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其从教的前提和取得教育成效的基础。教师要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培养学生,首先就应依照这种教育思想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使自身成为这种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者;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通过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感化实现。“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是什么样的人。”
关键词:教师;学生;培养
那么,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当今教育环境下,作为教育者如何实现自己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使自己成为学生榜样的好老师呢?为此,我认真拜读了众多中外教育大家的著作,魏书生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给我很多感触,一些做法和感受总结下来,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了解并关爱学生是教师成为精神丰富的榜样的前提
魏书生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也有这么一段类似的言论:作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如此,才能成功地实施教学教育。的确,教师热爱、关心、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在情感上与老师融为一体,那么,教师对学生教育才有成功的保证。《学记》中强调的“亲其师,信其道”正好阐明了这个道理。由此可见,了解并关爱学生是教师成为精神丰富的榜样的前提。
记得上届有个学生,他父母工作特别得忙,平时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的,老人家十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直接地影响到他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上学迟到,上课走神,作业经常没按时做完,还经常忘带,成绩自然排在班上最后。看到这些,作为老师,我们很着急担忧,这样下去,怎么了得?决定还是联系他的家长沟通一下,我们也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了孩子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很喜欢别人夸他,赞他,有些自卑。了解这些信息后,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很关注他,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和他聊聊天,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让他觉得老师很关心他,很喜欢他,觉得老师是一个好朋友,可以和老师说悄悄话。及时地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就当着全班表扬他,肯定他,帮他树立自信心,让他觉得学习是有兴趣的,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后来,他做作业也认真起来,书写越来越端正,速度也跟上了,成绩也一步步提高,后来在中考中,他的成绩已经上升为班上中上等。
现在回想,在对待他的教育问题上,我正是很好地运用了这点——首先了解并关爱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感情的交流。因此,要毫不妥协地反对在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和对教师无比信任的心情来到学校,但是“儿童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他们的良好愿望“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摧残致死”。为此,“教师要象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的纯洁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利益和幸福,完满的精神生活。”
二、人格魅力的感染、熏陶、感化是教师成为精神丰富的榜样的关键
教师就如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刻下烙印,对学生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细节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何其重要!对于此,我是甚为重视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塑造人类灵魂。所以我在平时教学及生活中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当好学生的镜子,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记得以前带初一时,有一次大扫除,当时我班负责打扫厕所,我让劳动委员确定打扫厕所的人员。过了一会,只见他哭哭啼啼地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让他们打扫水沟,他们说太脏了,都不肯干。”当时我非常地生气,怎么还有学生不听老师的安排呢?真想上去批评他们。可当我看到十一二岁孩子们稚气的脸时,我又冷静了下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家多是娇生惯养,很少有学生会打扫卫生。此刻我学会了理解这些学生的行为,同时也觉得这件事未必是件坏事,处理恰当或许也可以成为我给学生树立榜样的机会。在我的努力之下,终于疏通了。此刻站在旁边看我搞卫生的三个学生却低下了头,我让他们去休息,可他们站在那里不肯走,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我们错了,以后我们一定会把包干区打扫干净的。”看着他们诚恳的脸,我会心地笑了:“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很出色地完成任务。”就像预料中的一样,他们三个人从此很主动地为班级服务,其他学生得知此事后,也很尽心地投入到班级的事物中来。久而久之,我班的学生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让学生从内心上真正地接受了一次教育,“亲身躬行”、“榜样示范”,远比大声呵斥、强行责令教育的效果好。由于我注意教师自身的榜样化作用,学生自然也潜移默化了。教师就如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成为学生的参照物,深深的录进了孩子们的眼睛里,心坎里,时时让他们放映出来鞭策自己,督促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如果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也会被学生所模仿。
当然,要做到一个最好的老师,远不止以上几点,比如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不断反思,勇于创新;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等等,不过,在这里,我却想针对本书题目谈一点看法。《如何做最好的老师》中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对老师境界的一种束缚。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对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老百姓也说:“一山更比一山高。”只有不断的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追求更好,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最美的风景还在未来。追求更好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追求更好是终身学习的体现,追求更好是追求博学、追求课堂上的挥洒自如的体现。如果有一天学生问我:“您是最好的老师么?”我希望回答他们:“不,我能做的更好!”
关键词:教师;学生;培养
那么,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当今教育环境下,作为教育者如何实现自己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使自己成为学生榜样的好老师呢?为此,我认真拜读了众多中外教育大家的著作,魏书生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给我很多感触,一些做法和感受总结下来,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了解并关爱学生是教师成为精神丰富的榜样的前提
魏书生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也有这么一段类似的言论:作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如此,才能成功地实施教学教育。的确,教师热爱、关心、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在情感上与老师融为一体,那么,教师对学生教育才有成功的保证。《学记》中强调的“亲其师,信其道”正好阐明了这个道理。由此可见,了解并关爱学生是教师成为精神丰富的榜样的前提。
记得上届有个学生,他父母工作特别得忙,平时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的,老人家十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直接地影响到他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上学迟到,上课走神,作业经常没按时做完,还经常忘带,成绩自然排在班上最后。看到这些,作为老师,我们很着急担忧,这样下去,怎么了得?决定还是联系他的家长沟通一下,我们也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了孩子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很喜欢别人夸他,赞他,有些自卑。了解这些信息后,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很关注他,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和他聊聊天,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让他觉得老师很关心他,很喜欢他,觉得老师是一个好朋友,可以和老师说悄悄话。及时地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就当着全班表扬他,肯定他,帮他树立自信心,让他觉得学习是有兴趣的,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后来,他做作业也认真起来,书写越来越端正,速度也跟上了,成绩也一步步提高,后来在中考中,他的成绩已经上升为班上中上等。
现在回想,在对待他的教育问题上,我正是很好地运用了这点——首先了解并关爱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感情的交流。因此,要毫不妥协地反对在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和对教师无比信任的心情来到学校,但是“儿童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他们的良好愿望“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摧残致死”。为此,“教师要象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的纯洁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利益和幸福,完满的精神生活。”
二、人格魅力的感染、熏陶、感化是教师成为精神丰富的榜样的关键
教师就如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刻下烙印,对学生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细节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何其重要!对于此,我是甚为重视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塑造人类灵魂。所以我在平时教学及生活中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当好学生的镜子,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记得以前带初一时,有一次大扫除,当时我班负责打扫厕所,我让劳动委员确定打扫厕所的人员。过了一会,只见他哭哭啼啼地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让他们打扫水沟,他们说太脏了,都不肯干。”当时我非常地生气,怎么还有学生不听老师的安排呢?真想上去批评他们。可当我看到十一二岁孩子们稚气的脸时,我又冷静了下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家多是娇生惯养,很少有学生会打扫卫生。此刻我学会了理解这些学生的行为,同时也觉得这件事未必是件坏事,处理恰当或许也可以成为我给学生树立榜样的机会。在我的努力之下,终于疏通了。此刻站在旁边看我搞卫生的三个学生却低下了头,我让他们去休息,可他们站在那里不肯走,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我们错了,以后我们一定会把包干区打扫干净的。”看着他们诚恳的脸,我会心地笑了:“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很出色地完成任务。”就像预料中的一样,他们三个人从此很主动地为班级服务,其他学生得知此事后,也很尽心地投入到班级的事物中来。久而久之,我班的学生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让学生从内心上真正地接受了一次教育,“亲身躬行”、“榜样示范”,远比大声呵斥、强行责令教育的效果好。由于我注意教师自身的榜样化作用,学生自然也潜移默化了。教师就如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成为学生的参照物,深深的录进了孩子们的眼睛里,心坎里,时时让他们放映出来鞭策自己,督促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如果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也会被学生所模仿。
当然,要做到一个最好的老师,远不止以上几点,比如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不断反思,勇于创新;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等等,不过,在这里,我却想针对本书题目谈一点看法。《如何做最好的老师》中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对老师境界的一种束缚。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对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老百姓也说:“一山更比一山高。”只有不断的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追求更好,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最美的风景还在未来。追求更好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追求更好是终身学习的体现,追求更好是追求博学、追求课堂上的挥洒自如的体现。如果有一天学生问我:“您是最好的老师么?”我希望回答他们:“不,我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