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净、静、和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xhyu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大中(本名陈建中) 1962年生,无锡人。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本科,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获全国奖。2015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任评委。
  在今日书坛的中年书家中,陈大中先生无疑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位。特立独行是中国传统士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对于大中先生来说,这份特立独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的自信;二是学习书法的资历。前者下文有详细的阐述,后者,我们从其简历中可以知道,陈大中先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地见证了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是中国美院书法系所培养出来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在全国也是没有几个的,仅此一点,也足以构成其特立独行的全部理由。但大中先生的特立独行显然主要来源于前者。下面我以简、净、静、和四字来谈谈对陈大中先生书法的一点浅见。
  一曰简。简的对立面是繁。很多做艺术的人都在追求繁,也就是丰富。从取法的多样性,到制作手段的花样百出,常使人眼花缭乱。陈大中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了一条简化的艺术道路。
  其书法以魏《张猛龙碑》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至其它书体。楷书固然是筑基于《张猛龙碑》的,其行草书方起急收,戛然而止,峻快明了,节奏鲜明,也时时流露出《张猛龙碑》的影子,而迥异于一般世俗所谓“宗法二王”的甜美书风。《张猛龙碑》被清末康有为评为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陈大中先生选择它做为书风的基调,避开了当今书坛上取法一致的平庸化取向,可谓极为高明。
  简更代表着一种审美态度。在日本有至简主义。以插花为例,我国多求大、满、多,以阔绿叶配大红花,五彩缤纷,喜庆热闹,有一种世俗艳丽之美;日本的花道则常取一枝,甚至只有一片叶子,这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禅境。这种简淡,是丰富的提纯,更具有艺术性的取舍。
  二曰净。净,《广韵》释为“无垢也”。在一个以混浊脏乱为大气,以蓬头垢面为野逸,并趋之若鹜的时代,“无垢”竟变成一种难得之境。
  我们回望数千年的书法史,明以前彪炳史册的杰作无一不是干净清爽的,特别是二王以来的帖学书法,这是文人气的一种表现。大中先生把碑都写得如此干净,无一丝尘埃气,实为难得。
  历史上关于碑派书法的金石气表现,既有人写得较为粗糙,追求“毛而不光”的效果;也有人写得简净光洁,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作品。大中先生的书法得“无垢”之净,正如唐人所言“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三曰静。大中先生的字有静穆之气。相对于动而言,静更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习惯。就表面上看,其书是动感强烈,颇具张力的。可贵的正是能从动中透出一点静来。无静之动则躁,无动之静则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大中先生书法的静境。同时,由静而得清气。字中有气,古人多有论述,如逸气、清气、村气、野气、山林气、江湖气等等。清末的大书家吴昌硕,就有人认为其书有村气。大中先生的书法,无论真草隶篆,都深具静境清气。这既是作者出于审美的一种主动追求,更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这是一股来自骨子里的风雅。到过大中先生的工作室——“乐水精舍”的人,都会有这种强烈的感受吧!
  四曰和。这里的“和”既有合诸种因素为一体和谐共存之意,也有书与人高度协调互证之意。大中先生的书法虽然取法多样,但都能归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之中,表现为一种高度的个性化。其书法表现出对“雅”的另一种理解,不同于一般流俗表面上做出来的“雅”,而以“真”为旨归,是由人外化为书,再由书返观人的。不掩饰,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发自本心。艺术的终极目的,或许就是艺术的人格化,表现为艺术作品与人的混然一体。在这一点上,大中先生是一个代表。其书法篆刻与言谈举止、做事风格,合而为一,不分彼此,举一可知其余。可以说其作品是高度人格化的艺术,其人是高度艺术化的艺术家。大中先生有名士气,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隽言妙语,是可入《世说新语》的。书法不过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种表现而已。以上所谈,乃管中窥豹,以偏概全。所见,亦不过冰山之一角而已。
其他文献
摘 要: 萧伯纳剧本《卖花女》的开放式结局引发很多讨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剧末伊莉莎·杜立特已经从一名卑微的卖花女成长为独立、自尊的女性,她追求的是与男性一样平等、独立的人格,而亨瑞·息金斯其本质是父权制社会典型的男权主义者,他们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本论文从分析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入手,探讨了萧伯纳设置这一结局的合理性。  关键词: 剧本《卖花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思想    一 
张艺谋的魅力释于不断创造新鲜,在这一次简之又简的片名《影》里,太极和水墨的感觉让人吃惊。中国电影终于回到自身文化中去寻觅神秘的元素,让电影科技成为美学观念的表现助力。影片中刻意营造的湿漉漉的环境,南国的斗笠,东吴伞,刀客一般的队伍,依然强化的是张艺谋造型的元素。水墨色的击打场面,让战争具有瞬间凝滞的效果,放大了倒拖大刀击水的动感,铿锵的金石撞击之声触目而至。《影》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既是视觉奇观的
回顾上海美影厂的动画片,美术造型设计是其一大亮点,这也是动画片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美术片”的重要原因。客观地说,今天很多动画片中的造型设计还隐约能看见美影厂经典造型的影子,可见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当我们缓缓展开美影厂的历史画卷,其美术造型设计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并体悟。  一、 美苏动画片的启蒙  在中国动画起步阶段,美国与苏联的动画便担当着启蒙的重要角色。中国动画先驱者之一的万氏兄弟
肖文飞 1968年生,湖南嘉禾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永和书社社员。199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获计算数学、汉语言文学理文双学士学位。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王镛先生,并于2008年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并兼任《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出版《湖南十人法篆刻作品集——肖文
摘 要: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作者回顾了“信达雅”标准的提出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大争论,指出翻译理论的构建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我们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信达雅”这一标准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后,作者在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肯定了“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信达雅” 翻译标准 继承 发展    一    “
摘 要: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内容、备教法,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备课 关注学生 个体化发展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完成各科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在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是不遗余力地苦心运筹;在学校
梅鹤圃 原名梅波,1981年生于浙江。2007年浙江大学美术学专业(中国书画方向)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3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专业,导师张伟平教授。现为浙北中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找回初心  梅鹤圃  10年前本科毕业,我觉得中国画有太多陈旧的东西,渴望代入更多的“现代”或者“后现代”,学院的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但并没有让
关于水墨静物  在西方美术史中,提到“静物”,我们想到的是塞尚,莫兰迪,阿利卡等优秀画者的名字及其作品。然而,在中国美术史中“静物”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如果仔细推想,只能将花鸟画中蔬果类纳入“静物”的范畴。时间伴随着第一次西学东渐,林风眠先生从本民族艺术传统出发,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在“静物”中探索着他中西合璧的美学理想。在新时期的水墨实践中,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画者从形式探索人手,使水墨从“静物
叙事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伟大的叙事模式往往会在叙事过程中加入作者的主观思想,然而,在长久的流传过程中,叙事模式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使得叙事成为模式化的叙事。多数艺术在实质上都是创作者通过对自身意图的表述以达到与欣赏者思想共鸣的目的,叙事是表述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譬如在传统的文学艺术中叙事在表述意图过程中就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  电影作为一门现代大众艺术诞生之后
摘 要: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心理和能力的原因,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应采取策略激发学生发言的热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式多样,促其开口;授之以渔,使其会说;尊重鼓励,使其要说。  关键词: 农村学生 发言 教学策略    农村语文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课堂上一提出问题,下面的学生个个噤若寒蝉,或低头不语,或假装思考,或斜眼观望……老师被晾在一边,教室里一时鸦雀无声。其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