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三个对比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有三个“对比”,教学中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一、“杀”与“不杀”
  先说“杀”。杀大黑骡子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断粮了,连野菜也找不到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战士们纷纷倒下了,再不杀牲口作为食物充饥,将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后果不堪设想。课文中的“饥寒交迫”“燃眉之急”等词语都说明了这一点。
  再说“不杀”。不杀大黑骡子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它劳苦功高,“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而且,彭德怀与它感情深厚,“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杀了这位“功臣”,显得“忘恩负义”,也不忍心。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找到“杀”和“不杀”的原因,通过“情”与“理”的激烈碰撞,逐渐使学生明白:“杀”是爱战士,“不杀”则是爱骡子,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这样,就使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了:彭德怀更爱战士们。
  二、“无情””与“有情”
  先说“无情”。下命令杀掉大黑骡子的不是别人,正是它的主人——彭德怀,而且态度极其坚决:一出口就是命令、大声地说、怒吼……甚至用枪逼着副官长动手。看来,彭德怀是真的要杀坐骑,杀在长征途中共患难的“战友”了。
  再说“有情”。在“无情”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彭德怀“有情”的一面:悄悄地分干粮给大黑骡子吃、背过脸去、摘下军帽、推开肉汤……看来,即使下了命令杀大黑骡子,也绝不是彭德怀对大 黑骡子无情无义,而是对同志的挚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让学生找到体现彭德怀“无情”和“有情”的语句,弄懂彭德怀对战士们的“大爱”战胜了对大黑骡子的“私情”,就能进一步体会到了彭德怀更爱战士们。
  三、“只杀”与“全杀”
  先说“只杀”。只杀其他5头牲口,留下大黑骡子,这仿佛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也是战士们提议的,把大黑骡子留下来,是没有任何人会提出意见和批评的。你看,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仍在请求。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换言之,大黑骡子是可以不杀的,它是彭将军的坐骑,它是“有身份”的,而其他的都是普通的战马。
  再说“全杀”。彭德怀认为,凡是部队里的牲口,一视同仁,全部杀掉,包括大黑骡子。
  教学时,可请学生对比、讨论,达成共识:“全杀”体现了彭德怀以身作则,大公无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风亮节。看,正是彭德怀对战士们的爱以及他的伟大精神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向前,终于战胜了天险,走出了草地:“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杀骡本为解饥寒,不杀更因功劳大。无情怒令杀坐骑,有情含泪上征程。”通过对比式的教学,巧妙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章主题的彰显也如同层层剥笋,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案例】“你的奇思妙想属于哪个领域?”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1学习类、2生活类、3军事类、4交通类、5其他类”。学生用手势表明自己想参与的小组。我很快扫视并做出
一、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交际  1.清楚表达,乐于交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形成轻松、自由的交际心理,让他们多点时间,尽可能多地表达。在训练中,教师有技巧地处理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让他们形成完整表达的能力,养成清楚表达的好习惯,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际训练中获得成就感,更乐于交际。  2.认真倾听,灵动交际。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听别人说话要认真、
期刊
期刊
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选白萧红的《呼兰河传》.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清新,感情真挚热烈,意境美好清纯,没有华丽词藻的运用,更不见高贵典雅的表达,语言文字透露出祖父与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