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品牌学校的专业角度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fang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观一所品牌学校,我们主要从什么角度去考察?
  时下,考察学习品牌学校正在成为校长和教师们的重要活动。那么,参观学习一所品牌学校时,我们主要从什么角度去考察?
  角度一:看學校发展目标定位
  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泥沙俱下的时代,一个校长没有判断力就等于没有了品牌生存的土壤,成就一个品牌取决于校长的眼光有多高。所以,一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蕴含了校长对学校历史传统的把握、对学校现实状态的理解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待。因此,看一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就要看它是否切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历史传统、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角度二:看学校课程建构
  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一定要考察它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看看总课程表中学校都开设什么课程;看看课堂中正在呈现什么样的课程;听听校长和教师怎样理解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看课程设置能否不断系统化。学校课程设置应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和品牌理念,不断完善更新,逐步形成高效、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第二要看课程管理能否体现个性化。学校课程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个性:一是把握好学校的课程设置权,课程设置要基于品牌建设诉求,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匹配;二是把握好教师的课程发展权,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团队的特长优势,为学校课程开发与创新提供发展空间和制度保证;三是把握好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要建立学生选择课程的制度,指导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迄今,能够建构与其发展定位相契合的课程体系的学校还不多,因为这项工作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哪所学校抓好了这项工作,哪所学校就能呈现亮丽的品牌。
  角度三:看学校文化营造
  考察学校文化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学校文化是学校对教育使命和教育核心价值的感悟、概括和表征。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认同。
  二是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已有”与“应有”的统一体。所谓“已有”指的是长期办学的传统与积累;所谓“应有”指的是基于自身的发展定位所确立的办学追求。它昭示着对学校历史的把握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三是学校文化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文化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营造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氛围。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但是它一旦创造出来,就反过来创造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
  四是学校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是一种精神期待。一所优质学校,尽管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教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可学校的文化精神却是永恒的。
  学校品牌的创设离不开文化的营造,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不可能擦亮品牌。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因此,优秀传统的积淀、富于特色的文化氛围、先进务实的办学理念、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彰显个性的校本课程、独特高雅的校训、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文化要素的确立是学校品牌的根基。
  角度四:看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考察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要看学校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度。首先是学校要主动支持和参与社区的教育、文化、公益活动,让师生广泛参与到为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如为了密切学校和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服务进社区活动,学校为家长开展教育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向家长解答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社区积极主动为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支持:有专长的家长成为学校德育、学生社会实践和各项课外活动的指导教师;社区里的职能部门利用自身职能优势为学校排忧解难,如交警协助学校做好交通安全维护、派出所深入课堂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等。
  一所成功的学校就意味着它获得了社区的肯定,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赖和忠诚,获得了员工的努力支持和认可。品牌学校是社区、家长和教师可以放心、托付的学校。
  角度五: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考察,首先是考察队伍的质量:一是看个体素质,主要的参数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占比要大。二是看群体结构合不合理,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是否相对合理。三要看教师队伍整体的精神面貌,特别是看是否富有创新精神。
  其次是考察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者是否把师资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在管理的取向上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人本情怀,如何激发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促进教师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一个品牌之所以是品牌,应当具备五个要素:准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学校文化、广泛的社会参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此五方面,考察者需要持深刻、理性的眼光来观察。
  (作者系广东省特级教师、原广州市教研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人生的教育起点,更是社会的基石。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多次指出要重视家风、家教、教训、家庭建设,指出家庭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却沦陷于应试教育怪圈,把成绩当成了教育考核的硬指标。许多家长更是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导致家庭教育缺位,教学效果5+2<5甚至5+2=0。在此背景下,广州广德信息科技有
期刊
读过鲁迅先生小说《风波》的人,大概都会记得那位整日喟叹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令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老太太。在她的心目中,年轻时“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其满心眷恋的都是过去的好时光。从老年人的怀旧中,我们总能够体味出一种淳朴而美好的东西,正渐行渐远离你我而去。  当我步入中年,在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
期刊
如果您还不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麻烦放寒假时给自己补补课。  “中关村二小事件”将是中国学校品牌的一个转折点,新型的家校关系需要重新构建。  80、90后家长的权利意识、个性主张与以前的家长完全不同。尽管此次舆论大爆发与媒体所抓的“校园欺凌”热点有关,或许也与“罗尔事件”之后,亟需推出另一个高潮点来撩拨公众有关。中关村二小被聚焦点火,网民的热烈参与更甚。  实际上,中关村二小只是我国成千上万所存在着
期刊
教学活动本身的美感充分显示出来,教学活动也被赋予了人生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在谈到教学美学观时曾提到,“它试图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世界,使教育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  我校探索“美与创造”的教育实践已有16年,在此课题实践中提出的“审美化教学研究”,以美育推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让学生把成就感和积极性迁移到文
期刊
与河北省邯郸市职教中心校长许克亮面对面  邯郸,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四通八达,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刘邓大军即诞生于此。在中国历史中,邯郸经历着寒来暑往、岁月更替,承受着春秋战国直至近现代抗日、解放战争等众多战役的往复碾压,三千年来从未更名。  就在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品牌城市中,邯郸市职教中心自2013年至今,经历了一场不见硝烟的品牌拯救战。在这一过程中,邯郸市职教中心以管理思想创新,将
期刊
与外界沟通交流,在自我对照与检视中提升水平。  近年来,各地之间的校际互访活动日益頻繁,有力地促进了各校之间共享办学经验和成果,对于学校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大有裨益。  就接待学校而言,通过向来访学校代表介绍办学经验和成果,不仅拥有了充分展示办学特色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而且这一接待的过程是反思自身工作的过程,将促进下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接待来访学校代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期刊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副局长邓铁兵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了,此次同行的校长中有参加过第十一届的,也有第一次来的。我们都认为这个活动组织得很好,请来的专家既有大师级的,理论水平高,又有实干型的,接地气。这些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不愧是教育界盛会!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校长李宇  “十三品”用海量事例告诉我们:教育,是通过我们开发自己的“产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服务。教育演
期刊
自首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举办以来,这个教育装备行业的第一品牌盛会已经走过了36年的风雨。2016年11月19至21日,由中國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由广西教育厅、南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7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最具影响的专业品牌行业展会,展示会始终坚持着“展示、交流、合作、发展”的主题。36年来,展示会参展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本届的千余家,从最初的摊
期刊
核心素养,可谓近来教育热词之一。我们有幸在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特约国家督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关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报告。  刘坚从最新一轮PISA报告和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博士的文章《当代学生的空心病》切入“核心素养”话题,认为“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为教育者要思考的。  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  刘坚介绍:对于
期刊
发生在校门外的问题,如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问题,学校也应予以关注。  良好的家校關系能够推动学校教育向前发展,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在营造与维护这一关系上做了很多努力。据《重庆晨报》报道,重庆市永川区人大代表赵华东(企业家出身)的提案是在当地的某两所学校周边修厕所,为其走访选民时所得,旨在方便几千名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并改善城市风貌。就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案,或许可以给予大家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