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yutao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式”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改造,因为模式内蕴含着构建者和运用者的思想、观念,所认同的教学原则,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而教学模式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 ,并具有模范、示范、模仿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就劳技教育新课题:培养独生子女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劳技课程中安排了大量家政内容。如烹饪、缝纫、木工、种植、洗涤等。家政课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在五年级的劳技课程中家政单元,第一课《我家的新厨房》,我先向学生系统讲授了菜由选购到上桌必经的步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厨房里的各种设备,帮助学生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如何合理选用灶具和安全使用灶具,并学习各种锅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探究教学模式
  劳技教育不仅含有劳动教育还含有技术教育。技术就是把科学不断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去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使科学知识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卡通储蓄罐》制作储蓄罐箱体币口时,我用提问的方法,使学生面对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落实知识顺利向技能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模仿教学模式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它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之一。在劳技教学中制作动作、操作语言、专业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中国结——鞭炮结》这一课,“井”字互套是制作鞭炮结的基本步骤,而且“井”字互套又是本课难点,单纯的讲解和看视频不能很好地分解这个难点。首先我要求学生先结一个“井”字。然后我采用教師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 “井”字互套教学:1压2,2压3,3压4、4穿1,并补充在穿的时候注意用力匀并收紧。在学生模仿时,发现问题我及时纠正。一圈完成,我再示范第二圈,提醒学生圈圈收紧,不能松散。学生继续模仿,直至充分掌握套法。收尾需要用火机轻烧绳端,由于学生对火机的使用比较陌生,火焰的大小,外焰和内焰的温度,绳端与火焰接触面的大小控制都缺乏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操作的安全性和作品的成败。此时更需要老师清晰示范以和细致地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模仿,顺利完成收尾工作。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是劳技课程三特征之一,通过向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来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剪纸团花》拓展创新环节中,我用PPT展示更复杂更精美的剪纸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此时我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自行创新。盲目的创新,这样不仅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没有方法的创新会使学生束手无策,刚刚燃起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瞬间消失殆尽。只有掌握创新的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于是我告诉学生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剪纸变化的方法,也能够剪出更漂亮,更精美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我出示两组不同的团花作品,请学生研究折叠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折叠的方法不同。我再要求学生观察这两幅团花作品的单位纹样,学生发现单位纹样也不同。然后我请学生根据折叠的次数和纹样进行变化,剪出属于你自己的团花作品。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真的不能小觑,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形状各异……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我鼓励每个学生勇于展示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最后学生的作品各有千秋,他们从中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模式的学习、构建和运用,既能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掌握、运用和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时不至于感到“空洞”;在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时不至于感到“盲目”;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至于感到“僵化”。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精彩的课堂有待我继续实践—探索;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时间:2012年3月27日、4月10日  地点:四(4)班、四(1)班教室  一、观察缘起  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學生学得很痛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广大数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数学课堂,我们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知道我们的同行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音乐课堂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以下的几个画面:  画面一:老师正在讲着黑板上的乐理知识,学生们有的很认真,可是有的学生却是一片茫然,从他们空洞的的眼神里,其实我们心里最清楚,此刻他们的思绪早已飞出九霄云外……  画面二:老师正在弹奏某首歌曲时,有的学生在听在唱,有的却以音乐书做盾牌,进行着自己的小游戏,上演着“掩耳盗铃”的故事……  画面三:像是搞地下站似的,音乐书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情感维系着兴趣,没有情感的培养,便没有兴趣的存在,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教学将难以成功。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进入数学教学创设的情境之中,才能尽心去体味,领悟教学内容,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下面就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浅谈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热爱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做到爱学、想学、会学、乐学?。  一、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爱学”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师生之间只有关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2011年版里增加了下面一段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增加的这段话,提倡自然朗读重在一个“自然”上,就像说话那样自然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数学课堂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
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新《纲要》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大力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的技能和水平。   根据自
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而目前现行的课堂对话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教师的“教”大多是从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出发去传“说”给学生,在主动“说”缺失的同时也缺失了学生自主参与建构认知的环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
小学生写作文,一大问题就是干巴巴的不具体,原因之一是事件中的人物都是“哑巴”,“哑巴”怎么可能让读者有鲜明的语言印象呢?因此,如何写好说话句就成为丰富文章内容和彰显人物特点的关键措施。  一、说话句让文中的人物“能言会道”  [片段]: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正在上班,爸爸也在上班,只有爷爷在家。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带我去了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