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已经有了真命天子,内心真的义无反顾吗?
即使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心底仍会有一丝对未知的恐惧,明明知道自己算无遗策,可就是怀着抵触心理,心情好比冬天的清晨不愿从床上爬出来。
我们之所以会对所生活的世界产生恐惧,源自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能预料食物中毒、家庭变故等等糟糕的事儿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但是,被这样的信息包围的我们有几个人真的遭遇不幸呢?答案是很少,那些经历于我们而言不过是新闻,大多数人还是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最后寿终正寝,弥留之际使劲想也想不出什么令人恐惧的事儿。
按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说法来说,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恐惧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受文化影响的一种习惯,它是在衣食无忧之余对“潜在危险”的关注和幻想,大多并非来自实实在在的经历,而是源于抽象思维能力。一旦听说有某种危险,即使是在千里之外,即使影响并不大,也会有人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威胁。
尽管当下的离婚率比较高,但是整个社会婚姻不幸的家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大,只是当离婚率这种信息被传播后,它的影响力被人们用恐惧感知后被放大了。于是女性担心“遇人不淑”。
换一个角度分析,女性怕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引出的“潜在危险”:一切确定性都是以牺牲可能性为代价的。“牺牲可能性”的潜台词即“失去当下的混沌状态”。收获带给人的喜悦不能中和失去某种已拥有的东西带来的不快,逃离的念头天然地优先于争取。女性害怕的是进入一种未知的生活模式,在以往的“混沌”状态下即便什么都得不到也不会失去什么,止步于此,无法看清婚姻的实质:结婚并不是一个脱离混沌、失去选择的过程,恰恰相反,婚姻将人带入另一个混沌状态——面临更多选择的复杂生活。
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婚姻的意识暗合着熵增原理:当一种“有序化”转化为另一种“有序化”,必然伴随着产生某些无序化的东西,这些无序化的东西因自身的混沌而不可预知。无序的程度用“熵”来描述,熵是不断增长的。
婚姻是两个人从各自的生活秩序转变为两人结合创造新秩序的过程,婚后生活不可避免的复杂,体现着熵不可逆的增长。结婚后的生活会趋于不可知的混沌,这是许多人所害怕的。但是,混沌虽然会引起人的恐惧,却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让生活更麻烦,也可以更多彩,取决于你的选择。
即使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心底仍会有一丝对未知的恐惧,明明知道自己算无遗策,可就是怀着抵触心理,心情好比冬天的清晨不愿从床上爬出来。
我们之所以会对所生活的世界产生恐惧,源自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能预料食物中毒、家庭变故等等糟糕的事儿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但是,被这样的信息包围的我们有几个人真的遭遇不幸呢?答案是很少,那些经历于我们而言不过是新闻,大多数人还是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最后寿终正寝,弥留之际使劲想也想不出什么令人恐惧的事儿。
按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说法来说,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恐惧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受文化影响的一种习惯,它是在衣食无忧之余对“潜在危险”的关注和幻想,大多并非来自实实在在的经历,而是源于抽象思维能力。一旦听说有某种危险,即使是在千里之外,即使影响并不大,也会有人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威胁。
尽管当下的离婚率比较高,但是整个社会婚姻不幸的家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大,只是当离婚率这种信息被传播后,它的影响力被人们用恐惧感知后被放大了。于是女性担心“遇人不淑”。
换一个角度分析,女性怕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引出的“潜在危险”:一切确定性都是以牺牲可能性为代价的。“牺牲可能性”的潜台词即“失去当下的混沌状态”。收获带给人的喜悦不能中和失去某种已拥有的东西带来的不快,逃离的念头天然地优先于争取。女性害怕的是进入一种未知的生活模式,在以往的“混沌”状态下即便什么都得不到也不会失去什么,止步于此,无法看清婚姻的实质:结婚并不是一个脱离混沌、失去选择的过程,恰恰相反,婚姻将人带入另一个混沌状态——面临更多选择的复杂生活。
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婚姻的意识暗合着熵增原理:当一种“有序化”转化为另一种“有序化”,必然伴随着产生某些无序化的东西,这些无序化的东西因自身的混沌而不可预知。无序的程度用“熵”来描述,熵是不断增长的。
婚姻是两个人从各自的生活秩序转变为两人结合创造新秩序的过程,婚后生活不可避免的复杂,体现着熵不可逆的增长。结婚后的生活会趋于不可知的混沌,这是许多人所害怕的。但是,混沌虽然会引起人的恐惧,却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让生活更麻烦,也可以更多彩,取决于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