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同地区的家具表现形式r——从壁画墓及出土器物分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具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千余年来,低矮型家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宋辽以后,高大型家具普及并成为社会生活主流.近年来,大同地区发掘了多座元代墓葬,除壁画墓绘有的家具式样外,还出土了大量家具类模型.文章试以此为线索,根据大同地区元墓出土的家具概况,简要分析元代家具的功能、形式及装饰风格等.
其他文献
古玉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愈加凸显.文章以古玉为研究对象,探讨古玉收藏与鉴定的现状、问题及方法,期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从沉寂在库房中的藏品,到科学研究的载体,再到现今展览中的展品,都是藏品以不同的形式在博物馆中的定位.藏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需,也是展览展示的核心.从藏品到研究载体再到展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背后深藏的价值的演绎,通过展览最终传递“心声”,如何利用好、研究好、保护好、展示好藏品,让藏品“活”起来,让展览“精”起来,这个系统工作都需要创新.
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建筑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损坏,对古建筑进行及时的修缮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文章主要以晋祠难老泉亭保护修缮工程为例,探讨如何在修缮过程中遵循最小干预修缮原则,通过精心的管理,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以降低对原有建筑的破坏,全面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
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完成一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受到多元价值观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当前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力有所降低,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工作中,在思想上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并且能够用传统节日文化引导、启发更多的人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从这一角度进行教育活动的创新,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的发挥.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国家.目前我国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它们正是我国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实物例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建设的概念研究中,营造鲜活生动的展示空间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意义和发展活力.文章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载体,一方面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特点和展览对象的展览需求的双向分析,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空间具有从树立保护意识到产生文化体验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塑造中,需要细化文化设计的展示功能和相应表现形式,向受展者传递高效信息的非遗展示空间.
中国历史有很多历史名人和经典文化,其中影响力最大、被世界认可的就是孔子以及他的儒家文化.曲阜作为孔子的家乡,更是肩负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要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效发展旅游经济,从而促进曲阜历史文化的弘扬和经济发展的繁荣.文章以曲阜“三孔”为例,围绕如何保护和利用“三孔”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的保护为中心,对曲阜“三孔”建筑和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
中国共产党已拥有100年的建党历史,在我党成长的过程中,革命文物纪念的是一段历史,是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史,它代表的是近代以来英雄人物的奋斗历程,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观看革命文物,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是对英雄先烈的纪念,而且是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简述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保存现状、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要求和新使命、革命文物保护中利用的问题、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以及以创新的模式利用革命文物.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行业的不断发展,加上《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网络纪录片、综艺节目的播出,文物保护工作从幕后搬到了台前.与此同时,各大博物馆也相继推出了文物修复相关的展览供公众参观.文章以2019年在香港举办的“内里乾坤:故宫文物修复展”筹备期的文物修复视频影像记录工作为例,深入探讨文物修复过程中的视频影像记录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文物鉴定是文物保护利用的核心基础性工作,而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则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文章概述了国有文博机构文物鉴定人才的基本情况,对鉴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鉴定人才培养存在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规划、培训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鉴定实践教学和科技鉴定应用以及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