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年的《动物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
关键词动物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6-0043-01
《动物环境卫生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学科,内容涉及环境因素对家畜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环境营养、牧场建设、畜产公害的治理等重要畜牧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从一线生产中总结的实践经验[1]。对《动物环境卫生学》的学习,对以后教育阶段中深入学习专业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而实践为辅[2],教师很难顾及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学生也会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重视,因此《动物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几年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物环境卫生学》以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内容单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强调掌握概念及理解其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畜牧业生产实践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如在讲授家畜的水环境时,首先向学生阐明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泉,是保证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生物机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水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生命机能方面起关键作用。家畜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一部分是从饮水中获得的。此外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饲料的清洗与调制、畜舍及用具的清洗、畜体的清洁、环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的水。如果水质不佳或水体受到污染,就会传播传染病和侵袭病,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水量供应不足,可使家畜的健康和生产力受到不良影响。只有满足畜牧生产对水的质和量的要求才能保证家畜的健康,并不断提高其生产力。因此,在畜牧场选址与规划中,水源和水质是首要考虑的4大条件之一[3]。这样通过明确水对家畜的重要性之后,在讲水的卫生学特性时,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求的潜能,久之学生就会对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情绪。《动物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应多增加一些实践环节,给学生创设各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动眼、动脑、动口相结合的感性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学习,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目的,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举,活跃学生思维
针对《动物环境卫生学》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设疑激学。即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探究解决问题。提问方式的设计包括何时提问、提哪些问题、如何提问等。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
(2)推行多媒体教学。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力的技术[4]。目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是实现《动物环境卫生学》教学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其表现手段,使传统上抽象、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和活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解决课时紧张的难题。如在在讲授畜舍环境的改善与控制一章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丰富翔实的实物图片,可以使学生对畜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鲜时间,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目的。
(3)现场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可安排在实验场中进行。如在讲畜舍的设施与设备时,可提前联系好畜牧场,现场针对实体向学生进行讲解,效果更形象直观,学生对不同设施和设备会有较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为以后从事畜牧生产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善于总结,巩固知识。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与中小学是不同的,即没有很多时间得到教师系统深入的辅导和知识,会出现因功课较多无法计划时间来复习的状况。这样是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产生困扰。所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学习的(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3页)
知识尤为重要。正如建筑工程的地基,每填一层土都要夯实、再填土、再夯实,这样才能使基础牢靠扎实。为了让学生做到及时复习,除了在讲新课时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时进行必要的提点唤起回忆外,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在每章结束时,串讲该章的内容、重点、基本概念,使学生进行回忆性思考,使之充分理解、掌握得章节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无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5]。为此,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5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动物环境卫生学》教育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对一些重要而且在畜牧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内容不能够完全展开讲解,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碰到问题不会解决,同时单纯的听课模式使学生极易产生疲劳、分神等情况,这些都是造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积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的重点是结合教学内容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学生引入其中共同探讨这一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最终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一问题[6]。如在讲授畜舍样式的选择的内容时,在对各种畜舍的结构特点做了介绍以后,和学生共同研究在某一地区的特定气候条件下饲养某种畜禽,在畜禽不同的年龄阶段该选用何种样式畜舍样式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地思考每种畜舍的结构特点,和预计要饲养的畜禽的生理特点,而教师仅仅是在重点处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重点和思路,直至最终找到答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对基本内容加深了记忆,同时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6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最好场所[7]。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对畜牧知识的基本要求,调整实验课程结构,重点加强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及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细致、整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敬业、一丝不苟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创新意识。
7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大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转变思路,不应只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要求上课而不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8]。作为一名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上好课,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其学习需求,从而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8小结
几年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探究欲望等方面对《动物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以上教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探讨、去思考,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提高和完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积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教学相长。通过不断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把教学改革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9参考文献
[1] 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3.
[2] 倪炳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聊城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9):16-18.
[3] 顾勇,姜少平.关于动物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104-107.
[4] 李克东,黄晓地,谢幼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16-18.
[5] 屈红霞.《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9):80-83.
[6] 魏菁.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3):90-92.
[7] 白先群.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J].华夏医学,2009,22(2):361-363.
[8] 刘宏岩,郝东明,胡金凤,等.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2):57-58,70.
关键词动物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6-0043-01
《动物环境卫生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学科,内容涉及环境因素对家畜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环境营养、牧场建设、畜产公害的治理等重要畜牧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从一线生产中总结的实践经验[1]。对《动物环境卫生学》的学习,对以后教育阶段中深入学习专业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而实践为辅[2],教师很难顾及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学生也会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重视,因此《动物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几年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物环境卫生学》以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内容单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强调掌握概念及理解其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畜牧业生产实践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如在讲授家畜的水环境时,首先向学生阐明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泉,是保证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生物机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水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生命机能方面起关键作用。家畜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一部分是从饮水中获得的。此外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饲料的清洗与调制、畜舍及用具的清洗、畜体的清洁、环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的水。如果水质不佳或水体受到污染,就会传播传染病和侵袭病,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水量供应不足,可使家畜的健康和生产力受到不良影响。只有满足畜牧生产对水的质和量的要求才能保证家畜的健康,并不断提高其生产力。因此,在畜牧场选址与规划中,水源和水质是首要考虑的4大条件之一[3]。这样通过明确水对家畜的重要性之后,在讲水的卫生学特性时,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求的潜能,久之学生就会对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情绪。《动物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应多增加一些实践环节,给学生创设各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动眼、动脑、动口相结合的感性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学习,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目的,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举,活跃学生思维
针对《动物环境卫生学》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设疑激学。即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探究解决问题。提问方式的设计包括何时提问、提哪些问题、如何提问等。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
(2)推行多媒体教学。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力的技术[4]。目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是实现《动物环境卫生学》教学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其表现手段,使传统上抽象、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和活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解决课时紧张的难题。如在在讲授畜舍环境的改善与控制一章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丰富翔实的实物图片,可以使学生对畜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鲜时间,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目的。
(3)现场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可安排在实验场中进行。如在讲畜舍的设施与设备时,可提前联系好畜牧场,现场针对实体向学生进行讲解,效果更形象直观,学生对不同设施和设备会有较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为以后从事畜牧生产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善于总结,巩固知识。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与中小学是不同的,即没有很多时间得到教师系统深入的辅导和知识,会出现因功课较多无法计划时间来复习的状况。这样是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产生困扰。所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学习的(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3页)
知识尤为重要。正如建筑工程的地基,每填一层土都要夯实、再填土、再夯实,这样才能使基础牢靠扎实。为了让学生做到及时复习,除了在讲新课时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时进行必要的提点唤起回忆外,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在每章结束时,串讲该章的内容、重点、基本概念,使学生进行回忆性思考,使之充分理解、掌握得章节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无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5]。为此,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5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动物环境卫生学》教育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对一些重要而且在畜牧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内容不能够完全展开讲解,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碰到问题不会解决,同时单纯的听课模式使学生极易产生疲劳、分神等情况,这些都是造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积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的重点是结合教学内容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学生引入其中共同探讨这一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最终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一问题[6]。如在讲授畜舍样式的选择的内容时,在对各种畜舍的结构特点做了介绍以后,和学生共同研究在某一地区的特定气候条件下饲养某种畜禽,在畜禽不同的年龄阶段该选用何种样式畜舍样式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地思考每种畜舍的结构特点,和预计要饲养的畜禽的生理特点,而教师仅仅是在重点处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重点和思路,直至最终找到答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对基本内容加深了记忆,同时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6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最好场所[7]。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对畜牧知识的基本要求,调整实验课程结构,重点加强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及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细致、整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敬业、一丝不苟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创新意识。
7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大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转变思路,不应只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要求上课而不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8]。作为一名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上好课,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其学习需求,从而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8小结
几年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探究欲望等方面对《动物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以上教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探讨、去思考,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提高和完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积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教学相长。通过不断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把教学改革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9参考文献
[1] 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3.
[2] 倪炳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聊城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9):16-18.
[3] 顾勇,姜少平.关于动物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104-107.
[4] 李克东,黄晓地,谢幼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16-18.
[5] 屈红霞.《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9):80-83.
[6] 魏菁.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3):90-92.
[7] 白先群.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J].华夏医学,2009,22(2):361-363.
[8] 刘宏岩,郝东明,胡金凤,等.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2):57-58,70.