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斗永耀 风范长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tu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四月,正当商议接待朱绍禹先生讲学之际,忽然得知他病重的消息!我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回想去年底先生来绍兴时,虽已86岁高龄,但座谈、讲学、游访……兴致勃勃,声如洪钟,神采焕然,怎么一下子就一病不起了呢?我马上从杭州飞往长春,到医院探望了病榻上的先生,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全国教学艺术研究中心、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研究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和语文教学论学科点,以及许多关心他的领导与朋友表示了慰问。大家一心祈求并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岂料没几天,五月九日,先生竟驾鹤西去!
  先生走了,走得那样匆忙,令人扼腕,很难抚平心中的伤痛!他曾说今年春暖花开时节还要再来绍兴和杭州,他曾说今年还要完成几家刊物和出版社的约稿,他曾说九十岁以后还将整理为人撰写的序文……及至身在病床,他还满怀信心地说,手术做得很好,会慢慢恢复健康,继续余下的工作的。可是,残忍的病魔却耗尽了他的心力,先生走得好不甘心!
  记得那几天去看他,他虽疲惫,但很高兴。我劝慰他说,在病中要多想想开心的事;您是我们的恩师,我们永远不忘您的恩情,永远不忘您的功勋,永远不忘您的期望;您创立了学说,创建了学会,培育了精英,推动了教改,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名副其实的泰斗;现在有这么多学生从天南海北赶来看望您,有这么多领导时刻关心着您,应当感到欣慰。这正如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钦佩地所说:当教师到这样的份上,真可令人知足了。
  是的,先生的一生是辉煌的。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去年出版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中,我介绍得太简略了:
  朱绍禹,1922年生,吉林人。194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人文学院国文系,1950年起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担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席学术顾问等。主要论著有:《朱绍禹文存》《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序文集》等。
  显然,这样介绍虽然客观,但很不全面。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概括先生的一生。先生虽年近九旬,却从未停止过对于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读书、教书、著书、评书是他一生的写照,使他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的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学贯中外、立德立言,成为我国高师语文教育学科领域的杰出领袖。他德高望重,宛若泰山北斗,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战线的一面鲜艳旗帜。他从教六十年,以重才、育才、惜才、举才为己任,以其通古达今的学识,求实求真的态度,培养了大量人才,乃至他当年主持的国家教委委托东北师大举办的第一期语文教学论硕士课程研讨班被誉为“黄埔一期”,在学科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为此,我曾为他撰写了一副联语:
  人生八七未一憩 读书教书著书评书学贯中外立德立言声望煌煌若泰斗永耀
  杏坛半纪逾十载 重才育才惜才举才识通古今求实求真英豪莘莘乃黄埔何堪
  然而,这也难以反映先生毕生为人处事、学术成就及深远影响,难以概括“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于万一。应当说,在先生一生辉煌成果的宝库中,他那与众不同的学术风范是分外珍贵的财富。先生强烈的创造意识、辩证的哲学思维、开放的学术观点、严谨的结构思路、练达的语言风格、谦和的治学态度,正是当代科学研究所崇尚的风范,皆可成为当代学人学术研究的楷模。
  先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每当看到他的新著,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新意。他的学科基础观、学科结构观和学科发展观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拓展。先生的这种学术理念和风范源于他的学科革新观,他说:“凡是优秀的教师,是必定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前进步伐的先进思想的。他们是现实和未来的挑战者。……他们能够怀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有效地进行发展性教育。”先生这种强烈而卓特的改革精神和一以贯之的创新意识,正是他建立丰碑的原动力,它将永载我国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史册!
  先生富有辩证的哲学思维。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刻也离不开哲学方法,它要受哲学方法的指导。”他的《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一出版,就被《新华文摘》誉为“一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语文教学法专著”。其实,先生辩证的哲学思维渗透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他对于语文与语文学科相区别的论述,对于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质量相互关系的论述,对于语言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关系的论述,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对于社会生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的论述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辩证的观点。
  先生具有开放的学术观点。他的学科研究领域极其宽广,学术视野十分开阔,因而他的学术观点都从来不是封闭的。这种开放不光面向中外,而且不限古今。面向中外是先生的强项。在我国语文教育学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像先生那样对数十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进行不懈探究。这一方面固然由于他有着精通外语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他对国际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重视。因此他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介绍外国语文教育的论著,包括《国外语文教育资料》《九国语文教育资料》《美日苏语文教育》《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等等,加上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外国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评介文章,简直蔚为大观!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在借鉴国外母语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进程中,先生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先生还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语文教育理论的开拓,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先生讲究严谨的结构思路。从一篇篇论文的逻辑结构中,可以窥见先生严谨治学的学术风范。可以说,先生的每一论证都极其严密。纵然年逾八旬,他的报告却依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推理严密、环环紧扣,无不扣人心弦,获得学界强烈的共鸣和热烈的掌声!
  先生崇尚练达的语言风格。他应邀为大量语文教育论著撰写序言,每篇都十分精练,往往一语中的,显示出不凡的睿智和犀利的目光。在探视论著特点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揭示出论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往往入木三分,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启示。平时我们纠缠不清的一些问题,往往被先生以寥寥数语点化得明明白白。他指出:“说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这定义太宽泛,没有表达出它的特定性质;说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这定义又太单纯,没有表达出它的复杂性质”;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两者择一的单纯学科”;“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研究领域”;“任何有效的学习都主要是依靠学习者自学”;“教学是研究的开始,研究是教学的继续”……这些论述何等先导,何等发人深省,何等精当而简练!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也充分展示了先生堪为经典的语言风范。
  先生提倡谦和的治学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生治学严谨、德高望重、正气凛然。在一般人心目中,也许因其学高和身正令人望而生畏。其实不然,凡是了解先生为人的,都深感他是一位谦逊平实、和蔼可亲的师长。当有人将他列为语文教育研究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的“三公”之一时,他竭力反对,同时举出许多学者的名字,历陈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力图证明这些学者和特级教师为自己所不及。这样一位语文教育界的泰斗,却如此自感不足,这是何等谦逊的态度!先生对广大教师和后学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他满腔热情地扶植和提携年轻一代,为培养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界的学术骨干和教学专家倾注了毕生精力。举凡先生培育的“栋梁之材”,无不把他当作永生的导师。
  现在,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泰斗永耀,他的学术风范将长存人间。作为学生,我们在永远怀念恩师的同时,也应当继承他的遗志,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事业作出更多贡献,以慰恩师在天之灵。对于“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这一重大财富,我们更应当继续深入发掘探究,认真学习,努力使其发扬光大。
  愿恩师安息!
  [作者通联:浙江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观潮》一文中第一段第三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此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和最具表现力的夸张手法,由远到近,从形状、色彩、声音、气势四个方面表现了海潮雄奇壮观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是海潮图轴中夺人心魄的一幅风景画。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细化朗读,从标点和句式上细品其妙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内容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准。而高考作文,则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考作文尤其是其命题走向,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高考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也经历了重大变化,从命题的形式到写作的要求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一、30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变迁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
在指导学生背诵《离骚》的导语中,我说道:《离骚》是屈原留给这个世界的绝命书。在这封遗嘱里,他告诉关注他的人们,他本来不想死,又不得不死的心结,他曾经做过不死的努力,但最后失败了。他的死绝非一时冲动,而是苦思冥想、蕴酿长久的理性行为,因为他活着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帮助楚王实行美政,而且连自己的清白都无法证明。他的死是对楚国政治现实中那些居心叵测的政敌们的控诉,是他在饱受侮辱和损害时仍保持高
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在著名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渐加深对个人与国家,
初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时候,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读罢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那份激动。那段知青生活让史铁生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也暗淡了最绚烂的青春,但文中却没有一丝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爱得那么深厚、那么质朴,质朴得就像那遥远的清平湾。它是小说,我却从中读出了散文的荡气回肠。文章中那份对土地和生命默默的关怀,强烈而持久地震撼着一颗年轻的心灵。  今天,轻轻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
编者的话:  学术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专栏选取近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文、论著,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析。评析跟论文、论著构成对话关系,目的是传播语文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构筑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平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
张安群/执教 王世发/点评    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读不完的诗词歌赋,看不尽的经史子集,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汇成一条文化的河流,融入我们精神的血脉。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超然通达,纵横家的智谋权变,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又将接受一份历史的馈赠。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策》,去欣赏《触龙说赵太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迪呢?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上问
200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仍是浙江省自主命题,与往年相比基本稳定。总体来说,题量及难度与去年持平,个别考点有所调整,没有过偏题、过难题和怪题。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1/3左右。整个考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积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注重基础,回归课本;注重生活,关注文化;注重能力,体现思辨。这套试题,延续了往年自主命题的基本风格,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做
复述课文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了,下面笔者主要就自己在复述课文方面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促进复述。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常常配备一些插图。对小学生来说,大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总是爱被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所吸引,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以帮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