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诀”上好公开课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是每个老师教学生涯中无法绕开的一件事。如何上好公开课?
  教学设计有新意
  古人在谈文章“炼字”时,强调“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个标准也可以移用到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
  公开课所上的内容源于教材,听课、评课者作为同一学科教师,大都教过同样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要想让公开课出彩,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
  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关键是“读”透教材,要想做到这一点,备课时必须做到“裸”备教材。即不参照任何现成的教案,不受任何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框架的局限,通过自己反复研读教材,揣摩其中的“真意”,激发教学设计的灵感。一旦有了灵感就开始设计教学程序。思路和程序都清晰之后,就可以把它们变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涉及需要引用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及材料时,可以参阅相关资料,寻找教学资源。
  如果把教学设计的过程比喻成建造大楼,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就是施工图纸,而具体的知识内容则是砖瓦等基本建筑材料。
  课堂讲解需理清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每个部分虽然作用不同,但都不可缺少。课堂教学其实也有“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不仅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知识功底和对教材内容驾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清晰思路的引领下,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相反,教师上公开课时,如果不能理清教学思路、巧妙转换与过渡教学环节,肯定会让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感到费劲,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教学知识深挖掘
  教材是编写者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每个章节、每篇课文都有各自的重、难点,并和前后的知识有一定关联。教师作为联系教材和学生的中介,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深挖教材,找准重、难点,并想出巧妙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驾轻就熟。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站在教材之上立体化地观照、透视教学内容,理清来龙去脉,实现“四两拔千斤”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要精当
  无论什么形式的公开课,教师都会花费很大精力备课,这样必然涉猎很多与所要讲授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有时让教师爱不释手,但教学时间有限,这就决定教师必须对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大胆、合理的取舍,提炼出最重要的内容。
  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通常能依据学情特点较好地预测一节课所能讲授的知识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过程和环节的完整。
  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预测教学容量,会造成课堂容量过大,节奏过紧,甚至出现延时拖堂的现象,直接影响听课师生情绪。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公开课比赛中,评委要连续听很多节课,上课拖堂会导致评分受影响。
其他文献
秋风掠过,神奇的大自然为大地抹上一层金色,满树的绿叶也渐渐变黄,纷纷飘落。我不由地为落叶的不济命运叹息:  它默默地给大自然增添满眼春意,给人们悄然传达秋的讯息,自己却日渐枯黄、憔悴,最终化作泥土。  直到有一天,我才对落叶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静谧的秋夜,我踏着银色的月光,漫步在小区的石子路上,随手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托在手上,怜爱地望着它,倾听着它轻声的诉说——  我是一片乘风而来的秋叶,没
转弯的墙角里,雪白的墙面上没有一丝杂质,与对面灰黑的土瓦块形成鲜明对比。白墙角再干净再白,可它自始至终也不过是一面普通的墙角,然而就是这普通在我心中抹之不去。
众所周知,物体从高空落下时会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不过在物体下落速度不大的情况下,空气阻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让物体从高空自由落下,物体基本处于失重状态,等效于物体受到微重
当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田间耕作的农人也直起身,扛着犁头,牵起牛儿,从田埂的一边走向另一边。
石化能源总有用尽的一天,寻找新的替代品越来越迫切。继太阳能、风能等兴起后,生物能源也成为一条出路。
绿色,自然的精灵,上苍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每个人肯定都希望每天一睁开眼睛,窗外能有那么一抹淡雅的绿色,点亮一天的好心情。我的学校便是如此,无论是宽阔的操场,还是书声琅
2011年12月4日,北京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据环保局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数据,当晚19时,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0.437毫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程度。
命运总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或许遇上vae就是一个美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