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的几点做法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 运用数学史料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挖掘德育素材 紧密联系实际 提供数学欣赏 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
  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統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因素,如,已知和未知、现象和本质、绝对和相对、特殊和一般、准确和近似、曲和直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技能达到渗透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
  三、提供数学欣赏,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体会出数学美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学原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中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例如讲轴对称图形、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时,让学生欣赏简单美;再讲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三边的中垂线的关系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点拨学生欣赏奇异美。
  四、提倡竞争合作,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做人,就是要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求的人。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
  合作交往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要培养学生这些也是,关键是教师敢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挥、合作交流、互相竞争的过程。
  当然,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在中学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针对学生实际,寓德育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才能把德育和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强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这些年,正是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时候,也是电教化手段运用最火热的时候。似乎只要是公开课,就一定配有漂亮的课件。我上课的时候,也喜欢用课件,至于课本中的插图,已经只是一个摆设,也许会偶尔用一下。我想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但是通过参加关于《对“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合理挖掘和利用” 》这个课题的研究发现其实能合理运用和挖掘课本插图进行教学也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因此我想就语文课文插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
沪教版教材是受到国际认可的教材,上海各区的教研活动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教师,一线教师也从中收获颇多,不过从经验来看,关注估计教学的教研活动非常少,学生对于这一块内容有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 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让学生想学、乐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有效赏识,体验成功  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用赏识、激励学生的语言,少用批评学
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镇化也于2014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崭新的背景使得我国乡村社会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治理格局。在这种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