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活动单”就是教师根据学情,以新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例,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的活动方案。笔者所在的如皋市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已四年有余,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的教学谈一谈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数学“活动单”。
现行的“活动单”在设计时将课前预习、活动方案、课堂检测合在一张纸上,很不便于操作,而且缺少学生的反思环节。“活动单”以试题形式出现比较普遍,没有能真正起到“导学”作用,学生拿到活动单往往是盲目地先去解题,在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通的情况下,解题必然错误百出。活动单成了练习卷,这势必导致后来教学出现困难,效果差强人意。
那么,在应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时,该怎样促使所有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有效的检测反馈呢?笔者建议应将现行的“活动单”分为“四单”。具体是:预习单、合作单、检测单、反思单。
一、预习单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实行先学后教,而实行先学后教的重要手段就是课前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要搞好课前预习。进行预习我们就要用好预习单,李炳亭先生说:“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可见导学案的重要性之大。导学案有多种形式,预习单就是其中的一种。怎样用好预习单呢?联系自身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预习单”设计应体现“三主”:
1.以课程标准为主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依据,“预习单”应按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弄清原理、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练习题,不要设计过多题目,题目要有针对性,更不能设计高难度题目,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预习。使试题训练式的活动回归问题引领式的活动。
当然学生预习了,教师还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去检查,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增强目的性。如果一个人检查感觉时间紧迫,可以利用小组的力量,互相检查。
2.以文本内容为主
预习单要以文本学习内容为主,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看书,题目要以问题为主,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这节课想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方法、规律、技巧,这些都要以问题的形式再现出来,使学生了解文本的概念、知识体系、技能和方法,逐步掌握预习的要领,使课前结构化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而不是任务。确保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3.以四基要求为主
“预习单”要通俗化,要用学生易于接受地语言。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限制,不能提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过高要求,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克服知识过度的前移和纯试题化倾向,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主,体现基础性,体现中下等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难度比较大,老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缩小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让学生像攀登梯子那样,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小了,学生就能攀登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技能。
二、合作单
“合作单”是课堂中学生实施合作探究的“导航仪”,是学习进程的指路标,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否有效进行,能否达成学习目标。因为学生课前已经完成预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是带着问题来进行活动与交流的,活动更具深度。在合作单的设计中,应体现两个导向:
1.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导向
只有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活动教学才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认知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兴趣需求。尊重这些需求,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进步,才便于知识的迁移,使学习的自主能力发挥到极致。
2.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参与为导向
只有每个合作都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每一步都目标清晰,那么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和形式活动,学生都能通过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产生体验,引发认知冲突。这样的学习活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常常看到一些数学活动,因为每个环节目标不清,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最后不得不讲而代之。每一步目标明确,并不是捆绑学生的手脚。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角度、操作过程要绝对向学生开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三、检测单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检测单与活动单分开,避免了以前学生拿到活动单总是首先去看检测题,如果学生感觉较易,则对课堂的活动就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或者在完成活动时偷偷将检测完成,不便于全班学情的了解。由此以来使得反馈更加真实有效。
四、反思单
“反思单”可以是纠错本或问题条的形式,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方法的提炼归纳,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等。要努力使学生学会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形形色色,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把每天学生的各类错误收集起来,在合适的时间把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概念和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根据教材单元内容的重难点和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进行分析,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采用间隔性的或阶段性的过关制度,如周周练、月月练等,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效果。
上述“四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四单”的设计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 “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方法指导的栏目。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中)
现行的“活动单”在设计时将课前预习、活动方案、课堂检测合在一张纸上,很不便于操作,而且缺少学生的反思环节。“活动单”以试题形式出现比较普遍,没有能真正起到“导学”作用,学生拿到活动单往往是盲目地先去解题,在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通的情况下,解题必然错误百出。活动单成了练习卷,这势必导致后来教学出现困难,效果差强人意。
那么,在应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时,该怎样促使所有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有效的检测反馈呢?笔者建议应将现行的“活动单”分为“四单”。具体是:预习单、合作单、检测单、反思单。
一、预习单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实行先学后教,而实行先学后教的重要手段就是课前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要搞好课前预习。进行预习我们就要用好预习单,李炳亭先生说:“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可见导学案的重要性之大。导学案有多种形式,预习单就是其中的一种。怎样用好预习单呢?联系自身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预习单”设计应体现“三主”:
1.以课程标准为主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依据,“预习单”应按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弄清原理、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练习题,不要设计过多题目,题目要有针对性,更不能设计高难度题目,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预习。使试题训练式的活动回归问题引领式的活动。
当然学生预习了,教师还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去检查,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增强目的性。如果一个人检查感觉时间紧迫,可以利用小组的力量,互相检查。
2.以文本内容为主
预习单要以文本学习内容为主,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看书,题目要以问题为主,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这节课想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方法、规律、技巧,这些都要以问题的形式再现出来,使学生了解文本的概念、知识体系、技能和方法,逐步掌握预习的要领,使课前结构化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而不是任务。确保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3.以四基要求为主
“预习单”要通俗化,要用学生易于接受地语言。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限制,不能提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过高要求,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克服知识过度的前移和纯试题化倾向,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主,体现基础性,体现中下等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难度比较大,老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缩小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让学生像攀登梯子那样,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小了,学生就能攀登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技能。
二、合作单
“合作单”是课堂中学生实施合作探究的“导航仪”,是学习进程的指路标,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否有效进行,能否达成学习目标。因为学生课前已经完成预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是带着问题来进行活动与交流的,活动更具深度。在合作单的设计中,应体现两个导向:
1.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导向
只有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活动教学才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认知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兴趣需求。尊重这些需求,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进步,才便于知识的迁移,使学习的自主能力发挥到极致。
2.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参与为导向
只有每个合作都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每一步都目标清晰,那么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和形式活动,学生都能通过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产生体验,引发认知冲突。这样的学习活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常常看到一些数学活动,因为每个环节目标不清,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最后不得不讲而代之。每一步目标明确,并不是捆绑学生的手脚。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角度、操作过程要绝对向学生开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三、检测单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检测单与活动单分开,避免了以前学生拿到活动单总是首先去看检测题,如果学生感觉较易,则对课堂的活动就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或者在完成活动时偷偷将检测完成,不便于全班学情的了解。由此以来使得反馈更加真实有效。
四、反思单
“反思单”可以是纠错本或问题条的形式,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方法的提炼归纳,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等。要努力使学生学会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形形色色,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把每天学生的各类错误收集起来,在合适的时间把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概念和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根据教材单元内容的重难点和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进行分析,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采用间隔性的或阶段性的过关制度,如周周练、月月练等,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效果。
上述“四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四单”的设计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 “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方法指导的栏目。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