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原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美育人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根本目的,在美学原理课堂中不仅需要将美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将美育的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同时,新时代需要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故在进行美学原理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美学原理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发挥出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本文将分析美学原理课程的特点、目标与教学原则,并且对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从而提出美学原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措施,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美学原理;课程融合;以美育人
  美学原理课程是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相关院校需要开设的基础课程。而在现阶段的美学教育中,美学原理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这样不仅使得美学原理课程带来的教学效果甚微,还会使高校学生的美学理念缺失。因此,在进行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需要依照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原则,并且将美学原理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相融合,从而构建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美学素质。
  一、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并且高等院校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中心,高等院校的教学将以实现和谐、自由的发展为目标,进一步为社会与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在高等院校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美学原理课程作为人文科学中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关于学生美学素质培养已然成为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关键[1]。
  美学原理课程不同于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它能够自由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并且通过审美培养进一步达到育人的目的。由此能够看出,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具有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特点,能够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将不受限制,在进行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遵循开放性的原则[2]。对于美学原理教学而言,教师不应将教学范围局限于教材之上,更应该将教材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将多方的观点以及研究的办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与视野。开放性原则不仅需要老师不受限制,更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建立起对美学的独特认知。同时由于美学原理课程的抽象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美的本质、审美的标准与差异、美的创造等论题,恰好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质疑,让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特的见解,从而使得美学原理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但又基于教材之上。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美学原理当中存在大量的哲理问题,使得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千姿百态,又因为美能够为审美主体带来一定的生理快乐与心情愉悦,因此,在进行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借助这一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后续的理论教学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自然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独特的自然景区进行参观,并且借助自然景色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具有的美;或是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含有的美学原理,比如分析经典电影《红高粱》,在电影当中,带领学生赏析蒙太奇表现手法所具有的美感,以及电影对色彩与色调的处理,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电影蕴含的感情力量。
  (三)审美教育的主导性原则
  美学原理课程是能够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系统性的美育课程,同时也是能够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进行美学原理课程教学时,应该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主导,从而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与理念,亦可通过赏析与创造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三、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感性形象相结合,以形感人
  生动的形象能够唤起人们对美丽的感知,并且美是一种通过形象体现出来的感受,需要基于形象之上。因此,感性形象是任何的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基础,若是离开了感性形象美则失去了生命与寄托[3]。
  针对美学原理课堂的教学,就应该借助感性形象来启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借助感性形象以及美学概念与原理,启发学生对美学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从美的本质上感受到美。具体来说,在美学原理课堂中,应该深入浅出,借助感性形象体现美,让学生能够从音乐或绘画作品中,找到美学原理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做到理性知识与感性形象相结合,提高学生掌握美学原理理论知识的效率,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念与理想。
  (二)教学内容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以情动人
  在美学原理课程中,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美育也要求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能够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要想达到美育的目的,在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以学生的情感作为动力,从而能够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灵交流。因此,在进行美学原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与赏析相结合,借助具有美的事物、艺术作品,引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讓他们能够在兴奋的情绪中感受到美所带来的满足感。
  三、课堂教育要将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做到以美育人
  一个人的内在能够通过人格表现出来,同时一个人的人格能够代表着个人的自我修养与完善程度。在美学原理课程当中,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同时,以美育人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审美观以及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完整的人格[4]。因此,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不能过于公式化,而是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从精神上感受到美,从性情上感知到美,这样才是美育教学目标的体现。
  对于美学原理的教学而言,具体的教学组织就应该围绕着以美育人的目的实施教学行动。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需要向学生倡导科学的审美观念,还需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能够建立起独自欣赏美的能力,从而完成以美育人的根本教学目的。   四、美学原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措施
  (一)建立美学原理课程教育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美学原理教学当中,以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则会使美学原理课程受到局限,要想让美学原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融合,就应该对美学原理课程进行创新。例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体现美学原理理念,借以感知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感受美的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此外,在进行美学原理课程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更应该从教学方式与结构出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美学原理知识,使得二者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美学原理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美学原理课堂中,对美的本质、特征与形态讲解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将涉及到哲学、文学、心理学或是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5]。因此,要想将美学原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还应该对传统的美学原理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美学原理课堂当中,以讲解基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课堂缺少趣味性,需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在美学原理课程中添加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借助讲解解析美学原理,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感知到美学。例如在美学原理课程中可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按照美学的基本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与调整,使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形成针对性较强的专题教学模式。其次,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建立起与之相关的美学问题专题讲座。最后,教师应探讨借助美学原理课程引导专业课程教学深入的措施。美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专业相关知识作为案例引入,以美学视角理解专业知识,架构起专业与美学的联系,也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对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并不统一,要想让美学原理课程能够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首先就需要对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提高实际的教学水平,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满足美学原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审美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美学原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创新”(2019J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晶,李月娇,蒲鹏举,等.多媒体技术在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创新应用[J].时代报告(奔流),2021(5):126-127.
  [2]刘俊,王慧.美学原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大众文藝,2019(23):205-206.
  [3]李文静.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美学原理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73):195-196.
  [4]单华锋.浅析举例在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2):105-106 113.
  [5]张纯纲.浅论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9-20.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各层学校都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的美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美术教学是实现美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一方面应当教会学生们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们能够理解作品中的诗情画意。  关 键 词: 美术教学;诗情画意;美育;提升  一说起诗情画意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有着古诗古韵的语
摘 要: 多媒体的教学逐渐在近年来演变为教育时代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下,书法教育的课程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困阻,与多媒体技术并未形成良好的融合。基于此,教师则需创新变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多媒体优势对进行教学方式适当地调整,将时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以帮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学习书法,使得书法教育有效落实。  关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心灵世界、建构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文章阐释了核心素养体系之下,针对高中生知识面较广、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等特点,探析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融入主题性等问题,并以北宋风俗画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为例,就如何避免高中美术鉴赏中教师单一向度的知识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碎片化的知识等学习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入核心素养理念,提高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教学双方知识与技能基于现实生活实现转化的共同意识进行研究.
摘 要: 教育日益全球化,应永远处于创新和发展的前沿。随着教育和改革继续深化和研究,中国现有的音乐教育应持续地创新,小学音乐课堂也成为了现代化和创新的延续。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音乐课堂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奥尔夫教学法真正地实现教育理念的本土化。  关 键 词: 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小学音乐课堂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1]  (
摘 要: 高职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书法课程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着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帮助学生通过不断的书法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阐述了书法与美术的内在联系,就高职书法教学的三个主要阶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书法教学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措施。  关 键 词: 书法教学;高职;美术教学;应用策略  从一定意义
摘 要: 当前正处于新文科的语境以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对物质生活相对于以前而言要求更高了。因此作为设计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在合理范围内,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交融能够给设计师带来新的设计思维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接着阐述了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意义,最后提出在新文科语境下如何完善环境艺术设计
摘 要: 在党中央“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引导下,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丝绸之路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在视觉基础设计和装饰艺术设计的设计创新和教学改革中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深入研究传统装饰文化。国强则文化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有热爱,我们的强国之路才能走的更加通畅更加长远。  关 键 词: 龟兹壁画;视觉设计;装饰艺术  龟兹壁画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闪耀的明珠,影响了闻名遐迩的敦煌石窟,也是中国传统装
摘 要: 一幅山水画的绘画步骤一般用“勾、皴、擦、点、染”五步来完成,如何运用这五步就是指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问题。近代针对传统山水画最精华的笔墨技法论述,当属国画大师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五笔法”指用笔的“平、圆、留、重、变”;“七墨法”讲墨色的“干、湿、浓、淡、焦、宿、渍”。当代名画家谢定超先生的山水画儒雅别致,其画风让人过目不忘,因为他的山水画不是眼中看到的山水,乃胸中浸润淬炼的山水。先
摘 要: 在“四新”建设中,新文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已经从理论层面进入到高校教育实践中。应用新文科战略,就是要求文科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新的环境要有较强的适应力,在新的挑战以及新的机遇面前能够积极面对,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的目的是将新的科技成果充分利用起来。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行业特点以及所提出的要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论文着重于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基于设计实践与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