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指导和训练,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和赏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当前农村语文课堂上重视语言品味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少。反之,以讲代读的包办式枯燥讲解却充塞课堂。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诵读课文纯粹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讲些语文知识和考试技巧来得实惠。随之,庖丁解牛般把一篇篇好作品搞得支离破碎,把本应训练语感等素养的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而忽视诵读,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学生不懂得诵读,不善于诵读。
阅读教学中诵读训练的缺失,品味语言的指导不到位,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笔者不敢苟同。相反,我更愿倾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文本语言,与文本展开有益的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训练诵读、品味语言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诵读品味法、情境体验法、词语置换法、语序调整法等;在所有这些品味语言的方法中,我以为都离不开一个字:“读”。阅读教学中真正要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将“诵读”进行到底,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诵读来欣赏美、品味美、体验美十分重要。“诵读”的本质,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通过诵读传达出来,这样便能尽得语言之“滋味”(朱熹)。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重视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美的氛围中,自由自在、有滋有味地读,直至能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以期达到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下面是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关于品味语言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哪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学生答毕。教师板书“图画美”三字。
师:怎样才能读出“图画美”的意蕴?语意的重点应落在哪些词上?请同学们自己揣摩,入情地诵读这句话,读出你独特的发现。
(语意的重点应落在“务必’、“无论”、“哪个”、“总是”、“完美”等几个词上。学生若只读一两遍,并不能完全把握语意重点。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提高品味语言的情趣)
再如教学《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散文诗,有着气势恢弘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这样的文章,我将“诵读”贯穿全文始终。首先指名多位学生试读,大家品评;再听教师范读或视频朗读,指导学生从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语言美、节奏美、气势美,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自然美,这一环节又是采用读、品、悟结合的方式,读中品,品中悟,悟后读,诵读形式多样。这种激情昂扬的诵读深深感染了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逐渐悟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领神会,感同身受。这样的诵读,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思考文章没写出来的东西,想象句中隐藏的画面,把这大气的美读出来,就逐渐学会了赏析语言的方法,从而也就逐步领悟到文章的情感和意蕴。
总之,通过诵读来品味文本语言,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相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语言的诵读、品味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和训练,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学生主动性、深入性、创造性地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因此,学生诵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加强科学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欣赏水平,做到诵读训练的层次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诵读、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让文章的情感、灵魂和意蕴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学生逐渐摸索语言规律,培养语感,获得言语智慧,提升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充满浓郁的“语文味”的课堂。
卜运山,教师,现居山东胶州。
然而,当前农村语文课堂上重视语言品味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少。反之,以讲代读的包办式枯燥讲解却充塞课堂。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诵读课文纯粹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讲些语文知识和考试技巧来得实惠。随之,庖丁解牛般把一篇篇好作品搞得支离破碎,把本应训练语感等素养的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而忽视诵读,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学生不懂得诵读,不善于诵读。
阅读教学中诵读训练的缺失,品味语言的指导不到位,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笔者不敢苟同。相反,我更愿倾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文本语言,与文本展开有益的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训练诵读、品味语言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诵读品味法、情境体验法、词语置换法、语序调整法等;在所有这些品味语言的方法中,我以为都离不开一个字:“读”。阅读教学中真正要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将“诵读”进行到底,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诵读来欣赏美、品味美、体验美十分重要。“诵读”的本质,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通过诵读传达出来,这样便能尽得语言之“滋味”(朱熹)。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重视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美的氛围中,自由自在、有滋有味地读,直至能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以期达到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下面是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关于品味语言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哪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学生答毕。教师板书“图画美”三字。
师:怎样才能读出“图画美”的意蕴?语意的重点应落在哪些词上?请同学们自己揣摩,入情地诵读这句话,读出你独特的发现。
(语意的重点应落在“务必’、“无论”、“哪个”、“总是”、“完美”等几个词上。学生若只读一两遍,并不能完全把握语意重点。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提高品味语言的情趣)
再如教学《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散文诗,有着气势恢弘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这样的文章,我将“诵读”贯穿全文始终。首先指名多位学生试读,大家品评;再听教师范读或视频朗读,指导学生从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语言美、节奏美、气势美,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自然美,这一环节又是采用读、品、悟结合的方式,读中品,品中悟,悟后读,诵读形式多样。这种激情昂扬的诵读深深感染了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逐渐悟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领神会,感同身受。这样的诵读,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思考文章没写出来的东西,想象句中隐藏的画面,把这大气的美读出来,就逐渐学会了赏析语言的方法,从而也就逐步领悟到文章的情感和意蕴。
总之,通过诵读来品味文本语言,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相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语言的诵读、品味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和训练,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学生主动性、深入性、创造性地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因此,学生诵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加强科学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欣赏水平,做到诵读训练的层次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诵读、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让文章的情感、灵魂和意蕴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学生逐渐摸索语言规律,培养语感,获得言语智慧,提升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充满浓郁的“语文味”的课堂。
卜运山,教师,现居山东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