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应走出顾此失彼而形成的虚假浮夸的误区;应走进“客观准确,生动实效”的模式。
【关键词】教学评价;客观准确;生动实效
【作者简介】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度“模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开发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10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倡导下,语文教学评价变得热闹非凡,但仔细审视,语文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了虚浮夸大的无效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走出评价时顾此失彼而形成的虚假浮夸的误区。
1.虚浮夸大,限制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你真棒”、“真有见解”、 “向你学习”、“你很聪明”,或者教师竖起大拇指,或者是有节奏的掌声等等。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也显得异常热闹,但是学生在长期的掌声中,兴趣也渐渐淡下去了,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也开始变得稀稀拉拉。
这些虚浮夸大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虚浮夸大的语言掩盖了,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盲目求异,违背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是形式主义的虚夸。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其次,我们要在评价的探索中走进“客观准确,生动实效”的模式。
1.客观准确,激励上进
社会和家长予以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的要求。老师也这样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壇,学生才可能走上圣坛。今天我们的学生与时俱进,信息灵通,认辨能力有着天然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的神圣,也能宽容老师的不足,从而避免了外在现实与内在心灵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因此,为师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客观评价,培养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语文既是生活又是人文。教师一旦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语文教学评价就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客观评价。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下课对我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我一愣,随即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等着挨批评了。”他“唰”的脸一红,意识到自己说叉了。后来,我给他讲了“谈话”一词的多种用法,如果换成“谈谈心”或“说件事”就妥当了。客观的评价让该生明白了“谈话”一词的意思,也懂得了口语交际中因对象、场合不同而用语不同。经过亲切交流,使学生学会了从正面看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从反面看自己,正视自己的缺失。从而正确定位自己。
(2)张扬个性,激发学生不断上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的感受和独特体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能将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也不能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解读成薛宝钗。更何况,初中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同时,教师要有意无意的为学生创设情景,往往会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出精彩纷呈、标新立异的讨论,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这样,既张扬学生个性,又激发学生不断上进。
2.“爱”心呼唤,生动实效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教师在评价时要懂得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使教学达到情之互融的境地。记得在学习鲁迅散文《风筝》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学生纷纷发言,热情很高。我顺势鼓励,大家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了主题,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际谈谈认识。就在同学们认真思考之时,我忽然发现,有一个平时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女生,把一双求知的大眼睛投向我。我及时送给她一个激励的眼神,示意她主动发言。她果断的站起来说:“我觉得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风筝能在空中飞翔,而‘弟弟’手制的风筝却被毁了,这表明‘弟弟’的内心自由的天地也被毁了。因而文章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这的确是一个创新的认识!我立即对她表扬鼓励,希望以后能更大胆主动发言,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话音刚落,就赢来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后来,该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大了。
总之,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准确,生动实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行为,研究教学评价策略,改进教学评价语言。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评价水平。
【关键词】教学评价;客观准确;生动实效
【作者简介】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度“模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开发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10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倡导下,语文教学评价变得热闹非凡,但仔细审视,语文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了虚浮夸大的无效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走出评价时顾此失彼而形成的虚假浮夸的误区。
1.虚浮夸大,限制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你真棒”、“真有见解”、 “向你学习”、“你很聪明”,或者教师竖起大拇指,或者是有节奏的掌声等等。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也显得异常热闹,但是学生在长期的掌声中,兴趣也渐渐淡下去了,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也开始变得稀稀拉拉。
这些虚浮夸大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虚浮夸大的语言掩盖了,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盲目求异,违背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是形式主义的虚夸。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其次,我们要在评价的探索中走进“客观准确,生动实效”的模式。
1.客观准确,激励上进
社会和家长予以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的要求。老师也这样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壇,学生才可能走上圣坛。今天我们的学生与时俱进,信息灵通,认辨能力有着天然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的神圣,也能宽容老师的不足,从而避免了外在现实与内在心灵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因此,为师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客观评价,培养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语文既是生活又是人文。教师一旦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语文教学评价就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客观评价。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下课对我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我一愣,随即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等着挨批评了。”他“唰”的脸一红,意识到自己说叉了。后来,我给他讲了“谈话”一词的多种用法,如果换成“谈谈心”或“说件事”就妥当了。客观的评价让该生明白了“谈话”一词的意思,也懂得了口语交际中因对象、场合不同而用语不同。经过亲切交流,使学生学会了从正面看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从反面看自己,正视自己的缺失。从而正确定位自己。
(2)张扬个性,激发学生不断上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的感受和独特体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能将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也不能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解读成薛宝钗。更何况,初中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同时,教师要有意无意的为学生创设情景,往往会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出精彩纷呈、标新立异的讨论,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这样,既张扬学生个性,又激发学生不断上进。
2.“爱”心呼唤,生动实效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教师在评价时要懂得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使教学达到情之互融的境地。记得在学习鲁迅散文《风筝》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学生纷纷发言,热情很高。我顺势鼓励,大家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了主题,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际谈谈认识。就在同学们认真思考之时,我忽然发现,有一个平时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女生,把一双求知的大眼睛投向我。我及时送给她一个激励的眼神,示意她主动发言。她果断的站起来说:“我觉得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风筝能在空中飞翔,而‘弟弟’手制的风筝却被毁了,这表明‘弟弟’的内心自由的天地也被毁了。因而文章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这的确是一个创新的认识!我立即对她表扬鼓励,希望以后能更大胆主动发言,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话音刚落,就赢来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后来,该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大了。
总之,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准确,生动实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行为,研究教学评价策略,改进教学评价语言。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评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