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致用”与“思辨”的圆融。要使“致用”与“思辨”圆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学以致用。
一、思辨:顺应儿童立场组合文本
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表明: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他们的智力会在短期内有一些效果,但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优势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自然发展的智力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要顺应儿童的立场进行排列组合。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时,顺应儿童立场,采用了“三读名言,层推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在自读中逐渐提升对诺贝尔的了解。
1.激情设境,自读自悟
一读名言,知其人
看诺贝尔图文并茂的简介,读诺贝尔的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思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2.读议结合,披文入情
二读名言,感其情
让学生读全文,提问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用你想到的一两个词写出来,能写出成语来更好。
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理由对他们自己总结的答案进行说明,并通过读把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如何读得精彩,读出自己的心声。
学生在多次悟读中很自然地思辨起课文为什么那么样去表达。
接着再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学生深深地被诺贝尔对科学的不悔追求所感动。
思辨: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是小学习作常用的写法。
3.质疑解惑,探究合作
三读名言,爱其品
当学生读到课文“……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一句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诺贝尔专设这五个领域的奖项呢?”
“为什么?大家再读,会发现哪一个奖项有点与众不同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和平奖。”
“是啊,为什么他要设和平奖?”
学生在猜测中,在谈到过去和今天的战争时,被诺贝尔爱好和平的精神深深感动。
三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的人品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的心。
思辨:写人往往既写人的“才”更写人的“品”。
二、致用:从语文的视角解读儿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读懂生本,站在生本已有的认知前沿,去眺望离他们最近的语文发展区,从语文的视角解读儿童。
1.了解儿童生活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了解他们,并将这些特点和文本对接。
如我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诵读与感悟”中的《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解构文本
在学生分段读、悟中,回答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坚实?(小草生命力顽强、知道感恩、小草谦虚)
(2)文本与生本对接
讲述学生感恩的故事。当时我结合我班一个留守儿童孝敬奶奶的故事展开对接,讲到动情处我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每个人都有故事,但不一定都那么动人。有的学生联系古诗里的内容,也讲得头头是道。
2.体味儿童困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自我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教师只有找准儿童的真困惑,才能对症下药,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 。
如我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修改习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是这样操作的。
师:你们平时作文写好后,是怎么改的?名家告诉我们,一是自改,读中改;二是他人听改,两者结合会改得更好。
接着出示学生作品开头部分,请学生自读自改,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人帮着改。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反思:儿童的真困惑到底是什么?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开头的是好的。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我引导学生发现,精炼、精彩、切题的开头就是好的开头。
三、圆融:通过说、写将“思辨”与“致用”无缝接轨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最易成为圆融“思辨”与“致用” 的契合点。所以,说、写更易让学生触及语文的肌肤、结构直到灵魂,获得语文上的真正发展。
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思辨:“傲慢的冷冰冰的”是骚塞的感觉吗?是什么人的心态?骚塞他真的是看不起夏洛蒂·勃朗特吗?他为什么会这样说?面对成功之后的夏洛蒂·勃朗特,骚塞又会说些什么呢?
致用:请你代表骚塞给夏洛蒂·勃朗特写一封或两封回信。
圆融:一说,进行口头训练。对思辨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二写,写回信。不要求写得多长,每天练点,日久出功效。通过说、写让“思辨”和“致用”圆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长大的儿童,站在儿童立场上,打开“致用”和“思辨”自由转换的价值通道,使语文教学在“圆融”中开出灿烂的花朵。
(责编 刘宇帆)
一、思辨:顺应儿童立场组合文本
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表明: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他们的智力会在短期内有一些效果,但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优势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自然发展的智力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要顺应儿童的立场进行排列组合。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时,顺应儿童立场,采用了“三读名言,层推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在自读中逐渐提升对诺贝尔的了解。
1.激情设境,自读自悟
一读名言,知其人
看诺贝尔图文并茂的简介,读诺贝尔的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思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2.读议结合,披文入情
二读名言,感其情
让学生读全文,提问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用你想到的一两个词写出来,能写出成语来更好。
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理由对他们自己总结的答案进行说明,并通过读把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如何读得精彩,读出自己的心声。
学生在多次悟读中很自然地思辨起课文为什么那么样去表达。
接着再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学生深深地被诺贝尔对科学的不悔追求所感动。
思辨: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是小学习作常用的写法。
3.质疑解惑,探究合作
三读名言,爱其品
当学生读到课文“……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一句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诺贝尔专设这五个领域的奖项呢?”
“为什么?大家再读,会发现哪一个奖项有点与众不同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和平奖。”
“是啊,为什么他要设和平奖?”
学生在猜测中,在谈到过去和今天的战争时,被诺贝尔爱好和平的精神深深感动。
三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的人品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的心。
思辨:写人往往既写人的“才”更写人的“品”。
二、致用:从语文的视角解读儿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读懂生本,站在生本已有的认知前沿,去眺望离他们最近的语文发展区,从语文的视角解读儿童。
1.了解儿童生活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了解他们,并将这些特点和文本对接。
如我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诵读与感悟”中的《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解构文本
在学生分段读、悟中,回答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坚实?(小草生命力顽强、知道感恩、小草谦虚)
(2)文本与生本对接
讲述学生感恩的故事。当时我结合我班一个留守儿童孝敬奶奶的故事展开对接,讲到动情处我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每个人都有故事,但不一定都那么动人。有的学生联系古诗里的内容,也讲得头头是道。
2.体味儿童困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自我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教师只有找准儿童的真困惑,才能对症下药,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 。
如我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修改习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是这样操作的。
师:你们平时作文写好后,是怎么改的?名家告诉我们,一是自改,读中改;二是他人听改,两者结合会改得更好。
接着出示学生作品开头部分,请学生自读自改,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人帮着改。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反思:儿童的真困惑到底是什么?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开头的是好的。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我引导学生发现,精炼、精彩、切题的开头就是好的开头。
三、圆融:通过说、写将“思辨”与“致用”无缝接轨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最易成为圆融“思辨”与“致用” 的契合点。所以,说、写更易让学生触及语文的肌肤、结构直到灵魂,获得语文上的真正发展。
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思辨:“傲慢的冷冰冰的”是骚塞的感觉吗?是什么人的心态?骚塞他真的是看不起夏洛蒂·勃朗特吗?他为什么会这样说?面对成功之后的夏洛蒂·勃朗特,骚塞又会说些什么呢?
致用:请你代表骚塞给夏洛蒂·勃朗特写一封或两封回信。
圆融:一说,进行口头训练。对思辨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二写,写回信。不要求写得多长,每天练点,日久出功效。通过说、写让“思辨”和“致用”圆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长大的儿童,站在儿童立场上,打开“致用”和“思辨”自由转换的价值通道,使语文教学在“圆融”中开出灿烂的花朵。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