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特别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更是特别关注。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也是近几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这篇文章主要从家庭环境这个影响因素入手,以客观的家庭环境和主观的家庭环境两个角度,概括一下其对创造力影响的相关研究,此外,还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为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庭环境 创造力 影响
1 引言
创造力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原因。目前,学者对创造力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的,比如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和动机过程、创造性的人格,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创造力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个体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环境方面[1]。其中,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最开始接触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国内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2 客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客观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环境[2],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观的家庭环境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这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经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的。师保国、申继亮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创造力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且还会通过智力对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3]。但是另一项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造性倾向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对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高智商青少年的父亲比高创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从事于学术或者是教育的职业,而母亲更多的是家庭主妇;两组类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会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6]。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经历,认知刺激的缺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2.2 家庭结构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 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模式) ,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7]。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往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对于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发散思维测验,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测验得分上来看,独生子女最多,头生胎儿次之,末生胎儿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儿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创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儿童比只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异可以调节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受到年龄差距和性别差异的影响[10]。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头生胎儿和异性的弟妹之间的年龄越接近的话,那么就会更具有创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对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年龄间隔会导致更高的创造力;年龄间隔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年龄之间相互作用[11]。这样看来,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以后的研究种这几个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仍然是心理学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主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主观的家庭环境是指人为的家庭环境[12]。主观的家庭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的人际关系等。以往的研究表明,这些主观的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创造力有相关。
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内众多因素影响子女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13]。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authoritative style)、放任型(permissivestyle)和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14]。其研究发现:专制型和放任型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创造力水平低。只有权威型(民主型)家庭教育,才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台湾学者林静怡(2003)研究表明,父母积极教养、营造支持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以及提供多方面发展所需资源,能使子女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能在有潜力的领域中展现其创造力。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我概念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中起着中介的作用[15]。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unCo(1999)曾对具有特殊天赋和高创造力的孩子做了近2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发散思维之间有显著相关[16]。因此,对孩子的正确期望也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家庭气氛也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庭气氛是由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所共同创造的一种无形的、弥漫的心理氛围[17]。很多研究表明,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与之相对,专制、不融洽的家庭气氛容易使个体服从、懦弱,甚至产生精神疾患,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Kemple和Nissenberg对于家庭环境和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三个维度是对孩子的创造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即尊重孩子,鼓励独立,以及丰富孩子的学习环境[18]。而且,这项研究也概括了父母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仅仅家庭环境本身影响着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交流所形成的环境也会影响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此外,家庭环境中的很多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Chan以212名天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创造力与家庭坚强(family hardiness)、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坚强和情绪智力独立地影响学生的创造力[19]。Gardner对家庭的适应性(family adaptability)、亲密性(family cohesion)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适应性与学生的创造力有相关,但是家庭亲密性却不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创造力[20]。Walker和Fichman关于育儿经验和创造力关系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之间的意见不一致)与孩子成年后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1]。
国内对家庭环境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采用Moss 等人( 1981) 编制, 邹定辉、周远东、费立鹏( 1991) 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进行研究的, 主要包括评价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等家庭环境特征[22]。李金珍、王文忠和施建农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用创造力测验任务,探查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对实用创造力中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家庭环境的独立性对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都有积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和娱乐性与创造力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它们是通过影响创造性态度从而间接地实现对创造力的影响的;家庭的道德宗教观也会对儿童的新颖性思维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23]。赵春梅对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发现,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有显著相关,而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控制性相关不显著[24]。
4 未来研究的展望
4.1 更加注重纵向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创造力的横向研究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纵向研究的比重相对还是比较小,特别是关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比如,创造力与智力的研究,创造力与人格的研究等等,这些只能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创造力。采用纵向研究可以从动态的视角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创造力,可以进一步研究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变化,这样可以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提供借鉴。当然,聚合交叉的研究方法更能够让我们全面的了解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4.2 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对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家庭环境虽然是一个微观环境,但是其维度是很多方面,也是很复杂的。家庭环境具体是怎样影响创造力的发展的目前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研究结果,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弥补很多研究方法与内容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既采用单学科的研究方法,又借鉴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家庭环境和创造力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3 更加注重干预研究
目前对于家庭环境和创造力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的,仅仅是量表的测量对创造力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采用一些实验室研究,对家庭环境进行一些有效的干预,来研究对创造力影响的变化,这样的话会更清楚地了解家庭环境的维度,从更细致的方面研究家庭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此外,对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不仅从方法上要有一些改进,在研究的内容上也要有一些改进,不仅要研究家庭环境对创造力过程的影响,还要研究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4]师保国,许晶晶.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预测作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1-77.
[2][6][7][12]李松.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许昌学院学报,2007,4:143-146.
[3]师保国,申继亮.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0-34.
[5]Getzels,J.W.,& Jzckson,P.W.(1961).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ognitive style:A study of the sources of highly intelligent and of highly creative adolesc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6,351-359.
[8]Runco,M.A.,&Bahleda,M.D.(1987).出生次序与发散思维.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ehology,148.
[9]Datta, L. E. (1968). Birth order and potential scientific creativity.Sociometry, 31, 76–88. [10]Baer,M., Oldham,G.R., Hollingshead,A.B.& Costa Jacobsohn,G.(2005). Revisiting the Birth Order–Creativity Connection:The Role of Sibling Constell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7,67-77.
[11]Gaynor,R, Joni,R, &Runco,M. (1992)A Family size, birth-order, age-interval, and the creativity of childre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6(2):108-118.
[13][15]郑雪梅.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创造力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Baumrind D. (1991).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56-95.
[16]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25-28.
[17]田友谊. 国外关于环境影响创造力发展研究述评[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4:5-10.
[18]Kemple,K.M.,& Nissenberg,S.A.(2000).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Families Are Part of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67-71.
[19]Chan,D.W.(2005). Self-Perceived Creativity, Family Hardin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 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XVI, 47-56.
[20]Green Gardner ,k.,& Moran ,J.D.(1990). Family Adaptability,Cohesion, and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3,281-286.
[21]Koestner,R.& Walker,M.(1999). Childhood Parenting Experiences and Adult Creativ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3, 92–107 .
[22]王晓玲, 张景焕,初玉霞, 刘桂荣. 小学儿童家庭环境、创意自我效能与创造力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09,29(113):46-50.
[2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儿童实用创造力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6):732-737.
[24]赵春梅.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4(433):49-52.
关键词:家庭环境 创造力 影响
1 引言
创造力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原因。目前,学者对创造力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的,比如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和动机过程、创造性的人格,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创造力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个体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环境方面[1]。其中,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最开始接触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国内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2 客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客观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环境[2],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观的家庭环境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这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经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的。师保国、申继亮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创造力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且还会通过智力对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3]。但是另一项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造性倾向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对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高智商青少年的父亲比高创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从事于学术或者是教育的职业,而母亲更多的是家庭主妇;两组类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会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6]。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经历,认知刺激的缺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2.2 家庭结构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 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模式) ,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7]。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往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对于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发散思维测验,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测验得分上来看,独生子女最多,头生胎儿次之,末生胎儿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儿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创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儿童比只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异可以调节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受到年龄差距和性别差异的影响[10]。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头生胎儿和异性的弟妹之间的年龄越接近的话,那么就会更具有创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对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年龄间隔会导致更高的创造力;年龄间隔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年龄之间相互作用[11]。这样看来,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以后的研究种这几个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仍然是心理学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主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主观的家庭环境是指人为的家庭环境[12]。主观的家庭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的人际关系等。以往的研究表明,这些主观的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创造力有相关。
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内众多因素影响子女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13]。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authoritative style)、放任型(permissivestyle)和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14]。其研究发现:专制型和放任型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创造力水平低。只有权威型(民主型)家庭教育,才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台湾学者林静怡(2003)研究表明,父母积极教养、营造支持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以及提供多方面发展所需资源,能使子女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能在有潜力的领域中展现其创造力。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我概念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中起着中介的作用[15]。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unCo(1999)曾对具有特殊天赋和高创造力的孩子做了近2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发散思维之间有显著相关[16]。因此,对孩子的正确期望也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家庭气氛也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庭气氛是由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所共同创造的一种无形的、弥漫的心理氛围[17]。很多研究表明,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与之相对,专制、不融洽的家庭气氛容易使个体服从、懦弱,甚至产生精神疾患,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Kemple和Nissenberg对于家庭环境和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三个维度是对孩子的创造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即尊重孩子,鼓励独立,以及丰富孩子的学习环境[18]。而且,这项研究也概括了父母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仅仅家庭环境本身影响着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交流所形成的环境也会影响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此外,家庭环境中的很多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Chan以212名天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创造力与家庭坚强(family hardiness)、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坚强和情绪智力独立地影响学生的创造力[19]。Gardner对家庭的适应性(family adaptability)、亲密性(family cohesion)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适应性与学生的创造力有相关,但是家庭亲密性却不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创造力[20]。Walker和Fichman关于育儿经验和创造力关系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之间的意见不一致)与孩子成年后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1]。
国内对家庭环境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采用Moss 等人( 1981) 编制, 邹定辉、周远东、费立鹏( 1991) 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进行研究的, 主要包括评价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等家庭环境特征[22]。李金珍、王文忠和施建农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用创造力测验任务,探查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对实用创造力中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家庭环境的独立性对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都有积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和娱乐性与创造力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它们是通过影响创造性态度从而间接地实现对创造力的影响的;家庭的道德宗教观也会对儿童的新颖性思维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23]。赵春梅对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发现,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有显著相关,而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控制性相关不显著[24]。
4 未来研究的展望
4.1 更加注重纵向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创造力的横向研究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纵向研究的比重相对还是比较小,特别是关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比如,创造力与智力的研究,创造力与人格的研究等等,这些只能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创造力。采用纵向研究可以从动态的视角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创造力,可以进一步研究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变化,这样可以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提供借鉴。当然,聚合交叉的研究方法更能够让我们全面的了解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4.2 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对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家庭环境虽然是一个微观环境,但是其维度是很多方面,也是很复杂的。家庭环境具体是怎样影响创造力的发展的目前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研究结果,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弥补很多研究方法与内容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既采用单学科的研究方法,又借鉴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家庭环境和创造力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3 更加注重干预研究
目前对于家庭环境和创造力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的,仅仅是量表的测量对创造力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采用一些实验室研究,对家庭环境进行一些有效的干预,来研究对创造力影响的变化,这样的话会更清楚地了解家庭环境的维度,从更细致的方面研究家庭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此外,对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不仅从方法上要有一些改进,在研究的内容上也要有一些改进,不仅要研究家庭环境对创造力过程的影响,还要研究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4]师保国,许晶晶.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预测作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1-77.
[2][6][7][12]李松.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许昌学院学报,2007,4:143-146.
[3]师保国,申继亮.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0-34.
[5]Getzels,J.W.,& Jzckson,P.W.(1961).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ognitive style:A study of the sources of highly intelligent and of highly creative adolesc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6,351-359.
[8]Runco,M.A.,&Bahleda,M.D.(1987).出生次序与发散思维.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ehology,148.
[9]Datta, L. E. (1968). Birth order and potential scientific creativity.Sociometry, 31, 76–88. [10]Baer,M., Oldham,G.R., Hollingshead,A.B.& Costa Jacobsohn,G.(2005). Revisiting the Birth Order–Creativity Connection:The Role of Sibling Constell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7,67-77.
[11]Gaynor,R, Joni,R, &Runco,M. (1992)A Family size, birth-order, age-interval, and the creativity of childre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6(2):108-118.
[13][15]郑雪梅.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创造力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Baumrind D. (1991).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56-95.
[16]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25-28.
[17]田友谊. 国外关于环境影响创造力发展研究述评[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4:5-10.
[18]Kemple,K.M.,& Nissenberg,S.A.(2000).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Families Are Part of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67-71.
[19]Chan,D.W.(2005). Self-Perceived Creativity, Family Hardin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 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XVI, 47-56.
[20]Green Gardner ,k.,& Moran ,J.D.(1990). Family Adaptability,Cohesion, and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3,281-286.
[21]Koestner,R.& Walker,M.(1999). Childhood Parenting Experiences and Adult Creativ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3, 92–107 .
[22]王晓玲, 张景焕,初玉霞, 刘桂荣. 小学儿童家庭环境、创意自我效能与创造力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09,29(113):46-50.
[2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儿童实用创造力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6):732-737.
[24]赵春梅.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4(43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