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始得真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enh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记类文本在遵循史实的前提下,在叙事过程中,可能会蕴含着作者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是推断。读者如果不深入阅读,仅停留在了解一些基本情节、显见的人物形象特征这一层面,就无法解读出文本中蕴含的真意。笔者提出的比较阅读,是指在同一文本中,发现相似、相联、乃至“矛盾”之处,根据文本内容(或适当拓展的相应内容)的比较分析,全面了解文中的人物,发现情节中隐藏的信息,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笔者以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淮阴侯列传(节选)》为例,尝试探究传记文本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相似之处,探究蕴含的深意


  1.有饭吃就赖着不走——挖掘人物不易察觉的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特征有显见的,也有不易察觉的,但文中若出现相似的情节时,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深意。《淮阴侯列1专》为说明韩信无行,列举了相似的两件事——怒绝亭长和漂母饭信。在这两件事中,韩信在同一处蹭饭的时间都很长:
  “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有饭吃就吃定你了,前者“数月”,后者“数十日”,一副泼皮无赖的样子。其实,依据这两件事,笔者试着从另一面解读韩信这一人物。第一,韩信虽说无行,但还是有底线的。第一件事中,韩信“知其意”后,没有打闹,只是愤怒地离开,而且是永久地离开:第二件事中,韩信很饿,但不偷不抢,估计钓鱼也只是为了觅食充饥。第二,韩信似乎有点不通人情世故。懂点人情世故的人哪会赖在一处,吃这么长时间都不走啊?脾气再好的人也受不了啊!第三,韩信安于现状、随事而安。韩信是能吃一次是一次,能多待一天是一天。要么是被变相赶走,要么是漂母在漂絮工作完成后要走,自己也不得不走。解读到此,再纵观《淮阴侯列传》就不难发现,这些不易察觉的性格对韩信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2.“同是天涯沦落人”——体会作者对人物暗藏的态度
  如果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有着某种相似遭遇时,那文中必定会蕴含着作者的某些情感。后人在评说韩信“胯下之辱”时,赞扬了他忍辱负重的精神,但当时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这种看法和时人对司马迁受辱的看法是否又有相似之处?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
  两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畏死胆怯;周围的人也都在嘲笑司马迁,认为他畏死辱没先人。他们畏死吗?他们不是畏死,是因为心中都有一个志向:他们珍惜生命,是因为这个志向尚未完成。所以,笔者认为司马迁在叙述“胯下之辱”这件事时,一定蕴含着赞美之意,同时又以此事自我激励。行文之此,司马迁就是韩信,韩信就是司马迁。韩信终名扬天下,世人终会理解他为何甘心受辱,司马迁不也正希望如此吗?

二、相联之处,探究其发展的必然性


  1.从“孰视”到“间视”——理解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文本中前后的情节之间,会存在照应关系。若理清情节内在的联系,对文中的人物有着深刻的认识,那么就会理解情节发展的必然性。《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两次观察、了解对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胯下受辱”时,韩信并不是一受到言语威胁,就甘心受辱,而是先“孰视之”,要仔细观察思考一番。清代吴见思认为韩信“孰视之”,表明“筹划已定”。而笔者从中看到了一个冷静谨慎的韩信,一个不轻易拿自己生命冒险的韩信。因为冷静,所以韩信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与”):因为谨·慎,所以才会“使人间视”,了解敌军动态。如果陈余采用了李左车之策,韩信当如何?笔者认为韩信一定不会冒险进军,因为爱惜自己生命的将军绝不会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冒险。
  2.从“报母”到“不用蒯通之计”——探寻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情节之间有时也暗含关联,而这又常被读者忽视,比如:
  “信喜,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信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是懂得知恩图报的。“吾必有以重报母”,今日无以为报,他日飞黄腾达,定不忘舍饭之恩。后来韩信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可这与“不用蒯通之计”有关联吗?从整篇《淮阴侯列传》我们可以得知,在楚汉相争最胶着的时候,韩信当时是齐王,在整个战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羽派人游说,蒯通多次劝他自立,但他始终不忍背叛刘邦,因为刘邦曾给予自己莫大的恩惠(“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所以,读懂了“漂母饭信”,就明白了韩信“不用蒯通之计”,放弃摆脱刘邦、自立为王,乃至争夺天下的机会是必然的,因为韩信始终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三、“矛盾”之处,探究其合理性


  1.是数万还是数千——辨别细节的虚实
  文本中的细节有时会有“矛盾”之处,“背水一战”一战中,汉军士兵的数量究竟是多少,就让人费解。文中两次介绍了汉军士兵的数量: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从中可见,司马迁在叙述时,认为汉军有数万:成安君陈余在分析形式时,认为汉军只是号称几万,其实只有数千。那么,汉军的实际数量究竟是多少呢?其实,从下文中韩信的兵力部署就可以知道真相。“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这里就已经有一万二千人,更何况那先行的万人还只是先行部队。
  看来,陈余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他是按照惯例判断。古代军队出征之前,统帅对外宣称军队数量时,常成倍多报,以壮声势,以震敌胆。这似乎成为双方统帅的一种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实际上,陈余也是这么做的(“聚兵井陉口,号稱二十万”),而韩信却打破了这种惯例,号称数万,实际上就是数万。这种违反常规而示弱的做法就是为了麻痹敌军统帅,诱使他做出主动出击的错误决策。   读懂了这些,我们就能窥探到韩信用兵的特点——不按常理出牌,而这次战役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不按照兵法列阵,以二千军旗充当千军万马,每一次违背常规的做法,都收效显著,难怪陈余在面对韩信时会一败涂地、身首异处,也难怪司马迁在记录本次战役时会浓墨重彩、不惜笔墨。
  2.时而有礼,时而傲慢——分析人物反差言行的缘由
  传记中人物的言行有时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韩信对待手下败将的态度,和对待战友的态度就是如此的大相径庭: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羞与绛、灌等列。”“生乃与哙等为伍。”
  对待李左车,韩信放下身段、礼厚辞谦;对待绛、灌、哙,韩信傲慢无礼、一脸鄙夷。为何韩信的态度会有如此的反差?韩信和李左车那是惺惺相惜,李左车的计策没有打动陈余,却打动了韩信,有如此谋略的人理当值得敬重:绛、灌、哙只是一群勇猛的武夫,就算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也不配与之同列。所以,有礼或傲慢,和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无关,主要的依据是是否有谋略,是否有才华。
  3.无行之人也有大志——看清人性的本真
  人不是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人性是复杂的,韩信为布衣时,就让人读不懂他究竟是一个怎樣的人: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韩信“志与众异”,如何得知?从母亲去世后的安排可知,那是王侯将相才会做的安排(“令其旁可置万家”),韩信当时虽然贫穷,其志却不小。但韩信又是一个看似“眼高手低”的人,他不能被举荐为吏,不会也不愿意“治生商贾”。他的“无行”,并不是道德低下,而是不会谋生,“常从人寄食饮”。普通百姓没有看清韩信的本真,只看到他“无行”的一面,更无法理解他的大志,所以“多厌之”。

四、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篇《淮阴侯列传》,师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探究出那么多有意义的趣味。举一反三,师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品读出《史记(选读)》之美。比如,通过发现《高祖本纪》中高祖的狎辱诸客、踞见郦生、戏谑老父等相似情节,就可以探究高祖不易察觉的形象特征:通过比较屈原和司马迁都不被世人理解这一相似之处,就可以探究作者对屈原隐藏的态度:比较《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不肯竟学”和不听范增之言的相联之处,就可以探究出情节发展和项羽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赵王必须参加渑池会,但临行时却只有廉颇一人向赵王进言这一“矛盾之处”,就可以探究廉颇人性的本真……
  一篇传记,比较探究的策略不局限于上文所列举的。因为司马迁坚持事理,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以要指导学生发现人物身上的优缺点,运用辩证思维探究一个人身上复杂的人性,比如《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傲慢与有礼,《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睚眦必报和爱兵如子等:因为司马迁擅长刻画人物,能达到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效果,所以要指导学生在分析人物时通过发现文中人物前后的变化,探究人物改变的缘由,比如《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誓灭刘邦、犹豫不定、放走刘邦等:因为司马迁善叙事理,其文疏荡,所以要指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详略不同之处,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缘由。比如《淮阴侯列传》中“背水一战”为详写,其他战役皆为略写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这一评价概括出《史记》最显著的特点——严谨性和文学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研习文本时,大可利用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比较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比较意识;引导学生科学地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探究比较点,挖掘文本真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A刊第12期刊登了天津师范大学张琪老师的《历史语境下刘兰芝所受教育与悲剧命运的关联》一文,其解读视角的高度、视域的广度,非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及。但是,对于张老师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解读,笔者觉得似乎不太合乎有关诗歌解读的常规。“诗无达诂”,一般地讲,对诗句的解读,既不能像散体文言文那样直译,更不能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精确考证。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如果硬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加以验
我们这代人的人格结构有欠缺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我看你的择业,是讲究对口分配的,你一个记者怎么会是这种专业的?是你自己选择的么?  杨继绳(以下简称杨):说起来是40多年以前了,我中学时代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那时记者在我心中是个神圣、崇高的字眼,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我尊敬的一些历史人物都是办过报纸,写过稿子的人。做记者不仅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重要的是能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8%的农民认为土地调整是合理和应该的;只有13%的农民认为“不应调整土地”。还有近半数农民虽然反对大面积调整,但可以进行“小调整”。对于农地调整的原因,农民最普遍的回答是“如果不调整k地,有的家庭人多地少,有的家庭地多人少,不公平”。    如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算起,土地承包经营在农村实行快30年了。虽然30年仅仅是历史的瞬间,但却是一代人的时间。  绝
如果不是简单地指责巴方的纵容庇护政策,印度更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治理失灵问题。    7月21日,印度和肯尼亚警方都宣布逮捕了一些涉嫌参与孟买7·11火车连环爆炸案的人员,其中包括一名涉嫌参与策划了1996年和1998年印度新德里爆炸案、2002年肯尼亚蒙巴萨天堂饭店爆炸案等30多起恐怖事件的恐怖头目。这无疑是印度反恐部门的一大胜利。可是,让印度外交和情报部门开心不起来的是,原定于21日举行的印巴外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然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却是核心素养培养比较薄弱的
1949年以后。这片掩埋着240多名民族英雄的墓地,失去了正式的名称和应有的名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在风侵雨蚀、天灾人祸中,渐渐消亡,那些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的亡灵落得无处安顿的下场。  1944年12月9日,湖北麻城上空硝烟弥漫,李景熙一个人架着美式战机与日本机群搏杀。孤军奋战的空军上尉没能躲过日机的围击,P-40战机被击中,炸成碎片,战友们
在日本汇率改革时代主管日本中央银行国际关系的前副行长绪方四十郎先生,目前是三边委员会亚太区副主席及“the Groupof Thirty”荣誉成员。1950年至1986年,绪方四十郎先在日本中央銀行东京、伦敦和纽约等支行工作,后升任日本中央银行副行长,主管国际关系。1986年至1991年他也曾出任日本发展银行副行长。  绪方四十郎过往亦曾担任过联合国财务顾问委员会主席、巴克莱银行及东京附属信托银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论述:“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等。  镇巴是一个文史资源丰富的县,美丽的山水风光、红色文化、苗民文化、镇巴民歌、民俗风情等都是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自觉主动将丰富的地方文史资源纳入语文教学
一个只有40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产生了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空调这些著名品牌,虽说还不至于让中国人产生危机感,但它近年来在文化上的崛起,特别是它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让不少中国人至少在感情上难于接受。   《我的野蛮女友》这样的现代题材,在中国风靡一时,只是有几个老夫子私下嘀咕,“人心不古”。而《大长今》这样的历史剧能在中国独领风骚,就让人想不通了,像中国这样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国家怎么反而没有搞
山东是高考大省,是第二批新课改的省份,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山东省2020届第一份高考语文模拟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份试卷是山东等四省市参加新课改之后的第一份全省模拟考试试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份试卷既是山东等四省市2020年高考的风向标,也必将成为江苏省等第三批参加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命题指南。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这份试卷体现出了三大鲜明特征。  一、在未来素养与传统价值中寻求平衡点  这份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