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中,在这样的学生的一生中,如何能够让他们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如何让他们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呢?本文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验。
【关键词】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三种方式。
一、生生合作,突出自主
“口耳相传千般好,不及林间自在啼。”学生合作讨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讨论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是全开放状态的,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建构。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悟到的也不尽相同。如我在教學《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认为狐狸怎样?”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有的学生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也有的认为狐狸是聪明的,我都给予肯定,这要看学生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创新的思维。
二、师生探讨,平等对话
旧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其结果是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改进教学就要把教学的着眼点移到学生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我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编成课本剧,师生同台表演,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处理好书本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教材也不是不容怀疑的文本。教材应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中介,成为学生学习的导火索,兴趣的激发点。
1.利用网络等资源,课外查找相关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更容易使学生积极参与。如学《瑞雪》,上网收集写雪的有关文章;学《纸的故事》,让学生查找我国的四大发明。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使课文内容得到了拓展,丰富了学生知识。
2.把音乐、美术及学生的生活体验等引入课堂
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不积极提倡个性化的解读,把一千个读者引向了同一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觉得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让学生以各自的体验、感悟为出发点,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古诗文时,可让学生给诗谱曲,让学生唱,使学生便于记忆;或者让学生给古诗文配画,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跃然纸上,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把各科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材。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羊里镇王石联小)
【关键词】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三种方式。
一、生生合作,突出自主
“口耳相传千般好,不及林间自在啼。”学生合作讨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讨论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是全开放状态的,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建构。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悟到的也不尽相同。如我在教學《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认为狐狸怎样?”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有的学生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也有的认为狐狸是聪明的,我都给予肯定,这要看学生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创新的思维。
二、师生探讨,平等对话
旧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其结果是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改进教学就要把教学的着眼点移到学生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我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编成课本剧,师生同台表演,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处理好书本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教材也不是不容怀疑的文本。教材应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中介,成为学生学习的导火索,兴趣的激发点。
1.利用网络等资源,课外查找相关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更容易使学生积极参与。如学《瑞雪》,上网收集写雪的有关文章;学《纸的故事》,让学生查找我国的四大发明。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使课文内容得到了拓展,丰富了学生知识。
2.把音乐、美术及学生的生活体验等引入课堂
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不积极提倡个性化的解读,把一千个读者引向了同一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觉得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让学生以各自的体验、感悟为出发点,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古诗文时,可让学生给诗谱曲,让学生唱,使学生便于记忆;或者让学生给古诗文配画,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跃然纸上,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把各科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材。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羊里镇王石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