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境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建军教授《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部探深的学术著作,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
  我与邹建军是老相识了,有师生之情谊和亲密的同行共事关系。我俩常在一起研究中外文学与文论,以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方面的重大问题;议论最多的是他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比较文学新范式、学理、方法的思路,他的充满“问题意识”的辨析能力值得称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邹建军在我所熟悉的中年学人中,显得特别突出。他长期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的弥可珍贵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科研、教研经验,由于多方面关系。我常有机会阅读他的颇有见地的论著。邹建军勤奋而坚韧,敏锐而敦实,孜孜不倦,笔耕不已,获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大无畏的攻关勇气和务实创新精神。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从其“孕育”到“成书”的过程,更重要的当然是它的理论新探索与实例新解析,就可作为有力的见证。
  提起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新范式的构建,务必强调指出:这是比较文学要完成其文化转型时期“历史使命”的重大变革之一。诚如乐黛云先生所说:“这种变革首先是从过去局限于欧美同质文化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展开多方面异质文化中文学交往的研究”(《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亦即“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因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样,理所当然地“处于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无可讳言,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或者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新范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万众一心,不断地进行再思考、再研讨、再实验。如欲完成这样的“变革”,借用乐黛云先生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拿出实绩”。邹建军奉献的这部学术著作,无疑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大有裨益,作為促进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变革过程中的“实绩”当之无愧。依我之见,这是一部适时而有特性,切合催人变革与进取、文化迅猛增殖与转型时代的需要的佳作。
  邹建军的这部学术著作在其结构模式、内容安排、技艺考究和论证方法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并极富引发深思之功能。这里有“真知灼见”,不乏独到的创意,可以就其“重中之重”予以评说。
  其一,自成体系,别具一格;时代感应敏锐,学术视野宏阔。全书分为3编,共20章,在探索中国比较文学建设新路,即构建新体系和运用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总体任务指导下,上编8章研讨比较文学学科问题,重点深入论证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下潜模式”的“来龙去脉”,它的特异功能及其新的走势;中编6章研讨比较文学的定位问题,观念与方法的论述亦在其中,突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性、兼容性、实用性和效验性的阐释;下编6章研讨比较文学“下潜模式”的个案与典型,主要运用文学批评新的理论、方法比较解析精选出来的古今中外诗人诗作,重在“双向阐发”,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并举互证。附录两篇“访谈录”,与全书主旨链接;《陈众议研究员访谈录》评述了文学和文学批评(包括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方法与方向”。《乐黛云教授访谈录》评述了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本书主体3篇和附录2篇大多曾在省内外文化、文学、文论书刊上发表,如上编第1章“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其基本内容曾发表于《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乐黛云教授访谈录》原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北京《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建军据其著作的总体思路并经过精心策划,把诸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专论予以系统化的整合,有的(第1、3、8、12、18章等)作了重大补充或改写,有的则是颇富创意和理论色彩的新撰“专论”,如第2章“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等。可以这么认为,第1、2章。连同第3章“文学问性: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是全书的理论总纲。这里的理论阐发,与以下各章理论的连续呼应以及讲评,上下一体,左右逢源,珠联璧合,秩序井然。由此可以见出,建军早在几年前就萌生了这样的战略意图:先以系列专论形式研讨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然后细密梳理、增补整合成书。此书承传了前人同类论著的精华,并在承传中跨越,在跨越中创新。就其跨越与会通的总体而言,人们细读精思之后,可能与我有此同样深切的感受和体悟:它充分凸显了高水平学术专著的性能和功力。
  其二,评述发人深思,见解独到创新。可以列举几例,以见“隅反”。比如,作者在第1章中论证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很有启迪作用,而且不乏新意。作者通过历史的追溯和“再思考”,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从长远而言,中国比较文学要发展到与国外学派平起平坐的程度,真正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派,如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一样,还特别需要一种‘下潜’运动,即要在第三种模式上加大力度,并长期坚持,以取得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广阔而坚实的历史文献与学理学派的基础。”接下来,作者在讲述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需要上升模式、平行模式、下潜模式三者合力之后,还特别强调“下潜模式”的研究,关注垒球所有民族的文学的异质同律和同质异趣,探究世界各民族文学之“共同文心与诗心”,此论精深,真是金玉良言。比如,第9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为题,对聂珍钊教授所提倡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理与方法作了精当的阐释,并就其“三维指向”(历史、现实、理论与方法本身)进行纵横扩展式的论证。接下来,在第10章中,作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以及它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进行了深入而拓新的评析。其中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基础的“三个构成维度”,即“社会学批评、历史学批评和艺术学批评”之说,见解不凡,令人信服。这里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优势及其必须与诸多文学批评方法综合运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的论断,充满了“问题意识”和辩证观念。又比如,第12章对易卜生诗歌的“真髓”进行了深度发掘,从整体研究和探究诗人易卜生诗歌创作的三种向度:外观向度、内视向度和象征向度。在这里,作者借助“图解”评论了三种向度的“总体形态”,语重心长地呼吁人们特别关注易卜生的象征性向度或内视性向度的诗作,因为像《在高原》《绒鸭》和《银》这一类诗作具有永恒不朽的内质和奇美的魅力。接下来,第13章、第14章分别从比较角度讨论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与“政治情结”,两章原文来自建军主持、策划并精心指导的文集《易卜生诗歌研究》 (王远年编选),此“文集”的问世弥补了我国易卜生研究中匮乏诗人诗歌的系统论著的缺憾。
  其三,学科理论联系实际,中外 个案相互关照。这部著作强调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紧密联系文学创作实际,不随波逐澈地迷恋当下所谓“理论化”的偏向(实则“空洞化”)。为此,作者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迫切要进行的不是“上升模式”的研究,也不是“平行模式”的研究,而是“下潜模式”的研究。关于这一学术前沿问题,上文已提及,此处不予赘述。如前所述,上编第1章连同2、3、4章开宗明义,阐发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运行模式及其存在的“前提”等学理问题,中编前三章就当下方法论热门话题辨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独特的品质和功用;不言而喻,下编推出的“下潜模式”的个案与典型,集中在中外诗歌创作与诗学方面。顺便说一句,建军对詩歌和诗论有特殊的爱好与修养,精选出来的实践篇什,确有其典范意义。在第15章“湖畔诗派诗歌伦理主题”中,连同接下来的两章即关于华兹华斯诗歌意象表现、柯尔立治诗歌艺术品格的专论,无一不是理论结合实际而实例强化理论的产品。这些章节不仅突出了新观念的指导意义、新方法的良好效应,而且显示了作者对比较诗学的关注。比如,评述柯尔立治的诗作、诗论都是“一流”时,引用钟嵘在《涛品》中关于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的理论予以论证。再接下来,论及闻一多的诗歌特征时确切地指出,他是“一位融合东方和西方诗艺于一体的大诗人”;论及贺敬之的“楼梯式”诗艺时追本穷源,与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和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诗体作了适当联系和比照,并在古今中外诗人诗作比较中凸显了贺敬之诗歌的独到特色。关于郭沫若与闻一多诗体艺术比较的篇章,也链接着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在最后一章“新诗的民族性与当代性的二重建构”中,作者说得好,其实这是“一个中西诗歌之交融共生的话题”,也是“一个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话题”。综观全书,确如邹建军所提倡和强调的那样:必须拓展多维视野,运用跨文化研究的比较文学学理和方法探讨中外作家作品,理论切忌远离实践。不可空话连篇。这不仅在下编中获得翔实印证,而且在上编的“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实践性在高校本科比较文学中的核心地位”等章节中,同时在中编后三章的易卜生诗歌研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可能不是毫无欠缺而十全十美,有的理论问题结合实证还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它出现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里,将对任重道远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多么难能可贵和鼓舞人心!祈望这部颇有个性的学术著作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引起同行专家的评议。
其他文献
壮志凌云的李广曾经是你崇拜的偶像,可盘踞一隅的你继位已是十载,在十载的故事里,偶像是否只是你伤感的断章?  宫檐上的腾龙流下一滴伤心的泪水。你最初的梦想,不过只是想要国家强盛,而你骨子里所追求的淡泊,使你的雄伟大志未能像高大的青櫆那样拙壮成长。我知道,有很多人对于你抱有不屑的态度,就是因为你是亡国之君,似乎理所应当遗臭万年。但是,你的悲凉又有谁懂得?你也曾整治金融,发行新铸钱币,却败得那么惨烈。你
期刊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在改嫁后曾有一段幸福生活。关于这段幸福生活,卫老婆子这样描述的“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他真是交了好运了。”这段日子对祥林嫂而言,温饱不成问题,安全亦是无忧,归属和爱尽情享受,尤其是有了阿毛,有了希望。但是缘何“上头又没有婆婆”也是好运要素之一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祥林嫂有婆婆的日子。祥林嫂初到鲁镇十几天后
期刊
【摘要】在研究生学籍管理过程中,通过许多事实表明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纰漏,结合各院校工作的不同,性质的相似,我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和指正,为的是把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以达到管理好目的。  【关键词】研究 学籍管理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56-02    在我国教育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在课前阅读、课堂过程阅读以及课后阅读等三个阶段,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三读”完成读写迁移。  一、课前读,从自读中感知语文  课前读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在自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对修辞手法、新的字词以及标注出存在的疑问。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交给学生“圈、批、点、注”等方法,对运用了修辞手
期刊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创作许许多多优秀诗词作品,中国教育体系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是高中各学科教学的目的。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得分上,还要培养学生诗词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各类现代教育设备,将情感教育融入在诗词鉴赏内,在潜移默化下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  一、结合古诗词类型深入剖析,初步掌握情感方向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产
期刊
【摘要】新时期,扎扎实实做好大学生思想a政治工作是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深入细致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是高校“两课”教师及政工人员探索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扎扎实实 党建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
叶圣陶曾说:“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题材多样,语言规范生动,结构巧妙精致,感情真挚动人,手法高妙独到,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好这些范文,遵循“用教材来教”的原则来教学,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基于作文目的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思考文本的内容情感,更要指向文本的构思技巧和语言系统。即教师要把文本作为“例文”“用件”,不仅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
期刊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哪位歌星的歌,老师帮你们下载,下次咱们上一节流行课.”话音刚落,不用我说,你一定也猜到了孩子们的反应,炸开了锅的课堂就不用我过多地去描述它了.随着流
毫不夸张地说,写作“低幼化”已经成为当下中学生论述文写作的突出问题。为此,教师们也绞尽脑汁,试图通过传授一些分析技巧,来纠正学生说理不深刻的毛病。以常见的“假设分析法”为例,具体来说,就是用“假设……情况会怎样呢?”引出与所举事例相反的情况展开论述。常见的句型有“假如……,那么……”,“试想……,那么……”。老师往往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要利用上述句型在论据之后要加上相应的分析,这样就不会有叙无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习作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习作靠生活的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不竭源泉,远离生活的习作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只有让我们的习作教学走进生活,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在阅读中学会“巧取材”,拟创新题  1.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