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式”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改造,因为模式内蕴含着构建者和运用者的思想、观念,所认同的教学原则,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而教学模式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 ,并具有模范、示范、模仿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就劳技教育新课题:培养独生子女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劳技课程中安排了大量家政内容。如烹饪、缝纫、木工、种植、洗涤等。家政课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在五年级的劳技课程中家政单元,第一课《我家的新厨房》,我先向学生系统讲授了菜由选购到上桌必经的步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厨房里的各种设备,帮助学生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如何合理选用灶具和安全使用灶具,并学习各种锅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探究教学模式
劳技教育不仅含有劳动教育还含有技术教育。技术就是把科学不断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去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使科学知识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卡通储蓄罐》制作储蓄罐箱体币口时,我用提问的方法,使学生面对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落实知识顺利向技能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模仿教学模式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它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之一。在劳技教学中制作动作、操作语言、专业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中国结——鞭炮结》这一课,“井”字互套是制作鞭炮结的基本步骤,而且“井”字互套又是本课难点,单纯的讲解和看视频不能很好地分解这个难点。首先我要求学生先结一个“井”字。然后我采用教師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 “井”字互套教学:1压2,2压3,3压4、4穿1,并补充在穿的时候注意用力匀并收紧。在学生模仿时,发现问题我及时纠正。一圈完成,我再示范第二圈,提醒学生圈圈收紧,不能松散。学生继续模仿,直至充分掌握套法。收尾需要用火机轻烧绳端,由于学生对火机的使用比较陌生,火焰的大小,外焰和内焰的温度,绳端与火焰接触面的大小控制都缺乏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操作的安全性和作品的成败。此时更需要老师清晰示范以和细致地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模仿,顺利完成收尾工作。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是劳技课程三特征之一,通过向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来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剪纸团花》拓展创新环节中,我用PPT展示更复杂更精美的剪纸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此时我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自行创新。盲目的创新,这样不仅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没有方法的创新会使学生束手无策,刚刚燃起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瞬间消失殆尽。只有掌握创新的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于是我告诉学生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剪纸变化的方法,也能够剪出更漂亮,更精美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我出示两组不同的团花作品,请学生研究折叠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折叠的方法不同。我再要求学生观察这两幅团花作品的单位纹样,学生发现单位纹样也不同。然后我请学生根据折叠的次数和纹样进行变化,剪出属于你自己的团花作品。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真的不能小觑,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形状各异……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我鼓励每个学生勇于展示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最后学生的作品各有千秋,他们从中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模式的学习、构建和运用,既能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掌握、运用和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时不至于感到“空洞”;在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时不至于感到“盲目”;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至于感到“僵化”。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精彩的课堂有待我继续实践—探索;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江苏】
一、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就劳技教育新课题:培养独生子女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劳技课程中安排了大量家政内容。如烹饪、缝纫、木工、种植、洗涤等。家政课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在五年级的劳技课程中家政单元,第一课《我家的新厨房》,我先向学生系统讲授了菜由选购到上桌必经的步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厨房里的各种设备,帮助学生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如何合理选用灶具和安全使用灶具,并学习各种锅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探究教学模式
劳技教育不仅含有劳动教育还含有技术教育。技术就是把科学不断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去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使科学知识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卡通储蓄罐》制作储蓄罐箱体币口时,我用提问的方法,使学生面对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落实知识顺利向技能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模仿教学模式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它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之一。在劳技教学中制作动作、操作语言、专业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中国结——鞭炮结》这一课,“井”字互套是制作鞭炮结的基本步骤,而且“井”字互套又是本课难点,单纯的讲解和看视频不能很好地分解这个难点。首先我要求学生先结一个“井”字。然后我采用教師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 “井”字互套教学:1压2,2压3,3压4、4穿1,并补充在穿的时候注意用力匀并收紧。在学生模仿时,发现问题我及时纠正。一圈完成,我再示范第二圈,提醒学生圈圈收紧,不能松散。学生继续模仿,直至充分掌握套法。收尾需要用火机轻烧绳端,由于学生对火机的使用比较陌生,火焰的大小,外焰和内焰的温度,绳端与火焰接触面的大小控制都缺乏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操作的安全性和作品的成败。此时更需要老师清晰示范以和细致地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模仿,顺利完成收尾工作。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是劳技课程三特征之一,通过向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来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剪纸团花》拓展创新环节中,我用PPT展示更复杂更精美的剪纸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此时我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自行创新。盲目的创新,这样不仅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没有方法的创新会使学生束手无策,刚刚燃起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瞬间消失殆尽。只有掌握创新的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于是我告诉学生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剪纸变化的方法,也能够剪出更漂亮,更精美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我出示两组不同的团花作品,请学生研究折叠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折叠的方法不同。我再要求学生观察这两幅团花作品的单位纹样,学生发现单位纹样也不同。然后我请学生根据折叠的次数和纹样进行变化,剪出属于你自己的团花作品。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真的不能小觑,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形状各异……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我鼓励每个学生勇于展示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最后学生的作品各有千秋,他们从中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模式的学习、构建和运用,既能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掌握、运用和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时不至于感到“空洞”;在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时不至于感到“盲目”;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至于感到“僵化”。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精彩的课堂有待我继续实践—探索;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