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基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郑也夫教授认为:“诺贝尔科学奖意味着最高端的创造力.中国现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创造力来源于对现有事物认识上的质疑和不满,思考的独立性、批判性、想象力都是创造力的源头.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的灌输、反复强化、题海操练已经成为了扼杀中学生培养创造力的元凶.更多的中学生学到的是在问题被揭露后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越来越少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是保护并培养学生未来创造力的最好的方式.
  “批判性”(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所以渗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已经认知的事物进行辨认和质疑,并利用收集的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和分析后实现去伪存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佳方式之一.批判性思维品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倾向,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智力技能.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 挖掘素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视角.中学的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平台,挖掘适合的素材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沃土.因此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围绕课堂教学的素材包括:学生的“前概念”,高中物理教材、课堂偶发生成等.
  1.1 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学习新的物理知识之前,他们的心里并不是一个“空瓶子”,初中的物理知识,生活中观察到现象后形成的“经验”会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这就形成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原有概念,这种概念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学生的“前概念”不但不能回避,而且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良好素材.例如《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题,学生的“前概念”其实非常的矛盾,一方面早已听说著名的“比萨斜塔”两个小球同时着地,另一方面“轻”的羽毛和“重”的铁片先后着地的经验也是毋庸置疑的,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正是学生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是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培养的来源.
  1.2 教材中章节编排的“艺术”
  教材的编写中其实也渗透着“批判性思维”的痕迹.例如人教版《物理选修3-5》教材第十八章《原子结构》中,一共有四节:①电子的发现(汤姆逊枣糕模型)、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③氢原子光谱、④玻尔的原子模型(玻尔模型,尤其是在教材的最后一节也谈到了“玻尔模型的局限性”和“电子云”的概念).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顺序正是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步伐;从一个“实验现象”→“模型解释” →“模型的局限” →“新的模型解释” →“新模型的局限” ……这样的顺序也正是一代一代物理学家们不断的用批判性思维推动人类文明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这种具有批判性的科学思想史,是学生历史地把握物理科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物理方法的特色和倾向,这势必会让“批判性”的种子深深的埋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
  1.3 课堂中偶然出现的“灵感”
  课堂教学的生成总是让我们非常惊喜,我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感觉到这种意外.例如在一次探究影响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试验中,所有同学都已经得到了压力和粗糙程度对最大静摩擦力产生影响的结论.可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我们这组是用单层毛巾完成的,而前面一组同学是用双层毛巾完成的,我们在相同的重物压力作用下得到了两组不同的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我们觉得接触面的厚度也会影响到最大静摩擦力.”细细想想,这段话的对与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学生的这种批判性的意识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支持,而且更加值得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论证.
  2 重视生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智力技能
  培养批判性智力技能是指学生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善于并发现提出问题,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结局问题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应该包括:质疑、评估、探究、自我校准等关节.在课堂生成之前,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预设一些关节和步骤,在生成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智力技能.下面我就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谈一谈我的做法:
  2.1 “放大冲突”,鼓励质疑
  在上课的开始阶段,我首先将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用两个实心金属球在课堂上展示,继而在用牛顿管(钱羽管)演示在不抽真空条件下的羽毛和硬币下落的,其结果截然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自由落体现象的“前概念”,将冲突以显性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结束后鼓励学生公开表达对这两次试验的看法和评价并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2.2 “有效讨论”,引领评估
  两次实验结束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评估,教师应对思考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引导.此时的评估并不是急于让学生对概念进行错与对的判断,而应该通过其他的方式将学生“前概念”进行引申.例如再将两张质量相同的纸片,一张平摊另一张揉成团再次进行自由落下,可以将伽利略对这个问题的悖论介绍给学生:如果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捆绑起来,思考落地时间的变化.这一系列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必然会让学生有足够的话题进行讨论,而讨论的内容也会再次影响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评估,并初步得到自己的判断.
  2.3 “论证探究”, 实现自我校准
  批判性思维品质并不仅在于质疑和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包括了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的对评估的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学生需要围绕新的个人观点进行实验和理论上的论证.大多数学生经过评估后已经发现了“同时着地”与“不同时着地”的关键性因素——空气阻力.将牛顿管抽成真空后重新观察羽毛和硬币是否同时落下的实验将对“同时着地”的真理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而空气阻力这一干扰判断的事实也被确定下来.
  对物理问题的验证不能只停留在定性的认识,能否将问题的论证上升到定量的分析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智力技能的关键步骤.在不计空气阻力的前提下,能否数据上得到“同时着地”也将对学生深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起到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落在落地时间相同上,这时需要提醒学生准确测量物体从静止落下到落地的时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考虑用光电门来进行实验.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验证物体运动性质的角度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特点,可以用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的打点计时器来验证两个物体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近似相等,运动性质均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而进一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共同的运动特点.
  自我校准是指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我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人勇于求证、确认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追求,是一种习惯性自我审查的思维品质.在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论证评估是学生在产生批判性质疑后进行科学论证并实现自我校准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不仅要质疑,更应该根据质疑进行实验和理论上的论证的科学精神,在论证评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校准.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思维品质.在高中阶段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渗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D/2013/02/016)的阶段成果】
其他文献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1 学生形成概念的困难分析  (1)缺少认知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对体验事物的归纳过程.缺少感性认知,必然导致概念形成困难.如“机械波”,学生能否通过大量的体验之后,一看到这个概念,脑子里就出现横波与纵波的图景.  (2)数学表达不等于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最大,又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初中电学的基础是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对应的三个重要的电学仪表是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其中滑动变阻器又是重中之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本文例举在电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10个方面
近年来,我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本人也常外出听课.本人在听课中发现:(1)一些老师用多媒体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凑,有效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3)教师利用视频、动画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那么物理教师怎么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物理
在解决物理习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教师想要减少错误的发生,那么对错误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错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寻求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错误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及时弥补,逐步达到知错、改错、防错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对初中学生物理教学过
微课,是用不超过十分钟的时间,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与讲解的视频材料.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在任意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重复学习.微课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具有灵活、方便、重复、可选择等优势.  目前网络上开发上传的微课形式多样,少数微课极具创意,但多数微课设计肤浅,制作粗糙,内容混乱,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自微课的概念与形式出现以来,本人对微课产
传统的物理实验创设的物理情境有时现象不够形象直观,不能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形成丰富有效的感性认识,也不容易纠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错误的前概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Dislab信息化物理实验借助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图线,使一些传统实验难以实现的现象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信息化实验的直观物理环境下能与之前的认识产生认知冲突,在科学的情境下能更容易转变之前错误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学校中智力正常的学生人群几乎占100%,但很多智力正常的学生其学业方面很不理想,尤其是理科学业方面显得更为突出.而且,智力水平越低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越密切,而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联度越低.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而且还需要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和调节,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一、举案说理,在实验中释疑解惑rn高中实验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rn在探究真象与假象
变压器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历年江苏高考中频繁出现,其中含有二极管的变压器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题目进行适当地“变式拓展”,能够增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在一道高考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拓展.  1 原题呈现—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专著并不多见,对教学目标研究的论述多局限于物理教学论和物理教学设计的专著中.我国对教学目标研究的历史也比较短.在实践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建国以来的初中物理课程目标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