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也可绽放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人穷志短”。古人们把这看作一种常态,但这种常态只适用于那些一生碌碌无为湮没于红尘之辈。从古至今,贫而后工、“人穷志不短”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7年年末,一个贫困生无意之中成了网红。云南昭通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为了参加期末考试,顶风冒雪跋涉9里多的山路,到学校时已满头霜花。“冰花男孩”王福家庭贫困,平凡如野百合,却没有丢弃自己的梦想,即使大雪纷飞,他对学习的热爱一分不减。王勃《滕王阁序》中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人越是处境艰难,就越要坚韧不拔,不失其志!“冰花男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必然,这一事件折射出不以出身论英雄、克难上进方为真豪杰的社会导向。冰花凝结于男孩眉间,而心花怒放于世间。
  清代诗人袁枚在《苔》中写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众人皆知,苔藓是低等植物,喜阴,生长于恶劣的环境中。苔花如米小,却不自卑,不自弃,努力地开出生命之花,绽放出自己的价值。牡丹雍容华贵争奇斗艳,幽兰娴静高雅仪态万方,众芳之中苔花寂寂无闻,但这并不妨碍她清馨怡人,成为岩石上的一道色彩。只要勇敢地舒展枝叶,只要追着太阳的方向,苔花之小,一样可以释放生命之光,一样可以博得世人驚羡的眼神。
  沉寂了三百年的小诗《苔》爆红,缘于乡村教师梁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亮相。他将这首诗改编成歌曲,领着一群求知如渴的山里的孩子放声歌唱。山里的孩子的天籁之声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些孩子犹如这些不起眼的苔花,但他们开遍天涯,香飘山野,他们虽微小,却也伟岸!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危屋之中杜甫的不是什么大诗人,只是一个飘摇风雨的垂垂老者。秋雨连绵,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眠,但他推己及人,希望有广厦千万间解天下寒士之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天下寒士的欢颜。潦倒不堪之中、身处江湖之远也要发出呐喊,这一声呐喊顿时点亮了世间,让世界看到最美的风景。
  契诃夫说:“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所有的狗都叫,但都按照上帝给予的声音去叫。”小狗吠声亦动人,野百合一样有春天。不局于环境,不囿于地位,只要勇于放飞自我,向着光明的方向,人生终有绽放时。
其他文献
断舍离是一种主张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脱离没必要的迷恋的生活理念。在我看来,断舍离正是这个时代急需的一剂良药。因为只有做到断舍离,我们才能活出自由、真实的自己。  人生苦短,做想做的事,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身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你,有没有时常感到自己被喧嚣的信息吞没?你又是否反思过,你无意中耗费掉的时光和精力,有没有换来满足和充实感?在这样的时代,我想我们或多或少都曾
期刊
诗歌是诗人心灵语言的结晶,它是诗人在特定场合,特殊情感的“喷射”。从这个角度说,诗歌具有唯一性,真正的读者只有诗人自己,任何其他读者只能从诗歌的语言上揣测一二。诗歌既是语言艺术,就有可读性的特点,从语言上也可以更好地揣测作者的情感,既使不能全面揣测,也可以更好地接近。本文就试图从揣测诗人语言的角度,以《雨巷》为例,找到一种解读诗歌接近走近诗人心灵的方法。  笔者觉得要想将《雨巷》这首诗理解透彻,我
期刊
又见到她,是村子中央的老槐树下。  英子那胖胖的身材显得极其臃肿,剪短的头发倔强而凌乱,那双飘忽不定的眼神,怎么也和当年漂亮的英子联系不到一起。  她是叔叔的长女,和我同岁。小时候长得很好看:圆脸、大眼,一双弯弯的浓眉,令我无限向往。相比之下,我整个一丑小鸭的形象,很难吸引别人对我多看一眼。还有她撒娇时,爷爷奶奶特别疼爱她。因她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和她同岁的我,很嫉妒她。  那一年,收麦子的时
期刊
每到一年的第十二个月份,看着老式日历本变成轻薄的几页,我的心情都比较复杂,一是慨叹时光流逝之迅速,二是欣喜辞旧迎新春节之来临。但对春节渴盼的喜悦感总占据上风,所以到了阳历的岁末年终,我便开始回忆并畅想与春节有关的诸事。  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部分地区的小年则为腊月二十四,或再晚些。我家处于秦岭—淮河以北,在地理方位上理当属于北方,虽被更靠北区域的人称为南方,所以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要开始准
期刊
大湖。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湖。  湖水极澄澈,澄澈得能映出另一个世界的一切。我知道,他们管我这里叫“天”;他们不知道,我管他们那里叫“湖底”。湖面上,铺洒着许多桃花瓣——近看星星点点,如夜间湖底交相辉映的星光与灯火;远观却成群成片,晕染半张湖面,似湖底不时呈现的彩霞。  一叶扁舟,一支竹篙。我不知道自己在这里待了多久,还要待多久。我已经忘了有关自己的一切,也不知道自己漂了多远,我俯瞰着那个世界,直到
期刊
摘 要:庐隐作品中的女性多是悒郁的,甚至也会因悒郁过度而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庐隐作品——《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沦落》、《父亲》中女性的“病”与“死亡”进行分析。  关键词:庐隐;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陈淑婷(1992.6-),女,广东佛山人,广州大学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作者简介:王枢(2000.10-),女,浙江舟山人,高中生,就读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中学。  英儿走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天堂。2014年1月8日她像流星般划过了夜空。那段尘封在新西兰激流岛上的与朦胧诗人顾城、谢烨的往事再度冲击了人们的视野,勾起了我对朦胧诗的好奇。现在的文学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色彩,那些支离破碎的文字间横七竖八地流淌着的都是铜臭。难道,那个神秘年代的朦胧诗竟然有着如此的摄人心魄的魅力,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