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忠慧校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前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到这样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做校长,您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王忠慧:之前没有预设的立场,有的是面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作为新校长到新学校,面临的挑战不太好预判。我的想法是不论学校地处何地,都应该努力成为一所学生家长和老师认可的优质学校。在这样的地区,家长对优质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同时由于各方面的资源有所不同,我所面临的,也是与以往我的经历不同的挑战,但是我坚信,如果我们所做的努力,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而且还对他们的未来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付出就是有价
  值的。
  中国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王忠慧: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视界发生了极大变化,所以不论是身处乡村,还是身处大都市,教师的改变成为必须。教师之间的差距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差距。理念的不同源于教师的视界不同。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视界,教师内心的冲击才能发生。
  我认为教师不是不愿意改变,只是不愿意“被改变”。当他内心真得产生想改变想法的时候,改变才会真正发生。所以对于教师的发展,我一直倡导:要遵循教师成长的节奏,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不是“拉牛上树"。不论是建设基于欣赏、鼓励的教师文化、通过项目负责制激发教师校本研究的热情,还是实施教师的阅读提升工程、教师的学术积分奖励制度,都是循着教师成长的节奏,激发其自觉进行教育变革,助力教师集体和个人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爬坡。
  中国教师:学校在课改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离您设想的目标还有多少差距?
  王忠慧:课改行走了十年,大家已经熟识并认同了课改理念。课改最终要落在课堂上,落在每个学生身上。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让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在每个学生身上落实确实面临不少挑战。
  我们尝试首先通过语文一个单一学科,以“课例研修”的形式为载体,以“教研新文化”的建设为路径,推动了整个学科教师团队的理念更新和教学素养提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数学、英语、音乐、科学等学科教师主动加入课改行列,教师们投入和研究的热情令人感动,也让课改真正走入了教师心里;通过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思维导图进入课堂,学生讲学、学校课程小导游等形式,进而落到了学生
  身上。
  教育的效果不会与教学改进同步。有限的教育空间存在无限的教育可能。我们是面向未来而设计课程,面向未来而改进教学。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期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好学,自信,包容的健康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灌溉着我们的教育梦想。课改,我们仍旧走在路上。
  中国教师:在学校建设中,您最自豪的和最遗憾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王忠慧: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的话,这几年,在绿色教育生态的前提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业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这也是我校课改能够坚守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到遗憾,其实有很多,在过程中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恰恰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比如,学校周边的社区环境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学校被低矮破旧的“待整改区域”包围着,和周边林立的高档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低矮的小平房、拥挤杂乱的小摊以及狭窄的道路,在上下学的高峰期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学校、家长和周边社区居民都热切盼望这一环境能早日得到改善。
  中国教师:请谈一谈学校在您眼中的样子。
  王忠慧:如果让我简单地说,学校好不好,可以从每个师生的脸上看得到。我喜欢这样描述我的学校:学校应该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每日念念不忘的那些游戏和伙伴,带回家的满满回忆和故事,学会一项伴随一生的技能或者爱好;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田野,教师幸福的延伸;学校里应该有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发电机。我甚至这样天真的想着,从我的学校毕业的孩子,身上带有深深的学校特质,好学、自信、包容的习惯和品质,并且影响他的一生。
  (责任编辑:胡玉敏、孙昕)
其他文献
生活应是陈年的酒,既有呛人的辣味,又有醉人的香味。如果每天都是感觉痛苦抑或甜蜜,那么,这不是真正的生活,至少不能算做完美的生活。做教师尤其如此,虽然很多时候要面对一群很不懂事的孩子,避免不了要发脾气、发牢骚,但更多的时候是感受、体味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因此,我觉得,教师的职业——痛并快乐着。  工作14年了,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十四年来,我哭过、笑过、彷徨过;爱过、恨过、坚持过…… 
有幸得林崇德先生亲赐的《林崇德口述历史》一书,一气读完,感慨良久!  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林先生无疑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成功人士:全国劳模、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是教育界的楷模;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桃李满天下,是心理学界的泰斗。林先生何以能达此等境界的为师之道?不妨让我们认真研读先生的这本口述史,它不仅能启示我们许多为师之理,还能教导我们许多人生真谛。  一、以“真”为本  有幸聆听了先
同样的教学内容,产生的教学效果却不同,这一直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对于课堂教学,有的教师会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则以倡议建议为“任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指导,再小组讨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面向学生和社区的倡议书或建议书。之所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在于“任务”身上。第一位教师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过于依照教材
“2061计划”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跨世纪计划。1985年,恰逢哈雷彗星临近地球,改革计划又是为了让美国当今儿童—下世纪的主人,能适应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临近地球那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故取名为“2061计划”[1]。  “2061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计划,
路从花影过,人自柳荫来。  汽车驶过高楼林立的深圳30分钟左右即抵达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幅自然、闲适、恬静的画面扑入眼帘,我们仿佛来到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开车师傅善解人意地降下车窗,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丝绸般掠过臂膀,沁人心扉。我情不自禁深吸一口气,好甜!好爽!师傅将车速慢下来缓缓前行,眼前道路平坦宽阔,弯道和斜坡都恰到好处,高大的红棉、红白相间的紫薇、若隐若现的建筑如流动电影铺陈而来,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的兴趣与天分,让他们上重点、考名校,逼他们绘画、跳舞、弹琴…… 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使得孩子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困扰,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则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反抗性格。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固然重要,但了解孩子难以捉摸的心理、解决孩子令人头疼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王秀园老师的《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匠师,他们的教学技术无疑是圆熟的,甚至是高超的,但是这种教师缺乏思想和激情;第二种是艺师,他们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教态使得教学艺术化和浪漫化,但是这种教师同样使得教学漫无目的,流于形式;第三种是儒师,他们具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他们的视野始终局限在自己学科的世界里面;第四种是哲师,他们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
编者按:  鲜活的案例激起思想对接的火花,智慧的传递点燃教育开拓的热情。2011年10月19日,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之一的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迎来了此项培训的第三批学员,他们分别是来自青海、甘肃、重庆、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八位校长。在为期10天的跟岗培训中,参训校长跟随布吉高级中学的马锐雄校长深入了解了该校的“扬长教育”理念及其带来的学校跨越式发展成果,通过借鉴布吉高级中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与传统不同,整合课创设了新型的教学环境,变革了传统教学结构。可见,“整合”的实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相结合”
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坐落于环境优美的樱花园小区内,傍依古韵悠远的元大都北土城遗址,比邻绮丽秀美的海棠花溪,是一处精雅别致的求知地。学校先后被授予朝阳区首批“普通中学示范校”“素质教育示范校”“课程建设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校”, 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更荣登“京城教育百所特色校”榜单。这所刚刚迈过而立之年门槛的学校是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自己的命运之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