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口语交际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主动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使学生能够顺畅的与别人交流。”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有其独特性,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开展创意表达。
一、基于文本内容,点燃表达兴趣
口语表达是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发表自己观点,反映自身情感的行为,它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不仅是教育教学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引导学生完成口语表达,教师必须选取恰当的主题。口语表达训练中,可供选择的主题有很多,教师往往喜欢选择课外主题,忽视课内主题,将文本知识与口语交际割裂开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章内容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从课内资源出发,以文本主题为出发点,设计相关口语表达训练,对文本内容和主题进行拓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一个口语表达活动:“古今中外有很多叙写母亲的作品,请大家开展一次搜集活动,寻找赞颂母亲的文章、诗词、歌曲等,也可以说一说你与母亲之间的趣事或深情。”学生纷纷做好准备。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这样的口语表达活动,学生对课文中的母子深情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母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创设体验情境,掌握表达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不能孤立开展,必须在特定的、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教师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体悟,产生表达冲动,这样口语交际才能自然生成。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引发情感共鸣,生发出强大的力量,产生表达欲望和冲动。受先天性格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外向,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必须根据文本内容和主题创设相应体验情境。在体验情境中,学生情感被激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学生迅速掌握表达技巧。
在学习《师恩难忘》后,教师没有直接总结文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师设计问题:师恩到底是什么?教师播放电影《孔子》的片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师恩的内涵。观看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师恩的理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师生观,学生的心灵也受到震撼和洗礼。在这样的体验情境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表达技巧,自然能够获得圆满成功。
三、联系生活实际,彰显表达个性
口语交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它是语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常常表现的较为害羞、拘谨,说话时言语常常语无伦次,即使部分学生能进行顺畅的表达,也只是简单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模仿,毫无感情可言。小学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尚不成熟。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已迫在眉睫。学生之所以对口语交际存在畏难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局限性。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口语训练都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的生活积累没有被唤醒。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容分割的。因此,在口语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口语表达中,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得语文知识,获得情感。
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教师谈话导入:“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今天这则童话故事中出现的小猪、小牛和小猴面对同样一袋小麦,它们是如何处理呢?”学生阅读文本,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顺势引导道:“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常常需要做决定,假如过年的时候,你得到了一百块钱的压岁钱,你会如何使用呢?”学生思维被激活,纷纷出谋划策。有的学生说:“这些钱我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存起来,以后用来买学习用品,还有一部分我要买些美味的零食吃。”还有的学生说……教师设计的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口语表达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四、利用游戏活动,提升表达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爱做游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交际能力。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学生受到游戏氛围的渲染,会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自然大方的进行表达。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这种方式既单一,又枯燥,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口语训练主题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游戏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才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口语。
在学习《燕子》时,教师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今天请大家一起来猜谜语‘身穿黑缎袍,尾巴象剪刀,冬天去南方,春天又来到’,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纷纷大胆猜测。在学习字词时,教师解释词语含义,引导学生利用词语造句。教师利用小组比赛抢答的方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教师首先出示“俊”“俏”这两个字,并让学生運用这两个字,描写一个人物形象。一组的学生抢到了这个题目,学生说道:“我的同桌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他有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白白的皮肤,还有一个高挺的鼻子,他的模样真是俊俏极了。”教师接着出示第二道题目:“给‘增’字组词并造句。”三组率先抢到答题的主动权,三组的学生说道:“这个词可以组成词语‘增加’,‘暑假在家,妈妈天天给我做好吃的,不知不觉,我的体重增加了十斤。’这是我造的句子。”通过这样的趣味性问答,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口语交际是凸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口语交际,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点燃学生表达兴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游戏中生成表达意愿,实现表达的个性化,为铸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226534)
一、基于文本内容,点燃表达兴趣
口语表达是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发表自己观点,反映自身情感的行为,它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不仅是教育教学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引导学生完成口语表达,教师必须选取恰当的主题。口语表达训练中,可供选择的主题有很多,教师往往喜欢选择课外主题,忽视课内主题,将文本知识与口语交际割裂开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章内容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从课内资源出发,以文本主题为出发点,设计相关口语表达训练,对文本内容和主题进行拓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一个口语表达活动:“古今中外有很多叙写母亲的作品,请大家开展一次搜集活动,寻找赞颂母亲的文章、诗词、歌曲等,也可以说一说你与母亲之间的趣事或深情。”学生纷纷做好准备。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这样的口语表达活动,学生对课文中的母子深情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母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创设体验情境,掌握表达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不能孤立开展,必须在特定的、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教师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体悟,产生表达冲动,这样口语交际才能自然生成。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引发情感共鸣,生发出强大的力量,产生表达欲望和冲动。受先天性格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外向,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必须根据文本内容和主题创设相应体验情境。在体验情境中,学生情感被激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学生迅速掌握表达技巧。
在学习《师恩难忘》后,教师没有直接总结文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师设计问题:师恩到底是什么?教师播放电影《孔子》的片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师恩的内涵。观看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师恩的理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师生观,学生的心灵也受到震撼和洗礼。在这样的体验情境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表达技巧,自然能够获得圆满成功。
三、联系生活实际,彰显表达个性
口语交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它是语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常常表现的较为害羞、拘谨,说话时言语常常语无伦次,即使部分学生能进行顺畅的表达,也只是简单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模仿,毫无感情可言。小学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尚不成熟。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已迫在眉睫。学生之所以对口语交际存在畏难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局限性。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口语训练都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的生活积累没有被唤醒。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容分割的。因此,在口语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口语表达中,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得语文知识,获得情感。
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教师谈话导入:“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今天这则童话故事中出现的小猪、小牛和小猴面对同样一袋小麦,它们是如何处理呢?”学生阅读文本,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顺势引导道:“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常常需要做决定,假如过年的时候,你得到了一百块钱的压岁钱,你会如何使用呢?”学生思维被激活,纷纷出谋划策。有的学生说:“这些钱我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存起来,以后用来买学习用品,还有一部分我要买些美味的零食吃。”还有的学生说……教师设计的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口语表达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四、利用游戏活动,提升表达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爱做游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交际能力。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学生受到游戏氛围的渲染,会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自然大方的进行表达。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这种方式既单一,又枯燥,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口语训练主题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游戏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才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口语。
在学习《燕子》时,教师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今天请大家一起来猜谜语‘身穿黑缎袍,尾巴象剪刀,冬天去南方,春天又来到’,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纷纷大胆猜测。在学习字词时,教师解释词语含义,引导学生利用词语造句。教师利用小组比赛抢答的方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教师首先出示“俊”“俏”这两个字,并让学生運用这两个字,描写一个人物形象。一组的学生抢到了这个题目,学生说道:“我的同桌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他有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白白的皮肤,还有一个高挺的鼻子,他的模样真是俊俏极了。”教师接着出示第二道题目:“给‘增’字组词并造句。”三组率先抢到答题的主动权,三组的学生说道:“这个词可以组成词语‘增加’,‘暑假在家,妈妈天天给我做好吃的,不知不觉,我的体重增加了十斤。’这是我造的句子。”通过这样的趣味性问答,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口语交际是凸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口语交际,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点燃学生表达兴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游戏中生成表达意愿,实现表达的个性化,为铸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2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