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采用华法林防治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8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2例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向患者介绍术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用药方案的特点,由患者术前自行选择术后用药方案。术后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设为华法林组(17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设为阿司匹林组(15例)。手术方式采用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华法林组的用药方案:术后第3天起,每日口服华法林2. 5 mg,并调整华法林的用量,尽可能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为2. 0~3. 0,服用1年;术后第3天起,每日口服双嘧达莫50 mg 3次,服用3个月;术后第3天起,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共5 d。阿司匹林组用药方案:术后第3天起,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服用1年;其他治疗同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行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功能及门静脉系统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变化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2月。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血栓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INR。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INR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两组患者术后无消化道出血症状和围术期死亡。(1)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第1周门静脉系统血栓总发生率为9/ 17,阿司匹林组为6/ 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华法林组患者术后第1个月和术后第3个月门静脉系统血栓总发生率分别为7/17和3/17,均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2/15和1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2)华法林组患者术后第1周和术后第1个月门静脉主干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 17和6/ 17,阿司匹林组为4/15和5/ 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华法林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门静脉主干血栓发生率为3/ 17,低于阿司匹林组的9/ 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3)华法林组患者INR由术前1. 30±0.17变化为术后3个月的1. 55±0. 38,阿司匹林组患者INR由术前1. 33±0. 14变化为术后3个月的1. 21±0.11,两组患者IN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13. 908, P<0. 05)。(4) 3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3~1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第3个月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示食管下段及胃底曲张静脉明显好转或消失。
结论华法林防治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流断术后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