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届初一孩子纯真的热情,都带给我很多的快乐和感动,也让我深深地思考自己该如何作为才能不辜负这些纯真质朴的笑容,思考教师怎样的教学行为对于这些新生的成长才是更加有效的。
一、关注兴趣激发和保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老话,却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从第一天准备走进初一的课堂之前,我就把工作的重心定为: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为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我绞尽脑汁想办法,课堂设计上尽量做到轻松活泼,少讲、精讲,多给学生朗读和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示自己,特别是鼓励那些在小学一直不受重视,缩手缩脚惯了的孩子,挑战自己的胆怯!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原来自卑感很强的孩子找到了自信,我高兴地看到了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
初一的孩子好动,对新奇的东西有热情,我努力希望把他们的这种热情尽量保持得更长久,开始尝试把各个单元的综合性活动真正地搞起来,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语文活动,比如 “讲伊索寓言”故事会、《爱的教育》读书汇报会、朗诵比赛、“追星现象之我见”辩论会。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我指导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评选,调动了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勇气。
二、关注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所以要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而言,可塑性还是比较强的。
学期初,我没有急于赶新课,而是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力纠正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读书时,我先要求学生挺胸抬头直腰,打起精神来投入地读;讲课前,我先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准备记下知识点的内容;朗读,一遍遍耐心地纠正他们小学养成的拖长腔的毛病;背课文,我要求读熟再背,不要内容很陌生就看一句背一句;做作业,首先要求字体工整;写作文养成当堂就完成的习惯,尽量避免部分学生总是拖拉着想回家翻作文书的毛病。
我常常边提问边走下讲台,好像很随意的样子,拍拍那些弯下的脊背,拿走那些当作玩具在手中摆弄的胶带纸、笔帽,摆正几个写作文时总是把本子歪得很厉害,整个身子都跟着扭成S形的不良姿势。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虽然很多的坏习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和初三、初四相比,这时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注意捋顺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于避免越来越多的学生掉队,减少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的现象,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有效教学,有时也不能太斤斤计较付出和收获的,特别是不能只单纯计较成绩上的收获。因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那一点分数上。
三、关注语文素养的提高,分数不等于素质
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迎来初一学生的,他们对老师的崇敬和对知识的渴求,都令我感动和喜爱,但第一次活动课的情况却不容我乐观。那一节课,我让每个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但很多孩子上台发言扭扭捏捏,缩手缩脚,说话打哏、卡壳,几句简单的介绍都说不流畅,声音小得难以听见,知识面更是窄得很。
面对这样素质的学生,如果只是单纯讲完课文完成教学计划,能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吗?那样按部就班的教学能有多少有效成分呢?课文学完了,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吗?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吗?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吗?
教师只有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在实践中我也确实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扎实地上好阅读课,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组织文学社团,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实验轮流日记的形式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引导他们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四、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反思我们过去多年的教学,我们确实更注意了对学生做题技巧的指导,对应试作文技巧的训练,但却忽略了更根本的东西——如何学习才能收获更多!而孩子如果在求学阶段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而不能学会如何学习,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新生入学,我教给学生的首要方法就是要学会思考,让他们懂得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其次,我想应该是教给学生享受阅读了。通过语文课这个窗口,我们把学生引领到阅读的天空,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以至于不满足于这个小小的窗口,而去自己飞向蓝天,充分地享受阅读的魅力!
再次就是给他们一些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学期,我特别把朗读指导作为重点的方法指导,投入的朗读可以更好地帮助一些语感还较差的孩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现在,我的学生特别爱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越来越多了。
五、探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多种途径
长期以来,作文通常是有效性最差的语文教学版块。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作文课疏于有效指导,常常是放羊似的给个题目让学生随意去写,作文提高就只交给学生的悟性和阅读积累了。有些学生初一刚入学作文还挺出色,经过几年反倒平平了,这样的结果,老师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我相信好的作文确实不是教出来的,但绝对是指导得法的成果。从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训练形式的创新,到评讲方式的改革,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
在实践中,我努力探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多种途径,增强写作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1.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长期单调的学校生活,已经使很多孩子把“快乐”定位到了学习的对立面,而学习本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旅程啊!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有乐趣,才会有热情。而丰富的语文活动恰恰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于是我常常用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语文课学习和写作训练。 2.回应积极的评价反馈,保持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形式,探寻更多有效而又受学生欢迎的作文评价反馈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精选范文,课堂师生共同点评。利用班级宣传栏及时选展优秀作文和进步作文,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适度的满足。创办班刊,精选每次作文训练的好作品,收集到班刊里,定期出版(手抄的形式),让学生的写作有成就感。作文评语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情感化,避免呆板空洞的评价语言。多用旁批,评价指导具体到一词一句。
3.变换多彩的命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套单调的作文命题,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意思,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经常变换多彩的命题形式,让学生的每一次作文之旅都感到花样翻新。
(1)巧变传统命题
一些经典的作文题目还是很值得一练并更容易有话说的,但形式可以来点变化,以适应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如“我的老师”,我改成了半命题作文“我的 老师”,并启发学生: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温柔的还是“野蛮”的,是博学的还是幽默的?想想那个老师最大的特点,紧紧围绕他(她)的这一特点选材构思。“我的同桌”,我改成了“同桌的你”,并且提示学生:这是一首歌名,用来当题目,比起“我的同桌”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其中的部分歌词是否可以引用到作文里以照应题目?如果你的作文像歌词一样也用第二人称写,抒情性是不是更强?
(2)其乐无穷编故事
听故事是孩子的最爱,编故事更是其乐无穷。编故事的过程中,情节构思、语言表达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让孩子们编故事的写作形式也可以说是花样翻新。
假设情境编故事。比如,“秋天的童话”,要求把故事的背景设计到秋天的环境中发生,符合“秋天的童话”这一意境就可以。
给予开篇续故事。老师给一段环境描写,创设一种情境,可以作为故事的开始,也可以作为故事的结局,然后用回忆的方式展开。
故事接龙趣无穷。一般是老师开个头,然后大家一个个地接着编下去,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会到峰回路转的构思之趣。
(3)异趣联想巧构思
从一篇美文中挑选十来个意义没有关联的词语,请学生任意选用其中五六个,联想、构思成一篇作文。这样的命题常常产生神奇的效果,很多创意奇特、文采飞扬的作文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诞生的。
一、关注兴趣激发和保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老话,却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从第一天准备走进初一的课堂之前,我就把工作的重心定为: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为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我绞尽脑汁想办法,课堂设计上尽量做到轻松活泼,少讲、精讲,多给学生朗读和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示自己,特别是鼓励那些在小学一直不受重视,缩手缩脚惯了的孩子,挑战自己的胆怯!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原来自卑感很强的孩子找到了自信,我高兴地看到了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
初一的孩子好动,对新奇的东西有热情,我努力希望把他们的这种热情尽量保持得更长久,开始尝试把各个单元的综合性活动真正地搞起来,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语文活动,比如 “讲伊索寓言”故事会、《爱的教育》读书汇报会、朗诵比赛、“追星现象之我见”辩论会。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我指导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评选,调动了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勇气。
二、关注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所以要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而言,可塑性还是比较强的。
学期初,我没有急于赶新课,而是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力纠正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读书时,我先要求学生挺胸抬头直腰,打起精神来投入地读;讲课前,我先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准备记下知识点的内容;朗读,一遍遍耐心地纠正他们小学养成的拖长腔的毛病;背课文,我要求读熟再背,不要内容很陌生就看一句背一句;做作业,首先要求字体工整;写作文养成当堂就完成的习惯,尽量避免部分学生总是拖拉着想回家翻作文书的毛病。
我常常边提问边走下讲台,好像很随意的样子,拍拍那些弯下的脊背,拿走那些当作玩具在手中摆弄的胶带纸、笔帽,摆正几个写作文时总是把本子歪得很厉害,整个身子都跟着扭成S形的不良姿势。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虽然很多的坏习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和初三、初四相比,这时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注意捋顺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于避免越来越多的学生掉队,减少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的现象,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有效教学,有时也不能太斤斤计较付出和收获的,特别是不能只单纯计较成绩上的收获。因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那一点分数上。
三、关注语文素养的提高,分数不等于素质
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迎来初一学生的,他们对老师的崇敬和对知识的渴求,都令我感动和喜爱,但第一次活动课的情况却不容我乐观。那一节课,我让每个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但很多孩子上台发言扭扭捏捏,缩手缩脚,说话打哏、卡壳,几句简单的介绍都说不流畅,声音小得难以听见,知识面更是窄得很。
面对这样素质的学生,如果只是单纯讲完课文完成教学计划,能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吗?那样按部就班的教学能有多少有效成分呢?课文学完了,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吗?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吗?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吗?
教师只有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在实践中我也确实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扎实地上好阅读课,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组织文学社团,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实验轮流日记的形式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引导他们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四、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反思我们过去多年的教学,我们确实更注意了对学生做题技巧的指导,对应试作文技巧的训练,但却忽略了更根本的东西——如何学习才能收获更多!而孩子如果在求学阶段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而不能学会如何学习,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新生入学,我教给学生的首要方法就是要学会思考,让他们懂得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其次,我想应该是教给学生享受阅读了。通过语文课这个窗口,我们把学生引领到阅读的天空,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以至于不满足于这个小小的窗口,而去自己飞向蓝天,充分地享受阅读的魅力!
再次就是给他们一些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学期,我特别把朗读指导作为重点的方法指导,投入的朗读可以更好地帮助一些语感还较差的孩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现在,我的学生特别爱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越来越多了。
五、探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多种途径
长期以来,作文通常是有效性最差的语文教学版块。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作文课疏于有效指导,常常是放羊似的给个题目让学生随意去写,作文提高就只交给学生的悟性和阅读积累了。有些学生初一刚入学作文还挺出色,经过几年反倒平平了,这样的结果,老师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我相信好的作文确实不是教出来的,但绝对是指导得法的成果。从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训练形式的创新,到评讲方式的改革,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
在实践中,我努力探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多种途径,增强写作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1.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长期单调的学校生活,已经使很多孩子把“快乐”定位到了学习的对立面,而学习本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旅程啊!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有乐趣,才会有热情。而丰富的语文活动恰恰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于是我常常用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语文课学习和写作训练。 2.回应积极的评价反馈,保持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形式,探寻更多有效而又受学生欢迎的作文评价反馈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精选范文,课堂师生共同点评。利用班级宣传栏及时选展优秀作文和进步作文,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适度的满足。创办班刊,精选每次作文训练的好作品,收集到班刊里,定期出版(手抄的形式),让学生的写作有成就感。作文评语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情感化,避免呆板空洞的评价语言。多用旁批,评价指导具体到一词一句。
3.变换多彩的命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套单调的作文命题,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意思,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经常变换多彩的命题形式,让学生的每一次作文之旅都感到花样翻新。
(1)巧变传统命题
一些经典的作文题目还是很值得一练并更容易有话说的,但形式可以来点变化,以适应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如“我的老师”,我改成了半命题作文“我的 老师”,并启发学生: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温柔的还是“野蛮”的,是博学的还是幽默的?想想那个老师最大的特点,紧紧围绕他(她)的这一特点选材构思。“我的同桌”,我改成了“同桌的你”,并且提示学生:这是一首歌名,用来当题目,比起“我的同桌”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其中的部分歌词是否可以引用到作文里以照应题目?如果你的作文像歌词一样也用第二人称写,抒情性是不是更强?
(2)其乐无穷编故事
听故事是孩子的最爱,编故事更是其乐无穷。编故事的过程中,情节构思、语言表达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让孩子们编故事的写作形式也可以说是花样翻新。
假设情境编故事。比如,“秋天的童话”,要求把故事的背景设计到秋天的环境中发生,符合“秋天的童话”这一意境就可以。
给予开篇续故事。老师给一段环境描写,创设一种情境,可以作为故事的开始,也可以作为故事的结局,然后用回忆的方式展开。
故事接龙趣无穷。一般是老师开个头,然后大家一个个地接着编下去,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会到峰回路转的构思之趣。
(3)异趣联想巧构思
从一篇美文中挑选十来个意义没有关联的词语,请学生任意选用其中五六个,联想、构思成一篇作文。这样的命题常常产生神奇的效果,很多创意奇特、文采飞扬的作文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