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是用不超过十分钟的时间,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与讲解的视频材料.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在任意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重复学习.微课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具有灵活、方便、重复、可选择等优势.
目前网络上开发上传的微课形式多样,少数微课极具创意,但多数微课设计肤浅,制作粗糙,内容混乱,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自微课的概念与形式出现以来,本人对微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多个微课.2014江苏省中小学微课大赛中,本人设计的微课《断电自感》获一等奖.现就本节微课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谈几点体会.
1 设计
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的精心构思,是设计一节优秀微课的关键.
1.1 选题
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可以选作微课的课题.但要制作一节微课,不能就教材中的一个课题作为微课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比较大,不容易在10分钟之内讲清楚,所以要将教材中的一节课进行分解,化解成的小课题可以在微课的时间内讲透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本节内容分为互感现象、自感现象、自感系数、磁场的能量.自感现象分为通电自感与断电自感,断电自感是本节二级课题下的、学生建立自感概念后的一个独立知识点,适宜制作一节微课.
本课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目标明确.断电自感首先是自感现象,断电自感现象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明显的意思就是产生高于电源电动势的自感电动势,而不明显指的是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比较小.微课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理解明显自感现象及其原因,再体会断电或电路中电流减小时产生的自感现象.
断电自感的知识基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和自感.
1.4 过程
(1)学生游戏,引入课题
游戏:挑选几名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手拉手并联在一个线圈两端,连接在电键和一节干电池上.
闭合电键,询问同学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反应没有感觉.
断开电键,老师和同学们同时震动了一下,询问同学这时的感觉,同学们反应有触电的感觉.
(2)介绍自感现象及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介绍:这种感觉来自线圈的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为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导体中电流的变化,阻碍不是阻止,仅起延迟电流减小的作用.
(3)自感现象实验演示
实验:介绍并连接电路,同时画出电路图如图2所示,在选择小灯泡时注意它的电阻要大一些.先闭合电键,观察到小灯泡比较暗,再断开电键,会发现小灯泡闪亮一下后熄灭.
(4)自感现象分析
教师: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稳定时由于灯泡电阻比较大,通过灯泡的电流比较小,灯泡较暗,而线圈的电阻比较小,电流比较大;电键断开时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立即减小到零,要通过灯泡构成的新回路进行放电,所以灯泡中的电流要反向,且灯泡中的电流比原来大,这是形成灯泡闪亮一下的原因.
学生:反向通过灯泡中的电流比较大的原因,是因为在断开电键时,线圈中产生非常大的自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远远大于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
(5)实验验证
实验:用电阻较大的电流传感器代替小灯泡进行实验,闭合电键稳定后,在某一时刻断开电键,在此瞬间,看到计算机显示电流传感器上的电流反向后减小,反向电流的最大值比稳定时的电流值大得多.电流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
作图:作出通过灯泡中电流随时间变化关系图,与计算机显示相同的结果,利用图象,分析灯泡和线圈中电流变化的特点.
学生:自感现象中“闪亮”一下的条件是小灯泡的电阻比线圈的电阻大得多.
教师:如果小灯泡的电阻比线圈电阻小,有没有自感现象?
学生:有自感现象,但看不到灯泡闪亮一下,不是明显的自感现象.
(6)小结
教师:本节微课从游戏、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研究了断电自感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断电自感现象,甄别这些现象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
2 制作
微课制作过程分为录像、录屏、剪辑三个过程.
2.1 录像
主要录制学生的游戏、演示实验、学生谈游戏活动的体会三个过程.统一学生和老师的着装后,用两架录像机录制一远一近的两段视频,近机主要录制需要特写的镜头,远机主要录制整个场景,录像同时录制音以获得真实的视频音频材料,以便剪辑时用.
2.2 录屏
录屏前制作上课时所用的ppt课件,并对课件美化,增加适当的图形动画,如在展示断电自感时回路中的电流方向,利用动画展示时的效果比较好;将微课中用到的结论或关键词句制作在幻灯片上,如课题、教材版本、自感现象、产生明显自感现象的条件等内容.
录屏使用Camtasia Studio v6.0软件,录屏同时录音,讲解幻灯片内容.在录屏时,最好请两三个学生坐在身边,面对学生讲解,这样讲出的语言更具亲和力,还可以通过观察这几个同学的反应控制讲解的速度.
2.3 剪辑
利用Camtasia Studio v6.0软件对视频材料进行编辑.将两台录像机录制的视频信号进行合理的分割并编号,将录屏产生的视频材料进行分割并编号,取用与脚本一致的视频材料,依时间和认知的顺序拖放到视频编辑的时间轴上,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进行适当的美化和调节,输出合适的视频格式,形成一节微课.
3 应用
本节微课在2014江苏省中小学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其它方面也发挥了它的功用.
3.1 示范
微课制作期间,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参与了盐城市教科院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物理“三微”助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断电自感》作为首个课题组中交流的微课,将制作过程、方法进行了推广.选题、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为后来市微课制作竞赛提供了范例.本节微课在多次市、县和学校组织的物理微课制作交流活动中作为一个完整的资料进行交流.
3.2 课堂
本节微课与《互感现象》、《通电自感》、《磁场的能量》等四节微课共同组成微课组,挂在网站上,同学们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六节《互感和自感》之前先下载学习,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就微课的内容,建构知识结构,深层次地挖掘可探讨的物理问题.微课为“翻转课堂”准备了素材.
3.3 再学习
学过本节内容的同学,对本节内容理解不到位,微课为他们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学习者可通过暂停、慢放等形式对断电自感中疑惑的地方仔细观看,也可将已经理解了的问题快速放过去以节约时间.
通过这次微课的制作和制作后的思考,所得体会为以后制作微课积累了经验.课题组将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推进高中物理新授课程的微课制作,建立高中物理助学系统.
目前网络上开发上传的微课形式多样,少数微课极具创意,但多数微课设计肤浅,制作粗糙,内容混乱,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自微课的概念与形式出现以来,本人对微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多个微课.2014江苏省中小学微课大赛中,本人设计的微课《断电自感》获一等奖.现就本节微课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谈几点体会.
1 设计
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的精心构思,是设计一节优秀微课的关键.
1.1 选题
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可以选作微课的课题.但要制作一节微课,不能就教材中的一个课题作为微课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比较大,不容易在10分钟之内讲清楚,所以要将教材中的一节课进行分解,化解成的小课题可以在微课的时间内讲透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本节内容分为互感现象、自感现象、自感系数、磁场的能量.自感现象分为通电自感与断电自感,断电自感是本节二级课题下的、学生建立自感概念后的一个独立知识点,适宜制作一节微课.
本课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目标明确.断电自感首先是自感现象,断电自感现象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明显的意思就是产生高于电源电动势的自感电动势,而不明显指的是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比较小.微课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理解明显自感现象及其原因,再体会断电或电路中电流减小时产生的自感现象.
断电自感的知识基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和自感.

1.4 过程
(1)学生游戏,引入课题
游戏:挑选几名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手拉手并联在一个线圈两端,连接在电键和一节干电池上.
闭合电键,询问同学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反应没有感觉.
断开电键,老师和同学们同时震动了一下,询问同学这时的感觉,同学们反应有触电的感觉.
(2)介绍自感现象及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介绍:这种感觉来自线圈的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为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导体中电流的变化,阻碍不是阻止,仅起延迟电流减小的作用.
(3)自感现象实验演示
实验:介绍并连接电路,同时画出电路图如图2所示,在选择小灯泡时注意它的电阻要大一些.先闭合电键,观察到小灯泡比较暗,再断开电键,会发现小灯泡闪亮一下后熄灭.
(4)自感现象分析
教师: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稳定时由于灯泡电阻比较大,通过灯泡的电流比较小,灯泡较暗,而线圈的电阻比较小,电流比较大;电键断开时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立即减小到零,要通过灯泡构成的新回路进行放电,所以灯泡中的电流要反向,且灯泡中的电流比原来大,这是形成灯泡闪亮一下的原因.
学生:反向通过灯泡中的电流比较大的原因,是因为在断开电键时,线圈中产生非常大的自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远远大于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用电阻较大的电流传感器代替小灯泡进行实验,闭合电键稳定后,在某一时刻断开电键,在此瞬间,看到计算机显示电流传感器上的电流反向后减小,反向电流的最大值比稳定时的电流值大得多.电流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
作图:作出通过灯泡中电流随时间变化关系图,与计算机显示相同的结果,利用图象,分析灯泡和线圈中电流变化的特点.
学生:自感现象中“闪亮”一下的条件是小灯泡的电阻比线圈的电阻大得多.
教师:如果小灯泡的电阻比线圈电阻小,有没有自感现象?
学生:有自感现象,但看不到灯泡闪亮一下,不是明显的自感现象.
(6)小结
教师:本节微课从游戏、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研究了断电自感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断电自感现象,甄别这些现象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
2 制作
微课制作过程分为录像、录屏、剪辑三个过程.
2.1 录像
主要录制学生的游戏、演示实验、学生谈游戏活动的体会三个过程.统一学生和老师的着装后,用两架录像机录制一远一近的两段视频,近机主要录制需要特写的镜头,远机主要录制整个场景,录像同时录制音以获得真实的视频音频材料,以便剪辑时用.
2.2 录屏
录屏前制作上课时所用的ppt课件,并对课件美化,增加适当的图形动画,如在展示断电自感时回路中的电流方向,利用动画展示时的效果比较好;将微课中用到的结论或关键词句制作在幻灯片上,如课题、教材版本、自感现象、产生明显自感现象的条件等内容.
录屏使用Camtasia Studio v6.0软件,录屏同时录音,讲解幻灯片内容.在录屏时,最好请两三个学生坐在身边,面对学生讲解,这样讲出的语言更具亲和力,还可以通过观察这几个同学的反应控制讲解的速度.
2.3 剪辑
利用Camtasia Studio v6.0软件对视频材料进行编辑.将两台录像机录制的视频信号进行合理的分割并编号,将录屏产生的视频材料进行分割并编号,取用与脚本一致的视频材料,依时间和认知的顺序拖放到视频编辑的时间轴上,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进行适当的美化和调节,输出合适的视频格式,形成一节微课.
3 应用
本节微课在2014江苏省中小学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其它方面也发挥了它的功用.
3.1 示范
微课制作期间,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参与了盐城市教科院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物理“三微”助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断电自感》作为首个课题组中交流的微课,将制作过程、方法进行了推广.选题、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为后来市微课制作竞赛提供了范例.本节微课在多次市、县和学校组织的物理微课制作交流活动中作为一个完整的资料进行交流.
3.2 课堂
本节微课与《互感现象》、《通电自感》、《磁场的能量》等四节微课共同组成微课组,挂在网站上,同学们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六节《互感和自感》之前先下载学习,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就微课的内容,建构知识结构,深层次地挖掘可探讨的物理问题.微课为“翻转课堂”准备了素材.
3.3 再学习
学过本节内容的同学,对本节内容理解不到位,微课为他们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学习者可通过暂停、慢放等形式对断电自感中疑惑的地方仔细观看,也可将已经理解了的问题快速放过去以节约时间.
通过这次微课的制作和制作后的思考,所得体会为以后制作微课积累了经验.课题组将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推进高中物理新授课程的微课制作,建立高中物理助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