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2009年,在极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主要发达经济体从第三季度起缓慢走向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反弹。发达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信贷持续收缩以及财政赤字日益扩大,个别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凸显,构成经济稳定复苏和长期增长的不利因素。预计201 0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09年的复苏势头,但是由于扩张性政策退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仍不能完全排除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
200g年,危机救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市场份额继续有所上升,全球金融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回暖。主要股指、大宗商品期贷价格和黄金价格等大幅回升;主要货币短期利率显著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受避险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美元除在年初走强外持续走弱。2019年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将受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主要经济体扩张性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响。
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应对,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也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今后,中国将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总体回升,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心建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
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08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3亿美元。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OFll)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7家机构QFII额度,追加批准9家机构QFII额度,共计3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86家QFII机构共计166.70亿美元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了94家外资机构的QFII资格,较年初增加18家。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其中证券资产237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82%,QFII持股市值约占中国A股流通市值的1.4%。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L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在已批准的94家QFII中,共有基金管理机构49家,商业银行21家,证券公司11家,保险公司2家,其他机构投资者11家。其中,共同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所占比例已达66%。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09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引进外籍管理人才100余人,提高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2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11.99亿美元。
2009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5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09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
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各项存款余额7018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0.7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0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9家。目前还没有外资战略入股上市证券公司的情况。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3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09年有一家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11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其中16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截至2009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 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60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3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20家,外资寿险公司27家,外资再保险公司6家。
截至2009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052亿元,较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长34.56%。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5%。
截至2009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990余家营业性机构,另有8家境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已在华开展业务。在华各外资保险公司运转正常,尤其是英杰华、保诚等欧洲保险公司在华业务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8.02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11%,比上年同期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6%1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6.27亿元,市场份额为5.2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7%、16.97%、8.46%和8.2%。
(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1 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不大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和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四家交易所会员单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准备,都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进行了交易。目前,四家外资商业银行会员按照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规定参与黄金市场。2009年,外资金融类会员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共交易黄金36,03吨,较2008年交易量增加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总量的0.76%。
5 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
2009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2009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2家,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9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有3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共有17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3家外资机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1221.5亿元,增长49.74%,占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46.84%。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3家QDII额度,追加批准1家QDII额度,共计90.79亿美元。其中,批准信托公司3家,共计6亿美元,基金管理公司9家,共计74亿美元;保险类机构2家,10.79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69家QDII共计650.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1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资格,已有10只QDII基金、1只证券公司设立的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738亿元人民币。由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技术准备比较充分、投资运作相对审慎,2009年,QDII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运作平稳;二是随着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行情快速反弹,QDII产品净值快速增长,三是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四是增强了海外投资管理能力,提升了跨国运作水平。
截至2009年末,中国保监会共批准 23家保险机构的QDII资格,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中国平安的QDII投资额度最大,为88.9亿美元,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集团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度分别为17.5亿美元,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根据有关投资规定,目前保险资金QDII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 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河内、阿布扎比设立分行,在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交通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子行。
截至2009年底,5家大型银行共有84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大型银行也开展了境外收购兼并活动,截止2009年底,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7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86.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2 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2009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4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实际注册资本总计44.95亿港元。目前,除国信和东方两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建外,已开展运营的内地证券机构香港子公司共12家。此外,经中国证监会同意,2009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52,86%股权,目前整合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7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2009年批准的有3家,在上述7家公司中,5家已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9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 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09年末,共有16个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了4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9家设在欧美、1家设在大洋洲、3家设在亚洲、31家设在港澳地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实力的更大提升。2009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对民安控股有限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用。
(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共有159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277.80亿美元另有大量的中国企业采用间接方式到境外上市。2009年,中国证监会共核准6家企业到境外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7家境外上市公司完成8次增发,合计筹资156.36亿美元。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867.7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21.11亿美元,增长3.23%,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47.9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美元,增长0.56%,占外债余额的42.61‰短期外债余额为221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4亿美元,增长5,31%,占外债余额的57.39%。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325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894.79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31%,占外债余额的23.13%。
在2542.7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2.32亿美元,占13.8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70.18亿美元,占34.22%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22.62亿美元,占36.28%;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51.54亿美元,占13.8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81亿美元,占1.68%,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5亿美元,占0.13%。
2009年1~9月,中国新借人中长期外债138.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35亿美元,下降49.4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259.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75亿美元,增长88.3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25.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3亿美元,下降13.29%。
(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截至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采取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深入研判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把握投资机会,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和资产摆布,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全球化经营布局,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审慎投资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判断,逐步增加了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另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密切跟踪香港股票市场走势,适时对所持有的境外转持股票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 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六,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3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长4.4%,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3.7%,较2008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居全球第六位。
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分别为3.41%和13.59%,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84和5.2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 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048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89.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8684亿美元, 较上年末上涨145.7%。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5732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68%,较上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50620亿美元,较上年上升95.7%,成交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23.4%,成交额跃居全球第六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78363亿美元,占2009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9.74%,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6.3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449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2131亿元,再融资2366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7.69%,占比较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3 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SHFE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1.5:0.2;SHFE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1.4;SHFE与LME锌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2.5。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品种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26.8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和豆油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量分别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cMEG)的1.3倍和2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继续分别位居世界第二,DCE与CMEG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38,7:0.6;DCE与CMEG和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1.5: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DCE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4:1。
200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菜籽油、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二,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ZCE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05:1;ZCE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I:1.9;ZCENICE菜籽油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35.2:7.5。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 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五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4711吨,同比增长5.53%,日均成交量为19.3吨。2009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275万盎司,约为707.6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比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406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32.1:4:3.5。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1 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
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09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大于短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见图3.1)。
2 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09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3 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9年,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2009年末,上证综指和深汪综指分别报收于3277点和120l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和116.8%(见图3.2)。2009年中国主要股指涨幅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股指的涨幅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
4 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铜、铝、锌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走势基本—致。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与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72和0.992;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台约价格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3.6%、5.5%和30.3‰比2008年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下降14.9个百分点和提高15.5个百分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0%、38.4%和25.6%,比2008年分别下降11.3个百分点、提高23.7个百分点和下降3.9个百分点。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主力合约与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为0.967,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和豆粕品种因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与CME的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2009年,大连玉米、大豆和豆粕与CME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475和0.321。大连期货交易所豆油品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与CME豆粕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7。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DCE)棕榈油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6,此外,从2009年棕榈油六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时两者的价格走势看,呈现出明显的DCE引领BMD走势的情况。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白糖和棉花三大主要期货商品与国际主要市场的价格走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进 口小麦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国政府在小麦市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9年ZCE小麦期货价格走势继续相对独立,与CME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068。2009年国际白糖市场发生逆转,表现为供小于需,国际原糖期货价格大涨,虽然国内白糖市场仍然是供需基本平衡,白糖进口量仍然不高,但受美糖大涨的心理影响和新年度国内白糖减产预期影响,国内白糖期货主力合约特别是远月期货合约表现出大幅上涨。受上述因素影响,2009年ZCE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出现大幅提高。2009年ZCE棉花与ICE棉花期货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
5 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在2009年的多数交易日中,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在全年244个交易日中,有188个交易日高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0.4元/克;56个交易日低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一0.26元/克。国内与国际金价平均差价为0.36元/克,较上年0.67元/克的差价下降了0.31元/克,下降幅度为46.27%。(见图3.3)。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步活既;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三期交易系统于去年4月27日上线运行,新增了交叉货币掉期产品以及复杂订单交易策略等功能,以及做市商报价等多种形式报价。去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净额清算业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6月29日,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在提供多种新交易方式的同时,突出了对做市商制度的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跨境ETF产品开发创新,借鉴国际经验起草和修订国际板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去年9月21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成立。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二是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是研究扩大试点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但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境内试点地区、试点企业以及境外试点区域。
二是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随着试点政策知晓度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增强,企业对于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有必要将人民币试点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
三是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要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风险。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 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着眼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还要为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保障。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是以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融资和投资、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以及其它人民币标价产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将逐步丰富和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境外参与者比重,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完善市场的定价、信息功能,表明中国要发展与金融资产定价及信息服务辔切相关的金融关联服务业,形成金融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表明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在尽量满足各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争取每个行业都产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出台了多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
建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工作分工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抓紧制定吴体措施。为了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家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突破。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上海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展顺利。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支持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相关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正在推进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09年底,已有5家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上报了发债申请;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推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工作。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公告,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支持。
上海有关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了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法制环境,上海市建立了金融审判庭。上海有关方面还正在研究支持金融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
2009年,在极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主要发达经济体从第三季度起缓慢走向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反弹。发达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信贷持续收缩以及财政赤字日益扩大,个别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凸显,构成经济稳定复苏和长期增长的不利因素。预计201 0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09年的复苏势头,但是由于扩张性政策退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仍不能完全排除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
200g年,危机救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市场份额继续有所上升,全球金融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回暖。主要股指、大宗商品期贷价格和黄金价格等大幅回升;主要货币短期利率显著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受避险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美元除在年初走强外持续走弱。2019年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将受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主要经济体扩张性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响。
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应对,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也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今后,中国将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总体回升,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心建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
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08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3亿美元。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OFll)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7家机构QFII额度,追加批准9家机构QFII额度,共计3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86家QFII机构共计166.70亿美元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了94家外资机构的QFII资格,较年初增加18家。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其中证券资产237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82%,QFII持股市值约占中国A股流通市值的1.4%。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L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在已批准的94家QFII中,共有基金管理机构49家,商业银行21家,证券公司11家,保险公司2家,其他机构投资者11家。其中,共同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所占比例已达66%。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09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引进外籍管理人才100余人,提高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2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11.99亿美元。
2009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5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09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
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各项存款余额7018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0.7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0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9家。目前还没有外资战略入股上市证券公司的情况。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3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09年有一家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11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其中16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截至2009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 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60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3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20家,外资寿险公司27家,外资再保险公司6家。
截至2009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052亿元,较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长34.56%。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5%。
截至2009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990余家营业性机构,另有8家境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已在华开展业务。在华各外资保险公司运转正常,尤其是英杰华、保诚等欧洲保险公司在华业务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8.02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11%,比上年同期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6%1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6.27亿元,市场份额为5.2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7%、16.97%、8.46%和8.2%。
(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1 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不大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和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四家交易所会员单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准备,都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进行了交易。目前,四家外资商业银行会员按照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规定参与黄金市场。2009年,外资金融类会员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共交易黄金36,03吨,较2008年交易量增加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总量的0.76%。

5 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
2009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2009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2家,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9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有3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共有17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3家外资机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1221.5亿元,增长49.74%,占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46.84%。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3家QDII额度,追加批准1家QDII额度,共计90.79亿美元。其中,批准信托公司3家,共计6亿美元,基金管理公司9家,共计74亿美元;保险类机构2家,10.79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69家QDII共计650.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1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资格,已有10只QDII基金、1只证券公司设立的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738亿元人民币。由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技术准备比较充分、投资运作相对审慎,2009年,QDII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运作平稳;二是随着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行情快速反弹,QDII产品净值快速增长,三是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四是增强了海外投资管理能力,提升了跨国运作水平。
截至2009年末,中国保监会共批准 23家保险机构的QDII资格,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中国平安的QDII投资额度最大,为88.9亿美元,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集团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度分别为17.5亿美元,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根据有关投资规定,目前保险资金QDII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 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河内、阿布扎比设立分行,在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交通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子行。
截至2009年底,5家大型银行共有84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大型银行也开展了境外收购兼并活动,截止2009年底,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7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86.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2 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2009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4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实际注册资本总计44.95亿港元。目前,除国信和东方两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建外,已开展运营的内地证券机构香港子公司共12家。此外,经中国证监会同意,2009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52,86%股权,目前整合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7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2009年批准的有3家,在上述7家公司中,5家已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9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 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09年末,共有16个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了4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9家设在欧美、1家设在大洋洲、3家设在亚洲、31家设在港澳地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实力的更大提升。2009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对民安控股有限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用。
(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共有159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277.80亿美元另有大量的中国企业采用间接方式到境外上市。2009年,中国证监会共核准6家企业到境外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7家境外上市公司完成8次增发,合计筹资156.36亿美元。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867.7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21.11亿美元,增长3.23%,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47.9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美元,增长0.56%,占外债余额的42.61‰短期外债余额为221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4亿美元,增长5,31%,占外债余额的57.39%。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325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894.79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31%,占外债余额的23.13%。
在2542.7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2.32亿美元,占13.8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70.18亿美元,占34.22%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22.62亿美元,占36.28%;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51.54亿美元,占13.8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81亿美元,占1.68%,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5亿美元,占0.13%。
2009年1~9月,中国新借人中长期外债138.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35亿美元,下降49.4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259.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75亿美元,增长88.3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25.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3亿美元,下降13.29%。
(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截至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采取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深入研判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把握投资机会,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和资产摆布,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全球化经营布局,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审慎投资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判断,逐步增加了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另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密切跟踪香港股票市场走势,适时对所持有的境外转持股票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 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六,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3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长4.4%,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3.7%,较2008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居全球第六位。
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分别为3.41%和13.59%,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84和5.2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 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048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89.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8684亿美元, 较上年末上涨145.7%。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5732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68%,较上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50620亿美元,较上年上升95.7%,成交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23.4%,成交额跃居全球第六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78363亿美元,占2009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9.74%,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6.3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449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2131亿元,再融资2366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7.69%,占比较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3 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SHFE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1.5:0.2;SHFE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1.4;SHFE与LME锌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2.5。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品种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26.8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和豆油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量分别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cMEG)的1.3倍和2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继续分别位居世界第二,DCE与CMEG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38,7:0.6;DCE与CMEG和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1.5: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DCE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4:1。
200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菜籽油、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二,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ZCE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05:1;ZCE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I:1.9;ZCENICE菜籽油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35.2:7.5。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 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五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4711吨,同比增长5.53%,日均成交量为19.3吨。2009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275万盎司,约为707.6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比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406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32.1:4:3.5。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1 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
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09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大于短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见图3.1)。
2 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09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3 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9年,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2009年末,上证综指和深汪综指分别报收于3277点和120l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和116.8%(见图3.2)。2009年中国主要股指涨幅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股指的涨幅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
4 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铜、铝、锌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走势基本—致。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与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72和0.992;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台约价格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3.6%、5.5%和30.3‰比2008年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下降14.9个百分点和提高15.5个百分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0%、38.4%和25.6%,比2008年分别下降11.3个百分点、提高23.7个百分点和下降3.9个百分点。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主力合约与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为0.967,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和豆粕品种因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与CME的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2009年,大连玉米、大豆和豆粕与CME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475和0.321。大连期货交易所豆油品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与CME豆粕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7。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DCE)棕榈油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6,此外,从2009年棕榈油六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时两者的价格走势看,呈现出明显的DCE引领BMD走势的情况。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白糖和棉花三大主要期货商品与国际主要市场的价格走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进 口小麦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国政府在小麦市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9年ZCE小麦期货价格走势继续相对独立,与CME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068。2009年国际白糖市场发生逆转,表现为供小于需,国际原糖期货价格大涨,虽然国内白糖市场仍然是供需基本平衡,白糖进口量仍然不高,但受美糖大涨的心理影响和新年度国内白糖减产预期影响,国内白糖期货主力合约特别是远月期货合约表现出大幅上涨。受上述因素影响,2009年ZCE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出现大幅提高。2009年ZCE棉花与ICE棉花期货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
5 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在2009年的多数交易日中,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在全年244个交易日中,有188个交易日高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0.4元/克;56个交易日低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一0.26元/克。国内与国际金价平均差价为0.36元/克,较上年0.67元/克的差价下降了0.31元/克,下降幅度为46.27%。(见图3.3)。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步活既;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三期交易系统于去年4月27日上线运行,新增了交叉货币掉期产品以及复杂订单交易策略等功能,以及做市商报价等多种形式报价。去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净额清算业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6月29日,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在提供多种新交易方式的同时,突出了对做市商制度的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跨境ETF产品开发创新,借鉴国际经验起草和修订国际板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去年9月21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成立。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二是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是研究扩大试点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但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境内试点地区、试点企业以及境外试点区域。
二是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随着试点政策知晓度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增强,企业对于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有必要将人民币试点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
三是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要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风险。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 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着眼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还要为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保障。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是以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融资和投资、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以及其它人民币标价产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将逐步丰富和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境外参与者比重,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完善市场的定价、信息功能,表明中国要发展与金融资产定价及信息服务辔切相关的金融关联服务业,形成金融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表明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在尽量满足各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争取每个行业都产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出台了多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
建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工作分工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抓紧制定吴体措施。为了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家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突破。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上海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展顺利。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支持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相关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正在推进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09年底,已有5家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上报了发债申请;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推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工作。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公告,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支持。
上海有关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了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法制环境,上海市建立了金融审判庭。上海有关方面还正在研究支持金融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