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物小传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i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史书说他起兵纵横天下,创建唐朝(618—907年),是承接其祖其父的余绪,是仗圣子贤臣的谋划,是运当其时而非有志。比较他与隋文帝,两人的命运恰好相反:隋文帝坐天下三十多年便被一个败家子也就是隋炀帝断送了,他则靠一个好儿子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将王朝延续了近三百年。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再多也只是一种说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再少也是一种说法),说他是被贬低了。他之所以被贬低,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被夹在了两个突出的人物之间,前面是坏蛋隋炀帝,后面是完人唐太宗,所以他的建唐之功也就被这两个人物自然而然掩盖了。实际上,起兵时,他虽已经年过五十却是不失壮志雄心,而且极其精明能干。
  首先,他很明了形势,知道隋朝再也无力镇压全国蜂起的义军,精心策划了太原起事,并借突厥(中国古代民族)、瓦岗(起义军)之力阻击其他反隋之兵,他才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倡言应该“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鲜明旗号,挟天子,令诸侯,行禅让而代隋。二是取得长安之后,各个击破,歼灭群雄,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两手双管齐下,他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最后终于统一天下。三是善于正确料敌,如对突厥,他分析说:“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长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若不决战,难以图存。”由此可见他的知敌,结果自然百战不殆。四是建军因势定制,有沿有革。起事初期,因为需要,他组建了大将军府,下设左中右三军,由三个儿子分别统领,形成统一的指挥体制。为了提高战斗力,他又“各因部校,序其统属”,恢复隋之府兵制,分关中(今河南灵宝以西及陕甘川宁部分地区)为十二道,置十二军,不分贵贱,论功行赏,调动了各军捕捉战机多立战功的积极性。王夫之认为:“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未苏,故能折棰以御袅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这一看法是中肯的。
  李渊,字叔德(566—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狄道(今甘肃临洮),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凉武昭王李嚣七代孙。祖李虎为西魏左仆射(左丞相),北周时追封唐国公。父李晒,北周时任安州(今属河北)总管(地方军政首长)、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渊生于长安,七岁便袭爵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真率,宽仁容众,无论贵贱,咸得欢心。隋文帝受禅后,他补千牛备身职(此职北魏才设立,千牛是刀名,千牛备身也就是掌执御刀的朝官)。隋文帝之独孤皇后本是渊的亲姨母,因此渊特见亲密,历任谯(今属安徽)、陇(今属陕西)、岐(今属陕西)等三州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后又任荣阳、楼烦(今属山西)二郡太守(地方军政首长)、殿内少监、卫尉少卿(掌管宫廷卫士),兼领关右(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右,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诸军事、晓卫将军、太原留守(军政首长)等职。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成功地指挥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战和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之战。义宁二年(618年)五月称帝,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先后派兵击灭割据陇西(今甘肃东南部)的薛仁杲、南犯河东(今山西、河北西北一带)的刘武周、据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称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据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的萧铣、据河北反唐的刘黑闼和丹阳(今属江苏)的辅公柘等,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其二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了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的生活之后,卒于贞观九年(635年),庙号高祖。若是早知如此结局,他还会太原起兵吗?还会生三个儿子吗?想来还是生一个好。
  李世民
  要写他可有得写,写几本都写不完,写好多也写不完。从古至今,历史上,写他的书已不少。他的确是唐代的贤君,也是唐代的大功臣。没有他就没有唐朝,有也难得那么绵长。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少见的真英雄。
  一般来说,他的特色以及他的丰功伟绩,大都这样归纳如下:一、不拘一格地礼遇人才。曾经五次颁诏求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人数,叫“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二、充分认识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的道理,从谏如流。三、特别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四、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权分立,互相监督(隋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一般来说,由中书省决定政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批准,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五、人命至重,不妄杀,规定死刑三复奏(外地五复奏),批准之后方可行刑。六、武功之盛,除高丽(朝鲜古国)战争未胜之外,全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七、气吞万里,“天可汗”(万王之王),其经典之举是他单骑吓退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十万精骑。八、胸怀天下的外交政策使得四海以唐为荣,现在海外的唐人街亦可说是那时繁荣所投射的一个光影。九、工书法、富文词,推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十、倡廉政,讲节俭,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十一、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成了世界的大都会。十二、支持玄奘西游取经,打通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得到进一步的交流。要写还可写下去,不知会要写到几十,甚至上百也可能的,借用今日的流行语,我想可以这样说: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至于他的缺点不足,史书多的则是恕词,比如刘晌的《旧唐书》说他虽然失爱于昆弟(为夺王位杀兄杀弟),失教于诸子(亦曾贬杀三子一弟),却又以舜不能仁四凶、尧不能训丹朱为之解脱。而欧阳修的《新唐书》虽也批评他“好大喜功,勤兵于远”,却也与《旧唐书》一个样定他为贤能的英明君主。当然,也有一些异议,比如《资治通鉴》所载,建成、元吉想杀他,只是想假父亲之手,而他要杀建成、元吉,则将其父不放眼中,于玄武门杀了就是,而且杀的是储君。依照法理,他这犯的实可谓是弥天大罪,何况他的这种行为还不能以平时说的“谋大事者不拘小节”来论之,因为他的这种袭杀只是国家太平之时兄弟争权夺位而已。想必当时的唐高祖也已无法论其是非,只能将位传他了事。后来, 他当皇帝之后,三子一弟又遭贬杀,实在令人为之叹息。所以,史书上有人说,太宗这个人,为人臣则思叛其君,为人子则势逼其父,为人兄则屠杀手足,为人父则失教于子,只有为天下之君时,便堪称是贤能了。他是为大国而生的,不是为家族而生的。
  据史,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病痢,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李治昼夜侍候,不离左右。他对太子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病危,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人殿,嘱善辅太子,并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勿忧天下。”说罢,驾崩,年满五十(599---649年)。太子即位,是为高宗(李治,628--683年)。
  刘文静和裴寂
  刘文静在反隋之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后来自己竟然会因为裴寂而家破人亡,而且是被李渊所杀。
  刘文静,字肇仁(568--619年),自云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少以其父身死王事,袭父仪同三司(虽非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但给予其相同的礼节待遇)。隋末,为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令(县官,大县设令,小县设长),与晋阳宫副监(管理宫殿事务的副职)裴寂友好。裴寂,字玄真,(569---629年),蒲州桑泉人(今山西临猗)。父瑜,曾任绛州(今属山西)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属当时河东望族裴家“西眷裴”一支。寂少孤,父早逝,家道中落,为诸兄之所鞠养。年十四,补州主簿(负责处理文书事务)。后为齐州(今山东济南)司户(负责户籍财政税收),历侍御史(掌监察事务)、驾部承务郎(负责皇上的座驾粮草等事务)、晋阳宫副监。某夜,二人同宿,寂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日:“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文静笑日:“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此时二人所说的卑贱当然是相对他俩心中所期盼的富贵而言。后来,二人反隋兴唐,紧紧追随李渊父子,同为大唐开国元勋,一个拜仆射(尚书省大臣,相当于副丞相,从二品),一个拜纳言(门下省大臣,负责皇上身边事务,正三品),裴寂位在文静之上。文静不服,认为自己的才智功劳绝对都在裴寂之上。因此,每逢朝廷议事,寂的意见以为是的,文静必然而非之,由是二人有了嫌隙。一次,文静与其弟散骑侍郎(皇上近侍,职掌奏事)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击柱,日:“必当斩裴寂耳!”而其弟家那段时间恰有妖人怪影异事,文起忧之,遂召巫者于星下,披发衔刀,行法驱邪。文静恰有爱妾失宠,即将文静所怀怨望以及文起驱妖之事泄漏其兄,其兄立即上奏朝廷。李渊即将文静查办,并派裴寂、萧璃审问。文静答日:“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辅佐官,掌军事),计与长史(寂当时所任,亦为辅佐官,总管杂务)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李渊谓群臣日:“文静此言,反明白矣。”而李纲、萧璃皆明其非反。世民(当时的秦王后来的太宗)也说义旗初起之时,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所以文静才有觖望,并非谋反。而高祖则素忌文静,裴寂又在一旁劝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勃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李渊听罢其言,遂杀文静、文起,并抄没其家。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秦王继位,号为太宗,复其官爵,以其儿子树义袭封,并将公主许配其子,可是树义却与其兄依旧怨恨父亲被戮,一同谋反,后伏诛。文静初为纳言时,因有太原元谋之功,与秦王世民及裴寂皆蒙恕二死,结果文静一死未蒙恕(据史,裴寂应五死,皆得免),还赔上了一个弟弟,连累了后来的两个儿子,真是不幸之极。文静之死虽可如史书评价的那样是他比功争位所致,但究其里却是高祖与太宗的暗中较力。太原举兵反隋之后,文静更近秦王世民,而寂则为高祖亲信。文静与寂比功之时,秦王也正与兄争位,李渊对此日夜忧惧,自然也就迁怒他了。
  风云初合,共竭智力。势利既分,遽变仇敌。自古以来的政治多的就是这样的风景。
  长孙无忌
  西汉皇帝绘功臣像于麒麟阁,东汉皇帝绘功臣像于云台,唐太宗李世民建凌烟阁也是仿照两汉的做法,将唐初的文武功臣二十四人一一标榜,而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内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一659年),洛南人--(今河南洛阳)。其祖先世乃鲜卑拓跋氏,属于北魏皇族支系,后来因为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祖父长孙光在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官自选僚属开设府署,称为开府。仪同三司乃比照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开府置官)。父晟,任隋右骁骑卫将军(隋为府兵制,设十二卫,每卫又分为左右卫,皆有统率之将军)。无忌身为贵戚子弟,好学不倦,博通文史,有筹略,太宗的文德皇后是他的妹妹。无忌年少时便与太宗很友好。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无忌任渭北(又称北原,指今陕西渭河以北的黄土台原区,为关中平原的组成部分)行军典签(负责处理军中文书),自此常从太宗征讨,累功授比部郎中(掌查核审计财政簿籍,属于刑部),封上党公。这时的无忌无论军政都只能够说是一般。
  唐朝建立后,武德九年(626年),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因为忌惧李世民的威望,想谋害他。无忌主张先发制人,诛杀二人。李世民令他密诏房玄龄、杜如晦等共谋计策。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等九人进入玄武门,讨平建成和元吉。李世民由秦王升任太子,无忌任太子左庶子(太子的重要参谋幕僚)。在李世民争位的兵变中,无忌称得上首功之人。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政变开始后,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李世民临死之前仍不忘其佐命之功:“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即皇位,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功勋称号)。贞观元年(627年),转任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进封齐国公。太宗因他是佐命元勋,又为外戚,礼遇特隆,旋又拜尚书右仆射(太宗时以仆射行宰相事)。无忌深以盈满为戒,恳辞再三,皇后也为其请辞。太宗无奈,乃授他开府仪同三司,解除其尚书右仆射职务。七年(633年)十月,他又坚辞,太宗不许,并说是以才行为主。后又改封为赵国公,再拜为司徒(司徒、太尉和司空是唐朝的最高官衔,正一品,乃地位很高的大臣的加官)。晋王李洽得立为太子,全靠他一手促成,因此又授为太子太师(太师、太傅和太保也是唐朝的最高官衔,正一品,属于地位很高的大臣的加官)。太宗当面论其得失,说:“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太宗病危,召其及中书令(行宰相事)褚遂良,令其二人受诏辅政。
  高宗(李治,628--683年)即位,拜无忌为太尉兼扬州(今属江苏)都督(地方军政首长), 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如故,他则固辞知尚书省事。永徽二年(651年)监修国史。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不从其言,立武氏。武氏痛恨无忌,唆使中书令许敬宗诬告李巢、无忌谋反,高宗不忍究问,而许敬宗力言非办不可,于是免去无忌官爵,流放黔州(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及贵州的部分地区)。许敬宗又遣人到黔州逼问反状,迫其自缢而死,并抄其家。 无忌先前竭尽全力要立高宗为太子就是因他仁弱听话,可是恰恰就是这点反将自己置于死地。无忌的冤死虽然悲惨却又似乎难以避免,因为新的利益集团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许敬宗不过是禀承武氏的意旨将他这块拦路石搬到一边就是了,就像先前他对别人一样。
  房玄龄
  写到房玄龄,难免不想到醋坛子,难免不想到房夫人。据说,在那贞观年间(627--649年),他虽然是位居宰相,却是因为惧内出名。他的衣食,他的住行,只能由他夫人料理,别人插手万万不行(由此亦可见其夫人是如何地关爱他了)。
  一日,太宗举办宴会,酒足了,饭饱了,玄龄经不住同僚挑逗,麻起胆子吹了几句他可不怕老婆的牛皮。太宗一听,乘着酒兴,赐了两个美人给他。玄龄酒醒,想到妻子,愁得不知如何才好。幸亏尉迟敬德仗义,给他打气,为他壮胆,说:老婆再凶也不能动当今皇上赐你的美人。玄龄这才颤颤兢兢将俩美人领回了家。不料,前脚刚跨进门,雷霆就在头上炸响,鸡毛掸子飞了过来,玄龄立即转过屁股,将俩美人送出相府。此事,太宗知道了,就想帮帮他,压压宰相夫人的横气,宣召夫妻二人问罪。房夫人也知祸不小,只好勉勉强强地随着玄龄见太宗。太宗一见她来了,马上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大坛“毒酒”说:“看在爱卿的功劳上,朕也不打算按规矩,追究你的违旨之罪。你的面前,路有两条,你可随心随意选择。一条是领回朕赐的二位美人和和美美过日子,一条是喝了面前的这坛‘毒酒’省得再妒嫉旁人了。”玄龄知道夫人性烈,连忙跪在地上求情。太宗怒道:“卿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看两位美女的容颜,知道自己年老色衰,一旦二美进了府,难免迟早会违旨,与其明日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死得舒服,来得痛快。于是,不待太宗再催,上前一步,举起坛子,咕噜咕噜,一坛“毒酒”一口气就喝光了。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放声大哭,众大臣却放声大笑。原来那个坛子里装的并非什么毒酒,只是一坛晋阳食醋。太宗也笑,叹口气说:“莫怨朕用法子逼你,你的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甘愿一死依旧如此霸着丈夫,朕就收回成命算了。”房夫人也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竟会有个这样的结果。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在民间传开了。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房玄龄的简介如下:
  房玄龄,字乔松(579--648年),齐州临淄人(今山东淄博),隋末大乱,李氏父子率兵入关,于渭北投李世民。贞观前,他用心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贞观中,他更竭力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修订,调整中央政府机构,恪守职责而不居功。李世民称赞他“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他的建功立业的事迹也被后世文人传颂,最有名的是李贺那首题为《南园》的小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写到这里忽又想到柳宗元写玄龄的模样:房玄龄幼稚时,王通说其文,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凌烟阁上的房玄龄,眼睛是大还是小?但愿不像某类画像,个个目光炯炯才好。
其他文献
一  1986年,我妹妹王红舒(小说《杨沫初恋》的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在香河县政协工作,负责文史资料编辑,知道作家杨沫曾在当地当过教师,于是到北京采访了她,两次深情的谈话足有十几个小时,红舒非常认真地做记录,并且录了十几盘录音带。  后来,红舒又两次访问张中行,张中行没有杨沫热情,但诚恳、平易,毫无架子并透露出深深的思乡情绪。其时,张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编审,我当时在县政府工作,县长侯国强是大学
郭沫若激赞“红薯之父”  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唱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际上,这出戏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事,比红薯引入中国的年代早了至少好几十年,辞官者即使回家也是卖不成红薯的。要知道,如果没有福州人陈振龙(约1543—1619年),可能谁也卖不成红薯——中国文联原主席郭沫若先生对此就深有感触。  郭先生曾有一首《满江红》的大作,就是“为红苕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而作
读小说《红高粱家族》,人们知道了曹梦九。但是,有些人会以为这仅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而忽略他。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去年10月,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其中个性鲜明的县长朱豪三让观众爱恨交加,随即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人物。事实上,朱豪三的人物原型就是民国时期高密县县长曹梦九。  据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曹梦九是“河北天津”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九月”任高密县县长,到1937年
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制度的层次和结构也逐渐更为多元和复杂:“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联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变迁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原有的制度已经无法应对波谲云诡的时局,于是只能走上“新陈代谢”之路。晚清幕府制度就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去后方。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上世纪前五十年,教会大学在中国蹈过三次战火:一次是北伐战争;一次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次是以国民党败北而终结的解放战争,终于从弦歌不辍的战乱烽火,走到骊歌永别的落日薄暮。  1927年北伐战争,引发济南教案,民族主义浪潮排山倒海,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颁
一次小学同学聚会,席间一位马姓同学聊起一件往事,说来颇为有趣。小的时候,因在一个学习小组的缘故,他常到一位张姓同学家里去做作业。有一回张同学的哥哥在家,马同学发现对方津津有味地在读一本厚厚的硬皮书,过会儿趁其不在悄悄拿起一看,书名叫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内容自己则全然不懂,顿时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那时候我们是小学二、三年级,平时看的还是《我们爱科学》、《故事会》一类的居多,地地道道的儿童
在近代中国新闻业中,曾涌现无数风流人物。有的至今为公众和从业者知悉和纪念,如梁启超、黄远生、邵飘萍、史量才、张季鸾、邹韬奋、范长江,也有的虽在当时极为耀眼,在后世却少为人知,“为《申报》办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大报作出卓越贡献”的张竹平便是其一。  在近代中国,许多报纸名噪一时,却最终成就有限。它们最终或沦为某一政治势力的附庸,或遭遇灾祸后无力恢复,或自行消亡,资本不厚、经营不力是很重要的原因。1912
“衡岳崔巍灵钟秀,三湘七泽多英雄。”在民族危亡、革故鼎新的近现代,湖湘子弟中既有救亡图存、气冲霄汉的铁血英雄,也有则天而行、赓续文脉的南州冠冕。写下这句诗的谭云山及其哲嗣谭中,便是后一种湘贤翘楚。  “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这是1933年谭云山为“中印学会”写下的宗旨,后来成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宗旨,也是湖南茶陵人谭云山与谭中父子
人和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缘分:火车和飞机上的邻座是旅缘,偶尔一遇千杯少的是酒缘,滚滚红尘中的一个回眸成就了情缘,一次古道热肠的相助结了善缘。我认识夏炜君,是茶缘。  2005年秋天,我由兰州去厦门参加一个期刊界的活动。飞机上翻阅《厦门晚报》,副刊上的一则消息吸引了我,由昆仑出版社出版的七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观音》召开发布研讨会。作者夏炜是出生在兰州、定居厦门的作家。国人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于是生出莫
杨全红教授的《钱锺书译论译艺研究》今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一向关注“钱学”,第一时间阅读此书,认为它是钱学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对钱氏译论和译艺的论述,全面、通达而且精彩。杨著的正文分为十章,另有序言、前言、附录三篇、参考书目、后记,共二百七十八页。本书对钱锺书散见其著作各处的翻译言论加以辑录、分析、评论;对钱氏实际翻译显示的功力、其精到处,加以述评。钱学是当代一门显学,研究成果甚为丰富。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