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da123sas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地方高校办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首要任务。本文即围绕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地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各大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注重培养这类的人才,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新课标的推出,在打破传统声乐教学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观点。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艺术作为一种修心养性的文化,许多国家都开设有声乐教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国家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音乐,到初中阶段,学生对声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国尤其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对声乐教学的学习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模仿”
  “模仿”学习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扬弃的行为对声乐教学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学习朗朗的钢琴艺术,他的代表作《哥德堡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黄河》都是经典之作。我相信,高校声乐学习朗朗的钢琴艺术与钢琴精神一定大有裨益。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学只是一味地模仿,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缺乏综合考虑,导致高校声乐教学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社会所要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课堂授课,也就是教师仅从自身的水平去理解声乐理论,参考极少的声乐理论知识的相关书籍。这种教学模式是存在一定偏颇的,但是老师还是照旧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误人子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了。老师一直以自己的思维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懂得转换课堂主体的教师,很容易就打消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与好奇心。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与时代和社会对声乐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相结合,严重限制了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忽视“实践”
  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学扎实了,有一定坚固的知识理论基础了,就可以适当安排声乐专业技能的实践表演了。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仅仅是强调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极少或者几乎没有高校安排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限制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加深自己对声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将学得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将无法掌握真正的声乐表演艺术,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一)重视实践课程建设
  声乐理论知识要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继而促进表演艺术更上一个台阶。单一的授课,同学们不但不会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还会逐渐对声乐艺术产生抵触心理。中国有句古话:“是骡子是马,要拉出去溜溜。”实践既可以检验同学们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演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学习《演唱技巧》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让学生登舞台练习和表演,可以促进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其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改善声乐教学方法
  视频和音频这些有声音、有动作的画面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興趣的不二法宝。老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认识乐器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首先以画面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这些乐器,“葫芦丝”“吉他”“小提琴”以及“萨克斯”等。其次可以利用中国的剪纸艺术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乐器,是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起点,学生争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对活跃课堂氛围有很大的帮助。
  (三)完善声乐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就相当于谱写曲子的一支笔。这个笔的构造只有是完备的,学生才能够谱写出完美的曲词。但是,极大多数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设施只有几种有限的器材,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只有给学生们搭建完整的平台,配置完备的声乐教学设施,学生才能够不受局限地学习声乐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成为时代和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要注重通过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迪迪.赵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声乐专业课程改革[J]. 黄河之声,2017(12).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艺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有效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质。现代教育研究表明,音乐艺术教育能够给学习带来良好的美学体验,使得他们更加充分地接触美、感受美并创造美,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感与聪明智慧的宝贵结晶,这也使得音乐艺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少儿合唱;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 【
【摘要】江门是中国侨都。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五邑地区民歌民俗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处处体现着华人华侨的风韵。本文主要通过对江门五邑侨乡民歌民俗文化现状的分析,探讨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品牌的现实意义和可行途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五邑侨乡;民歌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
兴趣是低年级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针对这一身心特点,教师应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这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努力的强度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这学期,“今天你发言了吗”这一教研活动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举措一经推出,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地分析文章,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在运用中促进理解。要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
萨穆尔·斯迈尔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培养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前初步理解新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复习和新知识有关联的已有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步骤。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下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