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社会学科,长期以来,受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视。国内史学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认为,“历史教育既是综合的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人类文化的‘解释者’。历史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影响与真谛,培养人们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
历史学科是重要,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条件。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要消亡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在于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但曾经作为中学不可缺少的历史课,现在逐渐被边缘化了,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历史课越来越不被重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界和历史学人的深思。
历史课那么重要,现在为什么不被重视,新教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又该怎样应对,扭转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的现状。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历史课为何不被重视
现行的由教育部发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历史学科是中小学生必修的学习科目,并作为中高考科目之一。既然历史课这么重要,为什么就不被重视呢?
个中缘由放在首位的应当是社会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地方一些主管领导急功近利思想泛滥,产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极端认识。认为历史等在社会生活中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学科,都是副科,属于没用的科目。在这种思潮的毒害下,历史课教学在中学阶段普遍没有得到重视,甚至,一些农村中学,课表上虽然也列了历史课,但实际上却被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侵占了。
其次是历史课的自身特点。第一、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背诵量大,往往是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但学不好它,慢慢的就对历史失去了兴趣。第二、历史课教学内容与现实距离太远,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情感上很难形成共鸣,容易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没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不会去重视历史科目。
再次是考试制度。在今天应试教育仍有很大市场的教育界,历史学科在中考只占很少的分数,而且还是开卷,基本上对学生的升学影响不大。因此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学习语数外物理化学,为了升学,学生也就更不重视历史了。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课改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的大幕已经开启,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扭转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的局面。
1.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心态
要改变“副科”心态,树立对历史学科信心。要相信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中都是不能缺少的社会学科。只有历史教师自己真正重视起历史学科,别人才会重视。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充满信心,激情洋溢,用语言和行动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表从“要我学”为“我要学”。
2.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南,教育理论学习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无论要理解和接受新课改的理念,还是要完成新课改的目标,都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一句话,进行新课改教学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否则那样的教学就不是新课改教学。要交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历史教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的内容,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充实、丰富、提高的过程。
3.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改,历史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创设历史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做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可以利用各种如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设施,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示。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学生身临其境感觉,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教一些如顺口溜的记忆方法……
4.历史教师要重视教研活动,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
教研活动是教师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省教育厅搞的远程教育培训非常不错。通过网络培训能和其他地区的同事们和专家进行直接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是一门关系民族兴亡的社会学科,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历史教师们的心声。我相信,通过我们全体一线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历史学科重新焕发光彩,我们历史人一定会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历史学科是重要,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条件。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要消亡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在于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但曾经作为中学不可缺少的历史课,现在逐渐被边缘化了,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历史课越来越不被重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界和历史学人的深思。
历史课那么重要,现在为什么不被重视,新教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又该怎样应对,扭转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的现状。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历史课为何不被重视
现行的由教育部发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历史学科是中小学生必修的学习科目,并作为中高考科目之一。既然历史课这么重要,为什么就不被重视呢?
个中缘由放在首位的应当是社会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地方一些主管领导急功近利思想泛滥,产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极端认识。认为历史等在社会生活中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学科,都是副科,属于没用的科目。在这种思潮的毒害下,历史课教学在中学阶段普遍没有得到重视,甚至,一些农村中学,课表上虽然也列了历史课,但实际上却被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侵占了。
其次是历史课的自身特点。第一、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背诵量大,往往是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但学不好它,慢慢的就对历史失去了兴趣。第二、历史课教学内容与现实距离太远,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情感上很难形成共鸣,容易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没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不会去重视历史科目。
再次是考试制度。在今天应试教育仍有很大市场的教育界,历史学科在中考只占很少的分数,而且还是开卷,基本上对学生的升学影响不大。因此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学习语数外物理化学,为了升学,学生也就更不重视历史了。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课改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的大幕已经开启,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扭转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的局面。
1.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心态
要改变“副科”心态,树立对历史学科信心。要相信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中都是不能缺少的社会学科。只有历史教师自己真正重视起历史学科,别人才会重视。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充满信心,激情洋溢,用语言和行动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表从“要我学”为“我要学”。
2.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南,教育理论学习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无论要理解和接受新课改的理念,还是要完成新课改的目标,都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一句话,进行新课改教学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否则那样的教学就不是新课改教学。要交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历史教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的内容,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充实、丰富、提高的过程。
3.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改,历史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创设历史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做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可以利用各种如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设施,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示。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学生身临其境感觉,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教一些如顺口溜的记忆方法……
4.历史教师要重视教研活动,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
教研活动是教师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省教育厅搞的远程教育培训非常不错。通过网络培训能和其他地区的同事们和专家进行直接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是一门关系民族兴亡的社会学科,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历史教师们的心声。我相信,通过我们全体一线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历史学科重新焕发光彩,我们历史人一定会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