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顾名思义,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文字。可见,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培养,且口头语言排在了第一位。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不少这样的现象:“小作家”上台念佳作断断续续,声如细蚊;“常胜将军”回答问题,面红耳赤,辞不达意;班干部对同学作动员,主题含糊,啰啰嗦嗦……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重“写”轻“说”,忽视了对学生的口才培养。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可以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1、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初中语文教材那些篇幅较短小的精典文章,一定要求学生熟背,在背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用有感情的语调诵念。 如果学生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那何谈说呢?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2、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3、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4、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5、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一日谈”栏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辅导得法见效更快。
我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例如校园里的一座假山、操场,教室门前的石榴树、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两三个人同说一个话题,初步搭成说话的框架。此外,我还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叙编故事。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说话能力了,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借师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 对一些能进行摹拟表演的课文,如《变色龙》节选若干片段,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表演结束时,课文的主旨也就在演的过程中悟出来了。
总之,“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要求,是新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电话:13879185178;信箱:958178319@qq.com)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可以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1、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初中语文教材那些篇幅较短小的精典文章,一定要求学生熟背,在背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用有感情的语调诵念。 如果学生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那何谈说呢?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2、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3、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4、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5、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一日谈”栏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辅导得法见效更快。
我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例如校园里的一座假山、操场,教室门前的石榴树、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两三个人同说一个话题,初步搭成说话的框架。此外,我还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叙编故事。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说话能力了,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借师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 对一些能进行摹拟表演的课文,如《变色龙》节选若干片段,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表演结束时,课文的主旨也就在演的过程中悟出来了。
总之,“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要求,是新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电话:13879185178;信箱:958178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