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明确教学目标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追溯源头,追问本真。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恰当地设定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具体而言,大致要做到三方面。
  一、制定教学目标既要明确而具体,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以“上海版《牛津英语》4B教材Module 3 Unit 1 P37的Look and read”为内容的校际联动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分析教材之后,由主要备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谈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主要备课教师提出了两点重要内容:一是听懂并学说above,at,between,near,top,bench,temple和Where is …? What color is it? It’s red.二是在描述图片的问答中,学习使用介词。
  其次,针对主要备课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参与集体备课的其他教师开始讨论。教师甲指出:“用‘听懂学说’这样的词语描述教学目标,虽然比较明确,但是不够完整。另外,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读写训练。可是,在主要备课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没有体现这一部分。”主要备课教师觉得:“写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抄句子就可以。”教师乙指出:“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抄写句子能检测学生对‘Where is …? It’s …’等句型的运用吗?”教师丙认为:“可以先让学生口头描述图片,然后把句子写出来,即可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丁认为:“应在特定的情境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可以这样写:在描述自己的文具的过程中,练习运用介词写句子。”教师戊提出:“教学目标描述应更具体,应写明是哪些介词。”
  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既要明确而具体,又要有意识且自觉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巧用策略制定教学目标
  《2012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中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这五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研究《英语课程标准》的分级要求,将教材与《英语课程标准》对照,明确本级别的各项具体目标。只有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例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第六册中的Module 10中的Preparations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英语课程标准》中与本模块有关的分级要求。然后,再用替换、拆解、组合的策略分解《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1.替换策略
  替换策略,即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本模块中的一个目标主题替换原来《英语课程标准》分级要求中的一个关键名词,从而形成教学目标。例如,对于《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五年级学生的要求之一——“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可用“美国文化、习俗”或“英国文化、习俗”替换“异国文化、习俗”,便形成本模块文化意识方面的一条教学目标。
  2.拆解策略
  拆解策略,即利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英语课程标准》拆解为几个互相有关联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五、六年级学生的要求之一——“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可将其拆解为“能在图片帮助下预测课文中的故事”“能在图片帮助下听懂课文”“能在图片帮助下建立联想”,由此便形成多条具体的教学目标。
  3.组合策略
  组合策略,即利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或选取多条《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联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例如,对于《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五、六年级学生的两个要求——“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可将这两者组合,形成“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兴趣地和同伴交流出行的准备”这一教学目标。
  三、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准确叙写教学目标
  在分解《英语课程标准》之后,教师就可着手叙写教学目标。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关注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这四方面。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目标描述的应当是学生的行为。即以“学生能……”开头,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省略“学生”,而以“能……”开头。行为动词是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例如,听、说、读、写、背诵、辨别、运用、描述(讨论)等。行为条件是指学生学习的限定条件或手段。例如,“在图片的帮助下……”“在板书的提示下……”“在读完课文后……”“在五分钟内……”等。表现程度是指学生所能达到的最低标准,用以评价学习效果或表现。例如,“能准确运用……”“能正确书写……”。
  归根结底,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遵循“对象是学生,具体可检测”的原则,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清晰,可观察、可检测。
  根据上述要求,就《新标准英语》第七册中的Module 4 Unit 1中的Happy Thanksgiving!一课,可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 thanksgiving,special,meal;能应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anksgiving/Christmas/Spring Festival? We have/say…”描述中西方节日以及在这些节日所做的事情,能够用英语对周围的人表达节日祝福和感恩之情;能正确运用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I,me,my,we,our。
  (2)能在图片帮助下听懂课文录音;能在学习课文后理解课文内容,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加工,写一段话描述课文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才能思考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最终落实语言的学习、训练、应用,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坐落于环境优美的樱花园小区内,傍依古韵悠远的元大都北土城遗址,比邻绮丽秀美的海棠花溪,是一处精雅别致的求知地。学校先后被授予朝阳区首批“普通中学示范校”“素质教育示范校”“课程建设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校”, 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更荣登“京城教育百所特色校”榜单。这所刚刚迈过而立之年门槛的学校是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自己的命运之途呢?
中国教师:到这样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做校长,您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王忠慧:之前没有预设的立场,有的是面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作为新校长到新学校,面临的挑战不太好预判。我的想法是不论学校地处何地,都应该努力成为一所学生家长和老师认可的优质学校。在这样的地区,家长对优质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同时由于各方面的资源有所不同,我所面临的,也是与以往我的经历不同的挑战,但是我坚信,如果我们所做的努力,不仅仅是关注学
家长是学校实现高效办学的重要力量,家长委员会是家长的自治组织,它能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协助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旨在增强家校沟通、组织家校活动,帮助家长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学生,经过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来,笔者就我校的家委会工作模式展开介绍。  
病魔缠身的父亲已卧床7年多了。这一年,他82岁。母亲的相伴守候,精心照料,受尽了千辛万苦,才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续。  父亲这一生,育有一子两女。自他被病折磨成“植物人”,躺在病榻上的那天起,我们更加牵肠挂肚。每次去探望父亲,都会看到母亲给他翻身、擦身、喂饭、洗头、洗刷弄脏的衣物。她还偶尔紧贴父亲的耳畔,时而喃喃私语,时而谈笑风生。母亲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任何话题他都明白。只是丧失了说话功能,只能用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教学内容,有线段上植树和封闭图形植树两类问题,其中线段上植树通常包括下列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只在一端植,另一端不植。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判断来解决“植树问题”。针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渗透对应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准确掌握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并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1]。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已经由“硬件改善”转向“软件突破”,尤其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软件建设。例如,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如扩大实施“农村义
对于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而言,想必都曾有过类似这样的体验: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或者班级里面,某个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而另有一些教师则显得不受学生欢迎甚至遭到学生的憎恶乃至攻击。对于一个对教育实践有着持续关注的人而言,身边想必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同样一个因为“捣蛋”出了名的班级,很多老师都带不好(这个班级往往因此被贴上“差班”的标签),然而,换了某个老师接手之后,班里的孩子却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很多学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美国最大权威民间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主任李·雷尼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巴里·威尔曼编写的《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和全球著名新经济学家、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所著的《数字化成长
“激励教育”,即运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就自己、服务社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教学实践,很多普通高中都自觉以“激励教育”为抓手,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于“激励教育”,我国古代先贤早已提出各种至理名言。例如:《论语》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
《社会心理学》(第2版)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书。  学生离不开群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的影响。那么,学生是如何与群体互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群体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读完金盛华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一书后,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现采撷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