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季莫相惜,雨季莫浅忆
高二(8)班 李禹童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得快乐或委屈;突然好想你,突然锋利的回忆,突然模糊的眼睛。”
朦朦之中,想起了这首歌。
你,还好吗?
冰露滴梦破,我还记得那秋水凝望的传说。眼眸里的伤渐渐清晰,一路从泥泞走到了美景,可故事却到这里,戛然而止,仅剩一份残缺得拾不起的记忆。
于是,斜依长空,望着雨丝变为雪,流划天空,这一冬,又成了一个寂寞的季节。
我们,那样没由来地喜欢上“年少轻狂”;我们,那样放纵地骄傲。我们,却也都曾天真地以为,只要许下一个诺言,就可以实现,一如纯洁淡静的丁香树下,两个孩子描绘着自己小小的天空,认真地封起一个约定,明年丁香花开时……
但是,是不是我们还是忘了,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真的经不起谁来拆。一切的一切,没有伏线。
现在想想,或许你一直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欠一份勇敢。其实天真的可爱,却又怕受伤害,于是,即使流下眼泪也倔强地否认,然后,泪滴里蒸发出了任性的余味。等到暖色的梦变成了冰凉的枷锁,烟花雨独自落坠,也只能苦苦地体会……
这一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好熟悉,就像昨天今天同时在放映。曾经,我们幻想并肩踏遍天涯,看繁花满地;曾经,你给我一一细数你喜欢过的人;曾经,我们嬉笑着给彼此许多奇奇怪怪的称呼;曾经,你对我说只有在我面前你可以毫不掩饰任何情绪。
我知道,你那种带着阳光味道的笑容一定还每天都挂在脸上,可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对么?那么我要告诉你,站在雨夜走廊的尽头,可以聆听到幸福的声音。抬起头,你会看到天边那颗,为你而挂的星星。
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记忆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过往,在一瞬间全部涌上心头,却又在顷刻间消散无踪。现在写下的,是空白,还是色彩?那被撕扯开的未知的意外,该由谁来买单?仅仅是在一念之间吧。
记忆,是一份载着时光的薄册,轻轻地翻阅,就会扬起满目的尘埃,伴随着纷飞的血色残阳,犹如支离破碎的流年。茶烟轻扬,对弈的人已走,谁还在意推敲红尘外的一盘残棋?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这轻歌曼舞的年华,谁又能覆谁霓裳?灯火可以模仿坠落的星光,又是否有人可以模仿彼此的模样?雨停了,云散了,风走了,晴天娃娃的表情,明媚了。你说过的,反手阳光。那么泪水折射下的华光,落寞收场。
云雾缭绕中,一切都变得如同一场痴醉的梦。天海同色,却非共蓝。一滴泪,也可以斑驳整个世界。
那串紫色的风铃,依然在房间门口守护着那份承诺,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做响……
曾经的青春,我们都曾走过。那斑驳的记忆也在风中停驻。当阳光洋溢,穿过窗棂,那份守护的承诺便在老唱机上咿呀做响,轻轻地,漫过心里的甜蜜……
[点评]这篇小文如五月夜晚丁香的芳馨,朦胧又鲜明。年少轻狂,嬉戏亲昵,花下期约……豪情深情,像阳光,温暖明亮。但“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真的经不起谁来拆”,别痛离伤,是落雨,打湿敏感的少年心。“记忆,是一份载着时光的薄册,轻轻地翻阅,就会扬起满目的尘埃”,读到此,不禁莞尔,仿佛读到张爱玲,她是穿透人世的荒凉,而我更相信眼前展开的只是少年的清愁,是清新,是可爱,是人生最初的“愁滋味”,是五月冰城丁香的芬芳。文学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并要阅读与思考。这三样小作者仿佛都不缺,那么写下去吧,根植真实的大地,仰望辽阔的天空,相信她定会从初春的鹅黄走向枝繁叶茂参天茁壮。
(点评老师:杨美宇)
觞 逝
高二(3)班 窦可心
在某个“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日子里,我在一卷泛黄的典籍里梦回千里,就这样遇见了你,一只斑驳的酒觞……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语),我向往自然,更崇敬那种至真至纯的情感。十七载未离“故乡”的我却心居江南,我相信,那才是我真正的籍贯……我心中的江南,是从林妹妹那“似泣非泣含露”般的双眸开始构筑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那是江南的山水在呼唤我的归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那是江南的琵琶在呼唤我的归来;“三更灯火寂如许,犹有书声出薜萝”,那是江南的藏书楼在呼唤我的归来……心灵漂泊十七载,依然未能亲近我的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然而已了然于心的故乡依然不能归去,即使归去亦是否会有人问我“客从何处来”?也许,我的足迹不会印在金陵的古道上;或许,当我的足迹印在金陵的古道上之时,换来的却是内心深处一声无奈的叹息,然而,无论如何,江南是我永远的籍贯……
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西晋东渡后这觞美丽的情酒亦在江南的陶冶下愈加醇厚。“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子期的悼念在空中弥散……“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友人的牵念在空中弥散……“今日视此近,邈若山河”,阿戎的思念在空中弥散……有人说中国人喜欢的帅哥是魏晋名士,或许今人崇尚的不仅是魏晋士人那“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的俊美,亦是那种风流潇洒的魏晋风度吧!
魏晋,好一觞情酒!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安宁平和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最无家可归的年代。当初渐东土的佛学在东风的吹拂下一点一点转化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宗,我们有没有想过,西风凛冽的今日我们的本土文化该何去何从?当问候语从“再见”变成“bye-bye”,当屈原的国籍从中国变成韩国,当中国文化的研究变成中国的文化研究,我们的本土文化该何去何从?刘士林先生在他的《澄明美学》一书中,为中国诗性文化找到了一条归路,那就是在美学上回到从前,拭去衣襟上的尘埃,不必浓妆亦不必淡抹,为中国人也为全人类寻找一个非异化的自由之境,逍遥之境。可是又有谁愿意走上这条还乡路? 魏晋,好一觞逍遥的酒!
千年的时间,这风度翩翩的酒觞亦早已斑驳,在某个无可奈何之日,它亦注定化为泥土的芬芳,只是在它逝去之后,是否会有一些人来承继它的风流?
[点评]可心的文字越来越美了,承载心灵感悟的语词随着阅读的深入愈来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的哲思逐渐细密,她审辨古人思想的能力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渐趋丰盈。审视魏晋是对自然的关注,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是对玄心妙悟境界的向往与追寻。这是可心魏晋系列散文的第二篇,篇篇渗透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由精神的皈依。魏晋的诗歌更多地承载了“诗性文化”的特质,引领我们回归人的真我时代和精神的原乡。作者开篇的诗文铺叙,拈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的情感。“江南是我永远的籍贯”语意丰富,心醉江南,江南何以让我心醉?因为魏晋风度在江南的底色上愈见翩翩,越加彰显。魏晋士子的精神堡垒在自然山水的淘洗中达到澄澈通明的精神境界,在酒觞的斟酌中感受对社会对时代对世态的逃避,在精神的自由王国里实现心灵的补给,在与尘世的消极对抗中用自己的怪诞之行,无端崖之词谈化正统思想,在对正统的异化上寻求精神的最大化自由。自然在此时成为了他们生命的玩伴,“还乡”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彼岸世界。魏晋士人用精神酿造的情酒和逍遥的酒囊括了多少不尽的情思,多少不舍的追求。但是,这也恰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无法与现实决裂,永远有干预现实的欲望,双重痛苦吞噬着他们的心灵,他们越放荡越不羁越超凡脱俗就越痛苦越封闭越愤世嫉俗。这是人生的一种无奈,恰恰也是无数代知识分子不可改变的问世情结。作者在现实的观照中探寻超越的途径,找寻魏晋风度的流风余韵。
(点评老师:郑晓峰)
默守时光
高二(6)班 吴谕伦
错杂相交的联系,让荒芜的生命茂盛起来。
每个人的生活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无数张轮廓分明的面孔所充斥,欢笑、悲伤、狰狞、祥和像一张张底片一样,记录着生命的悲欢离合以及相互牵扯的情感,于是,无数跳动的心脏,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穹窿不断蒸腾,涌向天空。
没有一个生命诞生下来是孤单的,从你降生开始,无数的异同于你的个体就萦绕在你的身旁,他们扮演着对你而言最为合适的角色。家人、朋友、爱人、恩人、路人甲乙丙丁,不论如何,他们从自己的身体里抽出了发光的丝线,将位于中心的你层层包裹。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中心。
生命像是地球一样被纵横相交的经纬线,分明地划归着。
也许你正值壮年,努力地在每一个日出后的清晨,寻找属于你的近路。当你在黑暗中上下求索时,你告诉你自己“我还年轻,我还不能放弃”。任凭黑暗变得炽热,而你不再绝望;抑或你已年过半百,或白发苍苍,你在日月的轮换中感叹时光的飞快,在苍老的容颜中,哭诉年少不再,韶华不复,你却没有想到,在日渐缩短的日光后,点亮一根蜡烛,让柔和的烛光引领你蹒跚前行。
这仅仅是我们生命冰山的一角,生命的本质,原本这样复杂的,像是密密麻麻的集成电路一样飞快的光电通讯,让世界飞速运转。
生命的陪伴,情感的交错,岁月的分明,这是我们的一生,三个因素和谐平行地行走在轨道上,有时相互碰撞出美丽的花火。
我很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也致使了我对梵·高的热爱。每次看到他那幅“星夜”的时候,我的目光就仿佛被牵引到了那璀璨的夜色之下。卢浮宫的魅影下,梵·高的画作被拍卖出近乎疯狂的价格。每一次拍卖锤的敲击,都敲在梵·高略弯的脊椎上。太阳色的光从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迸溅出来。梵·高的生命里有高更有塞尚还有爱他的弟弟。然而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人真真正正地走入过梵·高的心灵,于是梵·高最后还是一个人在时光的洪流里独自守望。像是稻草人一样,站在寂寞的橙色旷野里,和风沙为伴,鸟雀为伍,守护着属于他自己的太阳。
他的殒命,让世界打了个冷颤。他说:“我们的生命真的需要陪伴。”
当然在我的生命里,也出现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用自身散发的光和热,将混沌变得澄明。他们之中,有的给予了我一些,有的带走了我拥有的一些。这种关系所维系的微妙平衡,只是我的生命不断的更新,却没有失去什么。有的时候,我会感叹:“我的生命,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了。”
生命的根系相连,才有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有人曾经说过,再难忘的事情,再悲伤的回忆,只要利用七年的时光也可以彻彻底底地忘记,因为七年的时光,会将人体内所有的细胞翻新一遍,把岁月的刻刀留下的痕迹抹去之后,注入全新的内容。人生亦有千万种可能,亿万种方向,而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采撷美好的人们。
岁月在奔流,我们坚强地成长,也努力地去爱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去爱的一切。我们只是都不小心跌进了时间的海洋,被滔天的海浪卷进了深蓝的海渊,彷徨也好,寂寞也罢,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总会有一种力量将我们重新送回海面,我们之中,也许有人只剩下了森森的白骨,有的却拥有了一条发亮的鱼尾。无论如何,我们却从来没相互忘记过。
所以在默默的时光中写诗的时候,请记得你身边的他们。
[点评]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本真、温暖与美好,找到自身的坐标与实现人生价值。“人”字一撇一捺,本来就是互相依赖支撑的。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天湛蓝,是因为云的相伴,水清澈,是因为鱼的相依。遥望千载,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如此地生活着,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反顾当今,在越来越多的世俗利益的熏染下,人们往往会迷失自己,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比如,现在很少有人去关心梵·高《向日葵》中所蕴藏的生命活力,世俗人的眼里关注的是这幅画有多少市场价值。从这点看,梵·高的确是孤独的。这个世界缘何就变成了这样?虽这么说,我们亦不应悲观。谕伦便切实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美好。正如文章中写到:“我们的生命真的需要陪伴”;“当然在我的生命里,也出现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用自身散发的光和热,将混沌变得澄明。他们之中,有的给予了我一些,有的带走了我拥有的一些。这种关系所维系的微妙平衡,只是我的生命不断的更新,却没有失去什么”。既然如此,我们理应珍惜这些美好。要知道,生命不完全是为了抵达,生命还在于过程。当我们珍惜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点评老师:周广伟)
人间四月天
高二(8)班 王梦瑶
林徽因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天,一年中最美丽的一季。林徽因用它来形容自己最爱的人。
草长莺飞,鸟雀呼鸣。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仿佛都可以看到她。她是人生最美的主角。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夜雾。她袭一身白衣,在清凉的水边,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殿庙,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披一套彩缎,在幽深的书淘中,苦苦思量着,便注入金岳霖的一生。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荡漾在安稳的岁月静好。读她的诗,念她的文,看她的容颜,听她的故事。在温润的背后触摸一丝荒凉,在沉静中品味一缕幽思。
林徽因是一个何其幸运的女子,一生得到三位人中之龙的深爱:一位是她的夫婿梁思成,一位是诗人徐志摩,一位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他们之间的故事我无从获知,但我知道,如若一个女人能得到三个男人的爱,她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当看到她的照片时,我便觉得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不是妩媚、妖娆,而是一种大家闺秀的大方优雅,是小家碧玉的玲珑可人,是散发着才气的灵动之美。她的眼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林徽因是位才女。她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在年轻时研究新诗,因此与徐志摩结下深厚情谊;婚后与梁思成共赴美国留学,研究桥梁建筑。回国后与丈夫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共访名胜古迹;又与金岳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自己的学识去感染金岳霖的一生。
温婉的相貌,丰富的知识,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犀利的言辞……这便是林徽因。也许这就是她独特的魅力。如此佳人,怎能不叫人为之倾心?
林徽因是个率真的女子。她可“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的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她会“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彩,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她也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持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界”。她用真心来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不矫揉造作,用最朴素的词语去表达自己最华丽的人生。
林徽因又是个有着细腻情思的女子。她会写出柔情的诗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地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她会用最温婉的词句去描绘自己的爱人,温情,浪漫。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爱和温暖,用自己的诗句词语写下了自己多彩绚丽的一生。她像落入凡间的仙女,食人间烟火却又灵动。
这样的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无法不爱的林徽因,这样一个让我也为之倾倒的林徽因,在五十一岁时与世长辞。香消玉殒,留下的是所有爱她的人对她的无尽思念和永不变质的爱。
林徽因,对于所有爱你的人,你便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我们的人间四月天!
[点评]能够写出这样动人的文字首先是对人物深入的理解、感动与由衷的喜爱、欣赏,而这样满注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别人。文章的内容是充实的,从描绘林徽因的人生、情感历程,到深入体会林徽因的形象性格,再到对她生命气质的探寻,为我们全面而细致地呈现了一个传奇女子完整立体的形象。语言是美丽的,细腻的笔触、变化的句式、丰富的词汇柔和地组合在一起,文字中流淌着美丽和悠扬的韵味,切合那个传奇时代和这个美丽女子的独特气质。充实的内容满含深情,美丽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本文的确堪称佳作。
(点评老师:姜 洋)
我,一阵狂风
高二(8)班 李英华
我,立于草原,无边无沿的草原。那广阔之苍穹为我所撑托,那无边之大地为我所伫立。
我奔跑,我咆哮。
我将天空染红,我让大地震颤,我让天地间的空气烈烈作响。
我的眼为奔跑而生,我的蹄为奔跑而生。我的身体,我的灵魂,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只为奔跑存在于世。
我跑过群山的起伏,我跑过江河的不息,我跑过原野的无际。
我,是一阵狂风。
血染的疆场有我,茫茫的雪地有我,无人的荒漠有我。我是将军的坐骑,我是希望,我是前方。我,一阵狂风。
我不屑马厩的温暖,我热爱寒冷。
我厌恶惑人的舒适,我习惯贫苦。
我不为活命而奔跑,奔跑就是我的生命。
该是大地黄沙与我为伴,该是尘土飞扬与我为伍。
我奔跑,我从不伫足。
那日,黄沙漫天,风狂怒而来,卷着雨后惊雷的哀怨,裹着初秋烦躁的愤怒。那风中出现一双燃烧着的双眼。火星溅了天地。
那日电闪雷鸣,雨从天际倾斜,砸得天地隆隆而响。一切都在摇晃,一切都在颤抖。
那日大雪铺了千里,万物苍白冰冷,毫无生气。狂躁的大雪冻住了世界,唯有我的马蹄声,铿锵依旧。
我,跑过了沙尘。
我,跑过了雷雨。
我,跑过了冰封的天地。
我不低头,从不。
我不停止,永远。
我是一阵狂风,刮过苍穹大地,刮过山川原野,刮过你心灵最坚强处。
残阳滴血,唯有前方才是我的归宿。
后记:
总有人奔跑而来又奔跑而去,以最自然的姿态独自执著着。不为虚华改变,不为世事动摇。他们也就因此比起懦弱苟活者更像一个俯瞰世界眼神坚定的勇者甚至智者。
沧海桑田,许多年后,你仍会看到一匹昂首的马坚定向前。
[点评]激情满怀的文字,联想瑰丽的形象,动人心魄,使人读后隽永沉思!作者慷慨激昂地借驰骋的骏马表现奋勇前行的志向。“残阳滴血,唯有前方才是我的归宿”一句与后记点明题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文中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烘托骏马这一形象,形神兼备。“……黄沙漫天,……卷着雨后惊雷的哀怨,裹着初秋烦躁的愤怒。……那日电闪雷鸣,雨从天际倾斜,砸得天地隆隆而响。……”渲染了狂风大作、雷声轰鸣的悲壮场景,读罢文章,我们仿佛听见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响,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之声。作者笔下的骏马是奔放有力的;是思考者、开拓者、创造者;是有炽热情怀、浓烈情感的!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结合。 (点评老师:谢冬雁)
一只猫的希望
高二(15)班 张绮璇
他们都说这只猫疯了。
他们把我刚摘的鲜花揉碎扔到我身旁的泥泞里。我趴在地上,无力阻止。
都什么时候了不去抢吃的只顾着采花,一只猫说。
就是就是,我看它一定疯了。另一只猫附和。
眼前渐渐地失去了领头猫的影子,头脑一片晕眩,隐约有雨水滴落的声音。
……
我梦见花丛里白胡子爷爷的笑脸。
我梦见白胡子爷爷逝去时的样子,没有痛苦。他对我说:“无论何时,也不要放弃希望啊。像爷爷一生喜爱的花那样,总是有生机盎然的时候。”
他被葬在一片花海里,我知道他喜欢这个地方。
……
身上是疼痛的,跟一群猫撕咬后的我已经筋疲力尽。
在他们眼里,一只喜欢花天天守着花而不去争抢食物的猫是不正常的,在这个食物短缺的时代。
而在我眼里,一只只天天只为抢食物而生存的猫是可悲的。它们的内心已经被腐蚀,随之而来的是残忍。就像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哪个同伴在哪个时候为了仅存的食物把你杀掉。
或者,更残忍的,吃掉你的尸体。
雨水将残缺的花瓣淋的干净了些,透出一抹嫩白。我看见那是希望的颜色。
我慢慢直起身子,慢慢地走。我对自己说,我要活着,以自己的方式。
一只被群体抛弃的流浪猫。哦不,是一只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过活的猫。
在此之后,我去过很多地方,小溪,田野,丛林。在阳光存在的时候好像我就在不停地奔走着,世界这么大。
我又想起了昔日的同伴们,为了占领那么一小块地盘而天天生活在打杀、恐惧之中。好想带它们来看看这外面的世界,可是在它们眼里我是个疯子。
我一如既往地喜欢花,各式各样的,却不再采摘。只是在它们身上看到希望。像种子从黑暗中破土而出成花的希望。
我的世界一片恬静。
心怀希望的猫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了希望,再阴晦的黑暗都可以重见光明。
[点评]细腻的情感,从容的笔触,恬淡的语句,……《一只猫的希望》以一种明媚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深深打动了阅读者的心。巴尔扎克说:“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可见,希望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即便是一只猫,只要心怀希望,就足以让它有勇气成为猫族中的异类:历尽磨难不屈从,离群索居不寂寞,四处流浪不悲哀,身处晦暗不沉沦。作者借助这样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故事向我们昭示:希望是一种无比强大也无比珍贵的力量,拥有它就可以使自己灵魂强大、心存明媚。文章中的猫、猫群、白胡子爷爷和花都具有象征意味。小作者化抽象的意蕴为具体的物象,营造一份含蓄委婉的表达意境。作者的行文主旨全部蕴含其中,却不着刻意雕琢的痕迹。内容与主旨在这种意境中达到了契合,给人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更好地体会文外之意、言外之旨。
(点评老师:张 萌)
高二(8)班 李禹童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得快乐或委屈;突然好想你,突然锋利的回忆,突然模糊的眼睛。”
朦朦之中,想起了这首歌。
你,还好吗?
冰露滴梦破,我还记得那秋水凝望的传说。眼眸里的伤渐渐清晰,一路从泥泞走到了美景,可故事却到这里,戛然而止,仅剩一份残缺得拾不起的记忆。
于是,斜依长空,望着雨丝变为雪,流划天空,这一冬,又成了一个寂寞的季节。
我们,那样没由来地喜欢上“年少轻狂”;我们,那样放纵地骄傲。我们,却也都曾天真地以为,只要许下一个诺言,就可以实现,一如纯洁淡静的丁香树下,两个孩子描绘着自己小小的天空,认真地封起一个约定,明年丁香花开时……
但是,是不是我们还是忘了,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真的经不起谁来拆。一切的一切,没有伏线。
现在想想,或许你一直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欠一份勇敢。其实天真的可爱,却又怕受伤害,于是,即使流下眼泪也倔强地否认,然后,泪滴里蒸发出了任性的余味。等到暖色的梦变成了冰凉的枷锁,烟花雨独自落坠,也只能苦苦地体会……
这一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好熟悉,就像昨天今天同时在放映。曾经,我们幻想并肩踏遍天涯,看繁花满地;曾经,你给我一一细数你喜欢过的人;曾经,我们嬉笑着给彼此许多奇奇怪怪的称呼;曾经,你对我说只有在我面前你可以毫不掩饰任何情绪。
我知道,你那种带着阳光味道的笑容一定还每天都挂在脸上,可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对么?那么我要告诉你,站在雨夜走廊的尽头,可以聆听到幸福的声音。抬起头,你会看到天边那颗,为你而挂的星星。
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记忆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过往,在一瞬间全部涌上心头,却又在顷刻间消散无踪。现在写下的,是空白,还是色彩?那被撕扯开的未知的意外,该由谁来买单?仅仅是在一念之间吧。
记忆,是一份载着时光的薄册,轻轻地翻阅,就会扬起满目的尘埃,伴随着纷飞的血色残阳,犹如支离破碎的流年。茶烟轻扬,对弈的人已走,谁还在意推敲红尘外的一盘残棋?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这轻歌曼舞的年华,谁又能覆谁霓裳?灯火可以模仿坠落的星光,又是否有人可以模仿彼此的模样?雨停了,云散了,风走了,晴天娃娃的表情,明媚了。你说过的,反手阳光。那么泪水折射下的华光,落寞收场。
云雾缭绕中,一切都变得如同一场痴醉的梦。天海同色,却非共蓝。一滴泪,也可以斑驳整个世界。
那串紫色的风铃,依然在房间门口守护着那份承诺,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做响……
曾经的青春,我们都曾走过。那斑驳的记忆也在风中停驻。当阳光洋溢,穿过窗棂,那份守护的承诺便在老唱机上咿呀做响,轻轻地,漫过心里的甜蜜……
[点评]这篇小文如五月夜晚丁香的芳馨,朦胧又鲜明。年少轻狂,嬉戏亲昵,花下期约……豪情深情,像阳光,温暖明亮。但“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真的经不起谁来拆”,别痛离伤,是落雨,打湿敏感的少年心。“记忆,是一份载着时光的薄册,轻轻地翻阅,就会扬起满目的尘埃”,读到此,不禁莞尔,仿佛读到张爱玲,她是穿透人世的荒凉,而我更相信眼前展开的只是少年的清愁,是清新,是可爱,是人生最初的“愁滋味”,是五月冰城丁香的芬芳。文学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并要阅读与思考。这三样小作者仿佛都不缺,那么写下去吧,根植真实的大地,仰望辽阔的天空,相信她定会从初春的鹅黄走向枝繁叶茂参天茁壮。
(点评老师:杨美宇)
觞 逝
高二(3)班 窦可心
在某个“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日子里,我在一卷泛黄的典籍里梦回千里,就这样遇见了你,一只斑驳的酒觞……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语),我向往自然,更崇敬那种至真至纯的情感。十七载未离“故乡”的我却心居江南,我相信,那才是我真正的籍贯……我心中的江南,是从林妹妹那“似泣非泣含露”般的双眸开始构筑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那是江南的山水在呼唤我的归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那是江南的琵琶在呼唤我的归来;“三更灯火寂如许,犹有书声出薜萝”,那是江南的藏书楼在呼唤我的归来……心灵漂泊十七载,依然未能亲近我的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然而已了然于心的故乡依然不能归去,即使归去亦是否会有人问我“客从何处来”?也许,我的足迹不会印在金陵的古道上;或许,当我的足迹印在金陵的古道上之时,换来的却是内心深处一声无奈的叹息,然而,无论如何,江南是我永远的籍贯……
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西晋东渡后这觞美丽的情酒亦在江南的陶冶下愈加醇厚。“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子期的悼念在空中弥散……“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友人的牵念在空中弥散……“今日视此近,邈若山河”,阿戎的思念在空中弥散……有人说中国人喜欢的帅哥是魏晋名士,或许今人崇尚的不仅是魏晋士人那“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的俊美,亦是那种风流潇洒的魏晋风度吧!
魏晋,好一觞情酒!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安宁平和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最无家可归的年代。当初渐东土的佛学在东风的吹拂下一点一点转化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宗,我们有没有想过,西风凛冽的今日我们的本土文化该何去何从?当问候语从“再见”变成“bye-bye”,当屈原的国籍从中国变成韩国,当中国文化的研究变成中国的文化研究,我们的本土文化该何去何从?刘士林先生在他的《澄明美学》一书中,为中国诗性文化找到了一条归路,那就是在美学上回到从前,拭去衣襟上的尘埃,不必浓妆亦不必淡抹,为中国人也为全人类寻找一个非异化的自由之境,逍遥之境。可是又有谁愿意走上这条还乡路? 魏晋,好一觞逍遥的酒!
千年的时间,这风度翩翩的酒觞亦早已斑驳,在某个无可奈何之日,它亦注定化为泥土的芬芳,只是在它逝去之后,是否会有一些人来承继它的风流?
[点评]可心的文字越来越美了,承载心灵感悟的语词随着阅读的深入愈来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的哲思逐渐细密,她审辨古人思想的能力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渐趋丰盈。审视魏晋是对自然的关注,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是对玄心妙悟境界的向往与追寻。这是可心魏晋系列散文的第二篇,篇篇渗透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由精神的皈依。魏晋的诗歌更多地承载了“诗性文化”的特质,引领我们回归人的真我时代和精神的原乡。作者开篇的诗文铺叙,拈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的情感。“江南是我永远的籍贯”语意丰富,心醉江南,江南何以让我心醉?因为魏晋风度在江南的底色上愈见翩翩,越加彰显。魏晋士子的精神堡垒在自然山水的淘洗中达到澄澈通明的精神境界,在酒觞的斟酌中感受对社会对时代对世态的逃避,在精神的自由王国里实现心灵的补给,在与尘世的消极对抗中用自己的怪诞之行,无端崖之词谈化正统思想,在对正统的异化上寻求精神的最大化自由。自然在此时成为了他们生命的玩伴,“还乡”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彼岸世界。魏晋士人用精神酿造的情酒和逍遥的酒囊括了多少不尽的情思,多少不舍的追求。但是,这也恰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无法与现实决裂,永远有干预现实的欲望,双重痛苦吞噬着他们的心灵,他们越放荡越不羁越超凡脱俗就越痛苦越封闭越愤世嫉俗。这是人生的一种无奈,恰恰也是无数代知识分子不可改变的问世情结。作者在现实的观照中探寻超越的途径,找寻魏晋风度的流风余韵。
(点评老师:郑晓峰)
默守时光
高二(6)班 吴谕伦
错杂相交的联系,让荒芜的生命茂盛起来。
每个人的生活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无数张轮廓分明的面孔所充斥,欢笑、悲伤、狰狞、祥和像一张张底片一样,记录着生命的悲欢离合以及相互牵扯的情感,于是,无数跳动的心脏,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穹窿不断蒸腾,涌向天空。
没有一个生命诞生下来是孤单的,从你降生开始,无数的异同于你的个体就萦绕在你的身旁,他们扮演着对你而言最为合适的角色。家人、朋友、爱人、恩人、路人甲乙丙丁,不论如何,他们从自己的身体里抽出了发光的丝线,将位于中心的你层层包裹。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中心。
生命像是地球一样被纵横相交的经纬线,分明地划归着。
也许你正值壮年,努力地在每一个日出后的清晨,寻找属于你的近路。当你在黑暗中上下求索时,你告诉你自己“我还年轻,我还不能放弃”。任凭黑暗变得炽热,而你不再绝望;抑或你已年过半百,或白发苍苍,你在日月的轮换中感叹时光的飞快,在苍老的容颜中,哭诉年少不再,韶华不复,你却没有想到,在日渐缩短的日光后,点亮一根蜡烛,让柔和的烛光引领你蹒跚前行。
这仅仅是我们生命冰山的一角,生命的本质,原本这样复杂的,像是密密麻麻的集成电路一样飞快的光电通讯,让世界飞速运转。
生命的陪伴,情感的交错,岁月的分明,这是我们的一生,三个因素和谐平行地行走在轨道上,有时相互碰撞出美丽的花火。
我很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也致使了我对梵·高的热爱。每次看到他那幅“星夜”的时候,我的目光就仿佛被牵引到了那璀璨的夜色之下。卢浮宫的魅影下,梵·高的画作被拍卖出近乎疯狂的价格。每一次拍卖锤的敲击,都敲在梵·高略弯的脊椎上。太阳色的光从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迸溅出来。梵·高的生命里有高更有塞尚还有爱他的弟弟。然而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人真真正正地走入过梵·高的心灵,于是梵·高最后还是一个人在时光的洪流里独自守望。像是稻草人一样,站在寂寞的橙色旷野里,和风沙为伴,鸟雀为伍,守护着属于他自己的太阳。
他的殒命,让世界打了个冷颤。他说:“我们的生命真的需要陪伴。”
当然在我的生命里,也出现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用自身散发的光和热,将混沌变得澄明。他们之中,有的给予了我一些,有的带走了我拥有的一些。这种关系所维系的微妙平衡,只是我的生命不断的更新,却没有失去什么。有的时候,我会感叹:“我的生命,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了。”
生命的根系相连,才有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有人曾经说过,再难忘的事情,再悲伤的回忆,只要利用七年的时光也可以彻彻底底地忘记,因为七年的时光,会将人体内所有的细胞翻新一遍,把岁月的刻刀留下的痕迹抹去之后,注入全新的内容。人生亦有千万种可能,亿万种方向,而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采撷美好的人们。
岁月在奔流,我们坚强地成长,也努力地去爱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去爱的一切。我们只是都不小心跌进了时间的海洋,被滔天的海浪卷进了深蓝的海渊,彷徨也好,寂寞也罢,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总会有一种力量将我们重新送回海面,我们之中,也许有人只剩下了森森的白骨,有的却拥有了一条发亮的鱼尾。无论如何,我们却从来没相互忘记过。
所以在默默的时光中写诗的时候,请记得你身边的他们。
[点评]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本真、温暖与美好,找到自身的坐标与实现人生价值。“人”字一撇一捺,本来就是互相依赖支撑的。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天湛蓝,是因为云的相伴,水清澈,是因为鱼的相依。遥望千载,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如此地生活着,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反顾当今,在越来越多的世俗利益的熏染下,人们往往会迷失自己,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比如,现在很少有人去关心梵·高《向日葵》中所蕴藏的生命活力,世俗人的眼里关注的是这幅画有多少市场价值。从这点看,梵·高的确是孤独的。这个世界缘何就变成了这样?虽这么说,我们亦不应悲观。谕伦便切实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美好。正如文章中写到:“我们的生命真的需要陪伴”;“当然在我的生命里,也出现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用自身散发的光和热,将混沌变得澄明。他们之中,有的给予了我一些,有的带走了我拥有的一些。这种关系所维系的微妙平衡,只是我的生命不断的更新,却没有失去什么”。既然如此,我们理应珍惜这些美好。要知道,生命不完全是为了抵达,生命还在于过程。当我们珍惜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点评老师:周广伟)
人间四月天
高二(8)班 王梦瑶
林徽因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天,一年中最美丽的一季。林徽因用它来形容自己最爱的人。
草长莺飞,鸟雀呼鸣。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仿佛都可以看到她。她是人生最美的主角。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夜雾。她袭一身白衣,在清凉的水边,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殿庙,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披一套彩缎,在幽深的书淘中,苦苦思量着,便注入金岳霖的一生。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荡漾在安稳的岁月静好。读她的诗,念她的文,看她的容颜,听她的故事。在温润的背后触摸一丝荒凉,在沉静中品味一缕幽思。
林徽因是一个何其幸运的女子,一生得到三位人中之龙的深爱:一位是她的夫婿梁思成,一位是诗人徐志摩,一位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他们之间的故事我无从获知,但我知道,如若一个女人能得到三个男人的爱,她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当看到她的照片时,我便觉得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不是妩媚、妖娆,而是一种大家闺秀的大方优雅,是小家碧玉的玲珑可人,是散发着才气的灵动之美。她的眼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林徽因是位才女。她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在年轻时研究新诗,因此与徐志摩结下深厚情谊;婚后与梁思成共赴美国留学,研究桥梁建筑。回国后与丈夫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共访名胜古迹;又与金岳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自己的学识去感染金岳霖的一生。
温婉的相貌,丰富的知识,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犀利的言辞……这便是林徽因。也许这就是她独特的魅力。如此佳人,怎能不叫人为之倾心?
林徽因是个率真的女子。她可“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的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她会“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彩,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她也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持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界”。她用真心来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不矫揉造作,用最朴素的词语去表达自己最华丽的人生。
林徽因又是个有着细腻情思的女子。她会写出柔情的诗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地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她会用最温婉的词句去描绘自己的爱人,温情,浪漫。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爱和温暖,用自己的诗句词语写下了自己多彩绚丽的一生。她像落入凡间的仙女,食人间烟火却又灵动。
这样的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无法不爱的林徽因,这样一个让我也为之倾倒的林徽因,在五十一岁时与世长辞。香消玉殒,留下的是所有爱她的人对她的无尽思念和永不变质的爱。
林徽因,对于所有爱你的人,你便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我们的人间四月天!
[点评]能够写出这样动人的文字首先是对人物深入的理解、感动与由衷的喜爱、欣赏,而这样满注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别人。文章的内容是充实的,从描绘林徽因的人生、情感历程,到深入体会林徽因的形象性格,再到对她生命气质的探寻,为我们全面而细致地呈现了一个传奇女子完整立体的形象。语言是美丽的,细腻的笔触、变化的句式、丰富的词汇柔和地组合在一起,文字中流淌着美丽和悠扬的韵味,切合那个传奇时代和这个美丽女子的独特气质。充实的内容满含深情,美丽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本文的确堪称佳作。
(点评老师:姜 洋)
我,一阵狂风
高二(8)班 李英华
我,立于草原,无边无沿的草原。那广阔之苍穹为我所撑托,那无边之大地为我所伫立。
我奔跑,我咆哮。
我将天空染红,我让大地震颤,我让天地间的空气烈烈作响。
我的眼为奔跑而生,我的蹄为奔跑而生。我的身体,我的灵魂,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只为奔跑存在于世。
我跑过群山的起伏,我跑过江河的不息,我跑过原野的无际。
我,是一阵狂风。
血染的疆场有我,茫茫的雪地有我,无人的荒漠有我。我是将军的坐骑,我是希望,我是前方。我,一阵狂风。
我不屑马厩的温暖,我热爱寒冷。
我厌恶惑人的舒适,我习惯贫苦。
我不为活命而奔跑,奔跑就是我的生命。
该是大地黄沙与我为伴,该是尘土飞扬与我为伍。
我奔跑,我从不伫足。
那日,黄沙漫天,风狂怒而来,卷着雨后惊雷的哀怨,裹着初秋烦躁的愤怒。那风中出现一双燃烧着的双眼。火星溅了天地。
那日电闪雷鸣,雨从天际倾斜,砸得天地隆隆而响。一切都在摇晃,一切都在颤抖。
那日大雪铺了千里,万物苍白冰冷,毫无生气。狂躁的大雪冻住了世界,唯有我的马蹄声,铿锵依旧。
我,跑过了沙尘。
我,跑过了雷雨。
我,跑过了冰封的天地。
我不低头,从不。
我不停止,永远。
我是一阵狂风,刮过苍穹大地,刮过山川原野,刮过你心灵最坚强处。
残阳滴血,唯有前方才是我的归宿。
后记:
总有人奔跑而来又奔跑而去,以最自然的姿态独自执著着。不为虚华改变,不为世事动摇。他们也就因此比起懦弱苟活者更像一个俯瞰世界眼神坚定的勇者甚至智者。
沧海桑田,许多年后,你仍会看到一匹昂首的马坚定向前。
[点评]激情满怀的文字,联想瑰丽的形象,动人心魄,使人读后隽永沉思!作者慷慨激昂地借驰骋的骏马表现奋勇前行的志向。“残阳滴血,唯有前方才是我的归宿”一句与后记点明题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文中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烘托骏马这一形象,形神兼备。“……黄沙漫天,……卷着雨后惊雷的哀怨,裹着初秋烦躁的愤怒。……那日电闪雷鸣,雨从天际倾斜,砸得天地隆隆而响。……”渲染了狂风大作、雷声轰鸣的悲壮场景,读罢文章,我们仿佛听见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响,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之声。作者笔下的骏马是奔放有力的;是思考者、开拓者、创造者;是有炽热情怀、浓烈情感的!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结合。 (点评老师:谢冬雁)
一只猫的希望
高二(15)班 张绮璇
他们都说这只猫疯了。
他们把我刚摘的鲜花揉碎扔到我身旁的泥泞里。我趴在地上,无力阻止。
都什么时候了不去抢吃的只顾着采花,一只猫说。
就是就是,我看它一定疯了。另一只猫附和。
眼前渐渐地失去了领头猫的影子,头脑一片晕眩,隐约有雨水滴落的声音。
……
我梦见花丛里白胡子爷爷的笑脸。
我梦见白胡子爷爷逝去时的样子,没有痛苦。他对我说:“无论何时,也不要放弃希望啊。像爷爷一生喜爱的花那样,总是有生机盎然的时候。”
他被葬在一片花海里,我知道他喜欢这个地方。
……
身上是疼痛的,跟一群猫撕咬后的我已经筋疲力尽。
在他们眼里,一只喜欢花天天守着花而不去争抢食物的猫是不正常的,在这个食物短缺的时代。
而在我眼里,一只只天天只为抢食物而生存的猫是可悲的。它们的内心已经被腐蚀,随之而来的是残忍。就像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哪个同伴在哪个时候为了仅存的食物把你杀掉。
或者,更残忍的,吃掉你的尸体。
雨水将残缺的花瓣淋的干净了些,透出一抹嫩白。我看见那是希望的颜色。
我慢慢直起身子,慢慢地走。我对自己说,我要活着,以自己的方式。
一只被群体抛弃的流浪猫。哦不,是一只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过活的猫。
在此之后,我去过很多地方,小溪,田野,丛林。在阳光存在的时候好像我就在不停地奔走着,世界这么大。
我又想起了昔日的同伴们,为了占领那么一小块地盘而天天生活在打杀、恐惧之中。好想带它们来看看这外面的世界,可是在它们眼里我是个疯子。
我一如既往地喜欢花,各式各样的,却不再采摘。只是在它们身上看到希望。像种子从黑暗中破土而出成花的希望。
我的世界一片恬静。
心怀希望的猫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了希望,再阴晦的黑暗都可以重见光明。
[点评]细腻的情感,从容的笔触,恬淡的语句,……《一只猫的希望》以一种明媚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深深打动了阅读者的心。巴尔扎克说:“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可见,希望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即便是一只猫,只要心怀希望,就足以让它有勇气成为猫族中的异类:历尽磨难不屈从,离群索居不寂寞,四处流浪不悲哀,身处晦暗不沉沦。作者借助这样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故事向我们昭示:希望是一种无比强大也无比珍贵的力量,拥有它就可以使自己灵魂强大、心存明媚。文章中的猫、猫群、白胡子爷爷和花都具有象征意味。小作者化抽象的意蕴为具体的物象,营造一份含蓄委婉的表达意境。作者的行文主旨全部蕴含其中,却不着刻意雕琢的痕迹。内容与主旨在这种意境中达到了契合,给人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更好地体会文外之意、言外之旨。
(点评老师:张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