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军阵塑造的指导思想探究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陵兵马俑军阵塑造的指导思想是:“政胜”强军战略,“奇正战术”理论,“排兵布阵”理论,皇权至上思想。“事死如事生”理念。
  [关键词]秦兵马俑;军阵塑造;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K87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10-0121-02
  
  秦陵兵马俑军阵的塑造,创造了奇迹。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形象之逼真,寓意之深刻,布局之奇妙,堪称世界之一流。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没有能与之相比的。这种如此宏大,如此壮观,如此布局,究竟是以何种思想为指导塑造成的?有人论证说,兵马俑是根据秦始皇求大、求多、求侈和强军富民思想塑造的。但笔者认为,只是论证这些还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多种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吸取各家所长,结合秦国征战的实际创造出来的,所以,它是多种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秦陵兵马俑军阵是“政胜”强军战略思想指导的产物
  
  战国初期,形成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强的争霸中,秦处于弱势地位。为改变这种地位达到争霸的胜利,从秦献公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强军富民。如废除人殉制度、编制户口、迁国都于栎阳,推广县制等。秦孝公时,其弱势地位仍未改变。河西之地为魏国所控制,各诸侯国视秦国为“戎、狄”,会盟都不让秦参加。秦国认为这“丑莫大焉”,于是发奋图强,下令求贤,振兴国家,任用商鞅大力改革。商鞅首先提出了“政胜强军”、“以战立国”的战略。他认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强兵,“政胜”是战争胜利的基础,重农战、尚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所谓“政胜”就是用政令控制人民。《商君书·说民>指出:“政胜其民,兵强,民胜其政,国弱”。为贯彻这个战略思想,他还提出了“奖励军功,严征私斗”;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田宅;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制,确立封建土地制;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等措施,特别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即凡立有军功者的,各按其功劳的大小,受予爵位;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又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除去宗室的属籍。经过变法,使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实现了秦国由弱到强的转变,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出现了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的情况。这样,秦军不断壮大,史称“车千乘”,“马万匹”,“兵百万”,常打胜仗。据《史记》记载,自献公起,经孝公、惠文王、昭王、赢政(公元前364年到前234年的130多年间)进行重大战役21次,杀敌169万人,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后,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6年来灭燕,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1年灭齐,终于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可见,“政胜”强军,以战立国的战略思想及其战略措施,是秦战胜六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也是秦始皇最得意,最自豪的东西。所以,始皇帝不惜代价塑造庞大的兵马俑军阵作为随葬品就可想而知了。
  秦始皇陵兵马俑随葬坑是秦百万雄师的缩影。共有4个,考古工作者编为1、2、3、4号坑。其中4号坑空白,其内涵不得而知。1号坑最壮观,呈长方形,面积14000多平方米、容纳兵俑6000多件。2号坑占地6000多平方米,平面为曲尺形,是个多兵种坑,有俑士近千件,3号坑,是凹字形,面积250平方米,形制特殊,内有战马一匹,武士俑64位。所有兵俑身高1.25米—19.6米,体魂健壮,容貌各异,衣着整齐。这种宏大壮观,雄姿威武的军阵,正是秦国强军富国、以战立国的显示。而兵俑精神饱满、勇敢乐战的风貌,显然是秦军战略思想及其战术措施发挥作用的结果。
  
  二、古代“奇正战术”理论的运用
  
  古代军事战术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奇正战术”就是一个重要战术。所谓“奇正战术”,正如孙武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闱其特点是把兵力分成“正兵”和。奇兵”,作战时正兵与奇兵相配合。战国后期,尉缭发展了“奇正”战术。他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所著《尉缭子》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在宋朝颁发的《武经七书》中,把它同《孙子》等并列为军事教科书。他在讲述“奇正”战术时说:“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胜者也”。一般地说正兵先行动,奇兵后行动,竟究哪个先行哪个后行,要以能制胜敌人为原则。这种“奇正”战术,在秦陵兵马俑坑体现得十分突出。兵马俑坑布列着步兵、车兵、骑兵三类。步兵中包括跪射和立射式的驽兵和一般武士。车兵包括御手和车士。从职务上讲有将军、武官和武士。所谓“正兵”就是通常说的主军,所谓“奇正”就是佐军。一号坑体现主力部队,主要由步兵、车兵组成,是“正兵”。二号坑是多兵种混合编成的特种部队,是“奇兵”,佐军。两坑在位置、兵种、阵法和战术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在位置上看一号坑俑在右,二号坑俑在左,符合“左右阵行”主军在右的排列原则。从阵法上讲,一号坑俑方阵属于整体排列,战术上只能统一行动。二号坑俑,分四个小方阵。一是步、驽兵方阵;二是车兵方阵,即轻车部队;三是兵、车、骑三兵种方阵,即重车部队;四是骑兵方阵,具有明显的机动灵活的特点。就兵种结构和兵力部署而言,一号坑俑不仅是由步兵、车兵组成,而且人数相当二号俑坑的3倍。如若遇敌,一号坑主力军,即正兵,则以正面纵深抗敌,二号坑特种部队,即奇兵,机动灵活,或者在敌人侧翼迅速组成一支驽兵轮番射击的火力网,或者进行远程奔袭和迂回分割、包围敌人,做到出奇制胜。秦军同六国交战中,常打胜仗,最后统一六国,与它创建多兵种,使用“奇正”战术,关系很大。这个论断,绝非臆想。其实秦兵马俑坑的创造及其布局设计,不是偶然的个人行为,它是秦军长期作战获胜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奇正战术”理论运用的结果,是其理论的具体体现。
  
  三、秦陵兵马俑军阵的塑造是以“排兵布阵”理论为指导
  
  关于“排兵布阵”理论,孙膑主要论述了“方”、“园”、“疏”、“散”、“锥行”、“雁行”、“钩行”、“玄襄”、“水”、“火”等十种阵法,而且特别强调阵势要“有锋有后”,他以剑作比喻说:如果阵势没有锐利的前锋,则犹如“剑无锋”,虽有勇兵也不敢前;如果没有坚强的后阵,就好像“剑元首链,虽巧士不能进”。“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尉缭发展了孙膑的排兵布阵理论,他提出了“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的理论,就是说列阵要周密,遇敌进攻时则攻不破,前锋要疏松,向敌进攻时便于战斗。又提出“常阵”与特阵的问题,特别强调“常阵”的布法。他说:“常阵皆向敌,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是说正常的摆阵都向敌人,当然也有面向内的,也有面向外的,有立阵、有坐阵。面向内是保护阵中的安全,面向外是为防备敌人的突袭,立阵是为了行军,坐阵是为 了安营。还提出了阵法与战术相结合的“必胜之术”。他说:“意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胜之术也”先以正面主力与敌交战,然后从侧翼出奇扼塞敌军之退路,就是必胜之术。
  上述这些排兵布阵理论,在秦陵兵马坑俑也有鲜明的体现。先就一号坑讲,其前端有3列横队,每列68个兵俑,共计204俑,构成前锋军阵。每个兵俑几乎全部是身披战袍,手持弓弩,是一支轻装弓箭手。横队之后,布列38路而面朝东的纵队,由6000个兵俑和40余辆车组成,构成军阵的主体,为主力部队,也称“常阵”。其兵俑个个身披铠甲,手执较长武器,显然是重装步兵阵。这正是前面提到的“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理论的具体化。在纵队两边各有一排面南面北的俑兵,其后还有一排面西的横队和两排面东的横队,担任警威任务,是哨兵队。再就二号坑讲,正如前面提到的是由4个小阵或单元组成的而又是4个兵种构成的特殊兵种。是“奇兵”,也称特阵。第一单元由334个驽兵俑组成的小方阵,前端有两横队,每列有跪姿弓箭手俑30个。横队之后为14列纵队,每列有立姿弓箭手俑20个。第二单元是以64乘轻车兵组成的方阵,列阵形式是横、纵各为8列,每乘战车有甲士俑3个。第三单元是由19辆战车和百余个随车徒兵俑组成的方阵。第4单元是由战车6辆、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个组成的骑兵阵。这四个单元既是有机联系而构成的大阵,又是相对独立、机动灵活的4个小阵。把一、二号坑兵马俑的布阵联系起来看,显然是尉缭提出的把阵法与战术结合的“必胜之术”的体现,也是“常阵与特阵结合”、“奇兵”和“正兵”配合思想的反映。
  
  四、秦皇权至上思想的生动体现
  
  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自以为功高三皇,德逾五帝,夏、商、周时代的历史传统,都不足以显其至高、尊贵的现状,于是便创建了一系列历史第一,世界未有的事情。首先开创了“千古一帝”。秦政认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使“六王成伏于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经廷议,将名号定为皇帝。皇帝之“命”为制,皇帝之“令”为“诏”,皇帝自称作“朕”。认为“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予以废除,“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闻从此,秦政被称为秦始皇。这样就创建了中国把“国王”改为“皇帝”的新制度。与此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基本内容的高度集中的封建制中央集权国家。接着筑长城、修宫殿、造陵园等,其中造陵园是秦始皇帝至高、至上、尊贵思想和大、多、侈作风的一个突出表现。
  秦始皇陵园在临潼东5公里的骊山北麓,又称骊山陵园。陵园的布局模仿都邑建制,它以始皇墓为中心,由城垣.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随葬坑、陪葬墓等构成。它们有机地组合布列在一个5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与周围的山、原、河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气势宏大壮观,实为天下第一。其中的陵墓上筑有高大的封土堆,“高达五十余丈”,约合115米。墓内情况,据《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就是说墓穿越三泉即潜水层,以铜液铸塞棺椁,墓室造有宫殿模型并排设百官位次,上绘天纹图,下设自然景象,用水银制成可以流动的百川、江河、大海,装有触发自动式暗驽和长明灯,埋藏大量珍奇异宝。其豪华程度可想而知。城垣分内外城。内城占地78万平方米。北面开两门,东、南、西各开一门。外城203万平方米,四面各有一门。在陵墓封土以北的内城垣内,相继建造寝殿和便殿,供墓主日常居住、饮食和休息、闲宴之用。在内外城西垣之间,建有园寺吏舍,供掌管陵寝日常祭祀的食官休息住宿。陵园内陪葬坑有多种,主要有:①铜车马坑,②马厩坑,③珍禽异兽坑,④兵马俑坑。这些陪葬坑中,兵马俑坑气势最为壮观,铜车马精美绝伦。对兵马俑的布阵气势及其所体现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前面已经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里不再重复。值得一提是,它那规模宏大的军团,气势磅礴的阵势,威武善战的英姿,的确生动地体现了秦始皇帝至高、至上、至尊和求大、求多、求侈的皇权思想。至于铜车马,则是更上一层楼,它把古代车马推向高峰。它有宏大的形体,准确的造型,华贵的装饰,完满的驾具,精湛的制造工艺。它有容有盖,四面屏蔽,能坐能卧。不光能遮蔽形容,还能遮阳、避雨,挡风、防沙。有门有窗,启闭自如,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可以说是乘坐最安全最舒适的车辆,犹如今天的高级小轿车。秦始皇正是以此神化皇权。所以,铜车马坑与兵马俑坑一样,也是体现秦始皇至高、至上、至尊的一个典型随葬品。
  
  五、“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具体实践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有一种宗教性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灵魂在所谓阴世间和阳世间一样生活,人们在生前所需要的,死后都要有。就这样便产生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古人云:“事死如事生,礼也。”“事死如事生.事之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是古代对丧事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可以说是古老的传统观念。按照这一理念,古代人,尤其是封建统治者、达官贵人,对陵墓的建造愈来愈讲究,随葬品愈来愈丰富、愈来愈齐全、愈来愈珍贵。今天的历史文物许多来源于此。秦始皇自恃功高盖世,他办事总是图大、图新,至尊、至贵,似乎一切都要超过前世。他不仅生前这样,死后还要永远延续下去,因此,把生前拥有的一切,都模拟于地下,造地下王国,使地下王国成为地上王国的再现。所以,他不惜代价,竞动用70余万民工为自己建造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陵园.成为他永久的王国,以显示他万世威风。由于他以强军取胜,登上“皇帝”宝座,兵马俑自然成了陵墓的重要随葬品,以显示他的地下王国的强权实力。因而,以兵马俑体现“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再恰当不过了。
其他文献
摘 要:执政党的软实力源于民众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对其政治价值观的追随,乃至其作为执政党的亲和力。廉政文化建设为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培育廉政价值观,增强党的政治价值观的感召力;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保障体系,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说服力;创新廉政文化传播载体,增强党执政形象的亲和力。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软实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民间金融活跃的现实以及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民间金融的重要性在政府的政策法规下始终没有得到主流金融的认可。其经营行为仍处于“地下”、“非法”状态。事实上,政府应当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允许其在给定条件下合法经营,并将其纳入政府监管体系中。降低其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  关键词:民同金融;金融抑制;合法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摘要]基于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对法国里昂城中露天市场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些露天市场的存在,在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贡献经济职能外,还反映出法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深刻的城乡互动结构,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城乡间的“人格”交流,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文化培育,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他途”。这些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城乡互动;露天市场;“人格”互动;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
[摘要]近年来,社会底层百姓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那些与底层百姓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作家们,以饱蘸血泪的文字,直面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在或理性冷静或激情难抑的真切叙写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无酸楚、凄切的生活画面,具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省世意义。  [关键词]底层写作;百姓苦难;呈现;人道情怀  [中圈分类号]12
摘 要:面对工业的迅猛发展,美国高校不甘寂寞,变成了工业社会的服务站,大学沦为培养技术员的职业学校,大学的理性丧失,陷入专业主义、孤立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困境。面对职业教育主义浪潮冲击下迷失的美国大学,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高举人文主义旗帜,认为大学应成为真正的学问中心,实行以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为教学内容的通识教育,如此,才能使美国大学回复到传统大学的正途。面对今天的中国
摘 要: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仅决定了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全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山区农村,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渠道单一,政治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强民间合作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才能提高农民的政
案例背景  现代教育不断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所在。在这种新的教育生态化环境中,学校单方面是很难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只有积极适应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展开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接受更为高效的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外许多的教育专家都在呼吁家庭要与幼儿园配合,家长要和教师进行配
摘要:司法建议当前所面临的效果难题在本质上与其功能定位有关。在现有框架中,司法建议被定位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种定位内在地包含了对建议效果的追求,但同时却因为忽视了法院在提出解决方案上的能力限度、与被建议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在问题解决上的立场差异,使所提方案难以得到采纳落实。应当从法律系统内部产品属性出发,将司法建议重新定位于“问题指出者”,突出问题描述分析而淡化对策措施,使司法建议从对效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上层建筑的改進,使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但这不是资本主义永恒性的象征,而是社会主义因素持续增长、最终必然胜利的预示;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验证。在全球经济重大变革的过程中,与其说西方国家自我肯定的成分在增加,不如说是自我否定的因素在成长,社会主义的条件在实践中逐步在形成。  关键词:当代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运动。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网络反腐起源于公众舆论活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网络反腐由公众单向表达逐渐转变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逐渐朝着合作共治腐败的方向发展。作为公共治理的运动过程,网络反腐解决了中国公共治理的工具困境,在共同聚焦于腐败这一议题后,基于对善治目标的追求,各参与主体正在努力实现行为模式的转变,共同促进网络反腐的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