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将语文知识合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在《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导入,重在激趣;课中交流,旨在“启法”;课外拓展,意在积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20-01
  《三打白骨精》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这篇神话故事选自《西游记》,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的动画与视频,如果教师在教授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这篇神话故事学习的兴趣就不浓。只有创新教材的使用,以“典”带面,辐射课外,促进课内外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课前导入,重在激趣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激趣导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的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导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他们就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在孙悟空两次打了白骨精后,唐僧对孙悟空说:“你走吧!”画面在这里停止,学生仿佛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当中,看到了孙悟空的不愿离去,看到了唐僧对孙悟空的决绝。这时,教師相机提问:“为什么唐僧要赶孙悟空走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认为,肯定是孙悟空犯了错误,师父才要把他赶走的;有学生认为是唐僧与孙悟空吵架了……这样的质疑问答在课堂一开始就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此时,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一看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什么,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文章的高潮部分,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再次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更好地总结出了文章的脉络。
  二、课中交流,旨在“启法”
  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会到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的妙处,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上的差异,也能在不同语气的朗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部分,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分别总结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在读出不同人物性格时需要用到哪种语气。这一阶段学生就会在亲近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例如,在读到唐僧这个人物的时候,因为他是和尚,所以要说话缓慢,充满哲理;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十分跳脱,在读的时候要稍稍快一些,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小组代表朗读的过程中,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对文中人物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逐渐摸索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时上讲台演一演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会对文章中的对话认真揣摩,也会反复练习人物的动作,如模仿猴子的动作、模仿妖精的妖娆等。在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学生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掌握了阅读的个性方法。
  三、课外拓展,意在积淀
  课外拓展并非只局限于课堂之外的教学,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主动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探索。这体现了课堂拓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于文本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介绍书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拓展视频,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去读一读原版的《三打白骨精》,看看课文中改编了多少内容,再说一说自己更喜欢课文的表达形式还是《西游记》中原版的表达形式。毕竟在原版当中,我们的孙悟空还是被唐僧赶走了,而最终师徒二人经过一段对话后冰释前嫌,并没有像课文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学生在阅读了原著之后,会对课文产生新的想法,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积淀自己的想法,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在描述相关的人物形象时就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素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内外阅读良好衔接起来,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课内外阅读的连接点,畅游在阅读的海洋里。只有在不断阅读中,学生才能积累到许多好词好句、好的写作素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最终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要]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直接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学科要借助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寻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研活动效能的途径。网络调查系统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可运用“腾讯问卷”,发挥活动的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网络调查系统;腾讯问卷;应用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物观察中感知升和毫升的存在,在具体的活动体验中感悟升和毫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对容量、容量单位等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一个整体。  [关键词]活动体验;知识内化;升;毫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36-02  升和毫升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既熟悉
[摘要]绘本故事是反映儿童生活的图画书,它鲜活生动,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小学生认识与学习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挥绘本故事灵动、传神的“说话”价值,引导学生们在思考中理解故事,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实现“learn for fun,read for fun”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learn for fun;read for
[摘 要]“学的课堂”旨在摒除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病,以“少即是多”的辩证思想,构建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课堂。“学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其特征是“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即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人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  [关键词]学的课堂;故事情境;实践活动;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57-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空洞的说教难以深入学生内心,一些道德规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辩论,注重对教材中小辩论的运用,让学生在辩论中体验、认知、感悟和实践,促进学生自然形成道德规范和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辩论;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7002  翻开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品德教育更应如此,人的品德行为首先建立在情感认知基础上,学生的行为是与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是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美好情感的人。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感在
编者按:我國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1989年颁布试行,1996年正式实施的。《规程》正式实施15年来,我國学前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办园体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办园体制多样化,社会力量办园凸显,尤其是民办园发展迅速,但办园质量良莠不齐;公办园逐渐减少,需求增大,收托压力加大。其次,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加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前弱势群体有所增加,除城市低保家
[摘 要] 师幼互动是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课堂互动分析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基于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视频案例,采用微观情境分析法和访谈法,立足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从认知建构、话语结构、具身认知以及“物”的参与等方面,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和师幼双方在此特定情境中的互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集体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个体经验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有效方式,能够引发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冲突和认识
我的阿吉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活和情感体验,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感受体验,从而内化知识,完善生成,发展心智,锻炼品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77-01  体验是深化理解、内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