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在新时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主动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笔者结合本校实施的“小组自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常识激趣、手工导学、转换理解、生活化教学四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培养;自学探究能力
一、常识激趣,引发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教学不但要關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了解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常识”认知情况,以熟悉的常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才会对学习内容探究问底,不断对知识点产生“有疑问” “想探究”的念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采取“颠倒常识”的方式引入课程,先展示了一介汽车课件,三台汽车车轮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形状,学生看到这些汽车形状已经哄笑了,然后我用flash动画分别演示其行走的情景。最后,当我提出“车轮不圆会引发你什么联想”的问题由学生探讨时,他们马上来了兴趣,纷纷就行驶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常识引入的方式便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兴趣。
学生对圆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教师也要适时设置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探究,包括:1.“为什么圆做车轮行驶平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要了解“圆心到圆上的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知识点,可让学生动手测量圆的直径或半径。2.“用什么方法可画圆?”这个问题则抓住了“圆的半径是相等”这一定律,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发挥机会用圆规画、徒手画、摆线画……
这样,把常识与教学相结合进行趣味引入,在疑惑中引发探讨和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探究的热情。
二、用小手工引导教学,提高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用“小手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剪纸、折纸、拼图、编织、雕塑等方式辅助教学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获得自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个问题上,结合书本例子:3个人每人吃2/9块蛋糕,一共吃去了多少?教师可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的“纸蛋糕”(已分好9等分)发给学生,按三人一组剪出各人“吃”掉的2/9块,然后分步引导学生探讨:三个人吃了3个2/9块可以怎样理解、怎样表达?第一步:按分数相加的思维列式为:2/9 2/9 2/9=6/9=2/3;第二步,启示学生把三个人“吃”掉的扇形图片合拼成一块的2/3蛋糕(图片);第三步,启示学生通过观察拼图,对照式子2×3/9的分子部分与算式2/9×3两个数关系;第四步,启发学生结合拼图概括2/9×3是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发现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可用2/9×3列式;第五步,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推导算理得出求n个相同分数的和用分数×n表达式。
这样,配以小手工辅助教学,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开展探究,化抽象概念为形象表述,提升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转换角度提升理解能力,发展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是在知识点能被理解的基础上的新发展,对于复杂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容易听懂和理解,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难以人手,不利于自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一条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这类工程问题计算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应用题之一,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题目就直接“套”模式,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对于这类问题,我先是找一个相对简单、学生普遍能理解的问题来“替代”,以上题为例,列举相似题:班长一人写板报要2天,学习委员一人写板报也要2天,如果班长和学习委员共同写板报,多少天能完成?学生很容易理解,都能回答出是1天。我让甲学生回答:两人合做后为什么1天可完成?这学生的理解是:两人单做都是要2天,所以一人一天只能写半板(即是1/2),两人合做刚好完成(1/2 =1)。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分析思路,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分析,探究列式,最后,再类推到其它“工程问题”计算的思路分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可见,在教学时,教师既要靠纲,也要学会变通,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新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数学技能。
四、教学生活化,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升华学生创新力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代要求老师既要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讨,形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大量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图的现实意义,包括:1.能看懂统计图,教师可选取运校会报名参加运动项目的统计图,分组让学生自学探究统计图,并读出隐含的数据一项目参加实际人数。2.能用活统计图,教师可选取牛奶、果汁等日常食品中营养成份所占百分比的包装盒或说明书,分组让学生自学探究勾画统计图模型,并能对照儿童对某营养元素的日需量而计算出摄取量。用一系列生活化的素材与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在小组自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时期,教师要以生为本,创设条件和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在这个平台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走向成长。
【关键词】数学课堂;培养;自学探究能力
一、常识激趣,引发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教学不但要關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了解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常识”认知情况,以熟悉的常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才会对学习内容探究问底,不断对知识点产生“有疑问” “想探究”的念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采取“颠倒常识”的方式引入课程,先展示了一介汽车课件,三台汽车车轮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形状,学生看到这些汽车形状已经哄笑了,然后我用flash动画分别演示其行走的情景。最后,当我提出“车轮不圆会引发你什么联想”的问题由学生探讨时,他们马上来了兴趣,纷纷就行驶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常识引入的方式便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兴趣。
学生对圆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教师也要适时设置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探究,包括:1.“为什么圆做车轮行驶平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要了解“圆心到圆上的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知识点,可让学生动手测量圆的直径或半径。2.“用什么方法可画圆?”这个问题则抓住了“圆的半径是相等”这一定律,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发挥机会用圆规画、徒手画、摆线画……
这样,把常识与教学相结合进行趣味引入,在疑惑中引发探讨和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探究的热情。
二、用小手工引导教学,提高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用“小手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剪纸、折纸、拼图、编织、雕塑等方式辅助教学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获得自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个问题上,结合书本例子:3个人每人吃2/9块蛋糕,一共吃去了多少?教师可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的“纸蛋糕”(已分好9等分)发给学生,按三人一组剪出各人“吃”掉的2/9块,然后分步引导学生探讨:三个人吃了3个2/9块可以怎样理解、怎样表达?第一步:按分数相加的思维列式为:2/9 2/9 2/9=6/9=2/3;第二步,启示学生把三个人“吃”掉的扇形图片合拼成一块的2/3蛋糕(图片);第三步,启示学生通过观察拼图,对照式子2×3/9的分子部分与算式2/9×3两个数关系;第四步,启发学生结合拼图概括2/9×3是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发现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可用2/9×3列式;第五步,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推导算理得出求n个相同分数的和用分数×n表达式。
这样,配以小手工辅助教学,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开展探究,化抽象概念为形象表述,提升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转换角度提升理解能力,发展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是在知识点能被理解的基础上的新发展,对于复杂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容易听懂和理解,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难以人手,不利于自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一条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这类工程问题计算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应用题之一,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题目就直接“套”模式,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对于这类问题,我先是找一个相对简单、学生普遍能理解的问题来“替代”,以上题为例,列举相似题:班长一人写板报要2天,学习委员一人写板报也要2天,如果班长和学习委员共同写板报,多少天能完成?学生很容易理解,都能回答出是1天。我让甲学生回答:两人合做后为什么1天可完成?这学生的理解是:两人单做都是要2天,所以一人一天只能写半板(即是1/2),两人合做刚好完成(1/2 =1)。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分析思路,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分析,探究列式,最后,再类推到其它“工程问题”计算的思路分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可见,在教学时,教师既要靠纲,也要学会变通,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新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数学技能。
四、教学生活化,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升华学生创新力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代要求老师既要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讨,形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大量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图的现实意义,包括:1.能看懂统计图,教师可选取运校会报名参加运动项目的统计图,分组让学生自学探究统计图,并读出隐含的数据一项目参加实际人数。2.能用活统计图,教师可选取牛奶、果汁等日常食品中营养成份所占百分比的包装盒或说明书,分组让学生自学探究勾画统计图模型,并能对照儿童对某营养元素的日需量而计算出摄取量。用一系列生活化的素材与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在小组自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时期,教师要以生为本,创设条件和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在这个平台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走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