中自然产生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 自然现象 雪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6  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请你观察一种自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写人的习作训练,如:最难忘的人、最熟悉的人、最喜欢的人、最怀念的人、最感激的人、最尊敬的人等。的确,在小学阶段,学会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有些学生勉强写出来了,但写得不具体、不生动,没有新意。有个学生曾经苦恼地问我:“老师,写作文有什么窍门或捷径吗?写好作文没有捷径,但并非无路可走。教给学生系
[摘 要]古詩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古诗群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好古诗,就要在选文时既见“文”,又见“生”;课堂教学时既得“意”,又得“法”;在课堂延伸时,既要拓“知”,又要延“学”。这样,就能使学生既入意境,又得内涵,还习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  [关键词]古诗群文 意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选编的散文,文质兼美,情深意长。在作者的笔下,心灵手巧的姥姥凭借着一把剪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始终编织着五彩的世界,编织着内心最美的梦。课文通过姥姥的剪纸,传达出浓浓的祖孙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姥姥对孙儿的爱,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为此我挖掘剪纸的两个神奇之处,通过解读姥姥剪纸的“熟”、“神”、“栓”,让学生走进姥姥的内心世界。  一、抓剪纸之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总是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来认识每一个学生。就在其他老师忙于从前任教师那里索取学生信息,再耗较长时间与学生进行“磨合”时,我已读到学生的一份份自我介绍,虽然没有百分百的可信度,但从一个个手迹中,我已基本解读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写字教学中,我与学生相识、相知、相融,创造了和谐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写字教学的功能,我将写字教学与汉语中的修辞格联系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高
[摘 要]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插入句子,画龙点睛;调查互动,情感渗透;巧妙置疑,点拨化解,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关键词]教学设计 导入 句子 互动 设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57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全体学生,引领学
[摘 要]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吻醒”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着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把文本冰冷的文字幻化为丰富的语言、情感、哲理。这样的“吻醒”,是一门艺术,需要慢慢等待。  [关键词]吻醒 阅读 练说 等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